這四項水利工程申報成功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再添中國「成員」

2021-01-1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12月8日晚,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封面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這四項水利工程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中國四項水利工程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位於福建省福清市龍江中段的天寶陂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鹹水利工程,工程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年),故稱「天寶陂」,其壩體長216米,高約3.5米,其中150米為唐至明代所修的舊壩。天寶陂選址精妙、結構先進,在宋代就採用澆灌鐵汁的方式加固壩基。如今,天寶陂周邊城市建築林立,但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灌溉著下遊1.9萬畝耕地。天寶陂見證了福清的滄桑巨變,也完美詮釋了古人「擇水而居」的理念。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地處黃河二級支流北洛河下遊、秦東平原渭洛河階地,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記 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採納臨晉郡守莊熊羆建議修築龍首渠,因在3.5千米隧洞施工中首創了「井渠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渠。此後,1933年在龍首渠基礎上修建的「關中八惠」之一——洛惠渠,發展至今,灌溉農田74.3萬畝,惠及人口69萬,是陝西省重要的名優糧果基地。

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歸隱此地首築白沙堰,此後百餘年時間裡,其部下及後人陸續建成了橫跨45公裡,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針對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點,摸索出「以潭築堰」的科學方式。其引水灌溉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區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糧倉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庫和金蘭水庫,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繼續發揮著引水灌溉作用,灌溉農田達27.8萬畝。

桑園圍始建於北宋徽宗年間,地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歷史上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圍堤全長64.84公裡,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裡,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桑園圍水利工程的建設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耕開發的歷史,發揮了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水利發展和佛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為區域灌溉農業發展和人居環境安全提供了基礎支撐。

記者了解到,今年與中國的4項遺產同時列入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還有來自印度、伊朗、日本、韓國、南非的10個項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量已達到105項,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的16個國家。

據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水利建設的國家之一,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歷史上產生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功能。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成立於1950年,是以國際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應用推廣為宗旨的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80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積。

相關焦點

  • 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世界遺產」。當天下午,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媒體宣布:良渚古城遺址正式代表中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經國務院審批,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代表國家鄭重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文本上簽名,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特別激動、興奮!這可是好幾代餘杭人、中國人一直期盼的事情啊。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當地時間7月6日10點43分(北京時間7月6日14點43分),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錘,中國提交的「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位居世界第一。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良渚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曾多次被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昨天(26日),經國務院審批,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良渚古城遺址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它又給中國文明史帶了什麼樣的意義?
  • 貴州的這三個世界自然遺產 你去過幾個?
    2009年2月赤水市已納入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總文編制範圍且排名第一。201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豔麗鮮紅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儀態萬千的奇山異石,巨大的巖廊洞穴和優美的丹霞峽谷與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令遊人傾倒。
  • 中國確定3年申遺項目!一起走遍55項中國世界遺產!
    我國明年的申遺項目已確立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是一個自然遺產項目,2022年我國將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因此,只要今年我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就將確定成為2022年我國唯一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
  • 觀察|從世界遺產審議看世遺大會與推薦機構的分歧
    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落幕。今年中國的梵淨山順利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今年委員會共審議28個項目,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混合遺產。在審議過程中,可以看到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決議與諮詢機構推薦意見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存在於新的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的審議當中,也存在於保護狀況審議等其它世界遺產事務當中,不僅今年存在,歷次大會也都存在。
  •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10大奇蹟工程,領孩子去看看吧
    這是一家擁有近3000張病床的高標準醫院。十天建成真是奇蹟。放眼世界,哪個國家能做到?我相信,疫情過後,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去這兩家醫院,指著他們自豪地對孩子說:「看,這是我們中國人十天建成的醫院!\「事實上,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創造了不止一個奇蹟?流行病結束後,帶孩子們單獨去看。一。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古稱秦橋渠。位於廣西興安縣。
  •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裡有何獨特價值?
    據介紹,梵淨山有64種植物和38種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易危、瀕危或極危級別。梵淨山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如何全面把握梵淨山的價值所在,當地又將如何履約保護呢?專家在作客《論道》欄目時發表了看法。
  • 蓄能——盤點2019中國的世界遺產
    於是,這促使我們從整體功能的視角,把中國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放在一起,比較各自的活躍度和對社會的貢獻;我們還可以把中國的世界遺產全都「聚合」在一起,去與世界各地進行比較,看中國如何在細節和規模上,承擔起負責任的文化大國形象;我們更可以將上述這一切與中國社會發展、與當代中國人素質提升結合起來,判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中,中國如何和平崛起並融入世界。
  • 我國麋鹿保護項目有望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在8月24日舉行的2018北京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上,人們宣誓要「還山川以綠色,還江河以甘甜,還大地以生機,還天空以蔚藍……」 趙帥宇 攝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 (趙帥宇)在麋鹿的「家鄉」北京市大興區,人們將推動南海子麋鹿保護項目申請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 解碼紫鵲界梯田(人民眼·灌溉工程遺產)
    遠古先民在經年累月的實踐中發現了大自然的饋贈,由此開創了紫鵲界獨一無二的自流灌溉系統:不依靠外部水源,也沒有大型水利工程,僅僅憑藉山體土壤水的潤澤,連同因地制宜的簡易灌溉系統,支撐起約8萬畝梯田。 千百年來,水對湖南省新化縣紫鵲界梯田的潤澤從未中斷。即便周邊地區旱情肆虐,當地村民卻很少因水而發愁。他們世代相傳一句話:「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 中國古代的高科技:影響世界的煉鋼術、大型水利工程
    其實在中國古代除了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偉大發明處,中國還有煉鋼術、水利工程的兩項技術中改變中國歷史的光輝歷史。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中國最早的鋼製實物。說明了中國人在春秋晚期起就有煉鋼生產了,煉鋼生產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鋼的國家,早在漢匈戰爭的時期,中國人就用鋼鐵鑄造的武器贏得了得優勢。首先是漢文帝年代的冶鐵技術,早就被公認為中華文明的強大招牌,春秋戰國年間,就首創生鐵鑄造技術,鼓風高爐等設備更全球領先。
  • 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成功 我國共有10處自然遺產
    人民網北京6月23日電(陳苑)正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23日(北京時間)對本屆會議中國提交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遺產申請項目進行了表決,該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在2007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中國雲南石林喀斯特、貴州荔波喀斯特、重慶武隆喀斯特共同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申請項目入選並獲得全票通過,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10處世界自然遺產。 喀斯特是發育在以石灰巖和白雲巖為主的碳酸鹽巖上的地貌。中國喀斯特有面積大、地貌多樣、典型、生物生態豐富等特點。
  •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是世界第一,貴州是中國第一
    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0年,全國已有53項成為世界遺產,其中自然遺產13項,居世界第一。貴州有三項,排名全國第一。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成為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 鹽城黃海溼地成功躋身「世遺」 填補我國濱海溼地類型遺產空白
    盧日偉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中國江蘇網7月6日訊 (記者 卞小燕) 「鹽城通過!祝賀中國!」北京時間7月5日15:30,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一聲槌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世界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高清組圖]
    」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得到了增補,現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    其中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組成第一期的「中國南方喀斯特」進行申報,於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全票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於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
  • 雪梨歌劇院印度紅堡共列世界遺產名錄(圖)
    風帆造型的雪梨歌劇院  當地時間28日,正在紐西蘭舉行的第31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將澳大利亞的雪梨歌劇院和印度紅堡列入最新一批世界遺產。具有獨特風帆造型的雪梨歌劇院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而享譽世界的古伊斯蘭文化建築名勝紅堡則是印度最大的王宮。
  • 西南林業大學科研人 員再發表兩個新物種 為中國植物物種名錄再添...
    木藍屬(Indigofera L.)是豆科的第三大屬,世界範圍內約有750種,該屬物種形態多樣性極高,形態變異複雜。中國-喜馬拉雅地區(Sino-Himalayan region)是該屬的主要分布中心之一,約產105種。中國產該屬79種,其中45種為特有種,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新物種形態上與同屬大葉木藍I. megaphylla X. F.
  • 2019世界遺產提名清單出爐,中國兩地入圍,最終結果7月10日公布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放榜的時刻了,今年中國有哪些地點將會上榜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吧。據外媒6月25日報導,本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進行為期11天的會議,審議並選出2019年上榜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