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造型的雪梨歌劇院
當地時間28日,正在紐西蘭舉行的第31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將澳大利亞的雪梨歌劇院和印度紅堡列入最新一批世界遺產。具有獨特風帆造型的雪梨歌劇院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而享譽世界的古伊斯蘭文化建築名勝紅堡則是印度最大的王宮。同期還有日本政府申報的「石見銀山遺蹟及其文化景觀」、土庫曼斯坦尼薩城(ParthianFortress-esofNisa)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靠近雪梨海港大橋,由丹麥建築設計師JornUtzon設計。「具有強烈藝術感,是20世紀建築學上的紀念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如此評價。雪梨歌劇院從19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Jorn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元完成建造的設計,引起當時政界的巨大爭辯。1966年因為不滿意政府換了一個全新的建築師團隊,Utzon棄未完工的歌劇院而走。雪梨歌劇院1973年正式對外開放,Utzon卻再也沒有看過自己的作品一眼。前天的聲明中,Utzon稱位列世界遺產名錄的榮譽賦予了他的作品以新價值:「對於雪梨這個城市來說,這是一項禮物」,對於所有曾經為這個建築工作的人來說,也是一項大禮。
因為印度紅堡的城牆和內部主要建築都是紅砂石砌成,故稱「紅堡」。紅堡整個建築設置呈八角形,所有亭臺樓閣都是紅砂石和大理石造就,沒有一塊木料或是鐵釘。1947年8月15日,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是在這裡宣布國家獨立。
自2005年知床(位於北海道)入選以來,日本已有14項世界遺產被納入名錄,其中文化遺產佔11項。位於日本本州島西南部的石見銀山遺蹟銀礦,由16-20世紀開採及提煉而造成的白銀礦山遺址與礦山町、碼頭與碼頭町以及街道組成。這些白銀在16、17世紀還曾被出口國外,在達到頂峰時的17世紀,日本所產白銀佔據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石見銀山功不可沒。
土庫曼尼薩城由新、舊城組成,是公元前3世紀安息王朝的重要城市,近2000年來一直未受打擾,完好保存了古文明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