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對原子結構的錯誤認知,那麼電磁場就應該更名為「電質場」

2020-10-09 潛在的思考

過去人們把原子結構理解為由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而質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核,我認為這種對原子結構的認知是錯誤的,它使人們對由原子結構的認知所產生的對一些事物的認知,陷入了迷茫。

我認為原子是由中子和由中子產生的質子和電子組成的,帶正電荷的質子和帶負電荷的電子交互作用,圍繞著所謂的原子核高速運轉的一種結構,而原子核只有中子。為什麼說所謂的原子核呢?原因是我認為原子核只有中子,而且也可以沒有中子,因為有的原子中有中子,有的卻沒有中子。實際上,這種沒有中子的狀態是原子中的中子全部分解成質子和電子的另一種存在狀態而已。

基於對以上的理解和認知,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現象都可以解釋清楚。

人們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的相對穩定的基礎單元,那麼組成原子的最小的單元同樣要具有相對穩定性,它的本能或者說「行為」決定了產生不同性質的原子。

我認為組成原子的最小單元就是中子,它的本能或說「行為」決定了原子這一事物的性質,中子具有分解成電子和質子的存在形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看到的原子內部的質子和電子所帶的正負電荷總是相等的原因。如果質子和電子不相等,原子就失去了穩定性,失去了穩定就產生了「勢」這個「勢」決定它必然要建立另一種穩定結構,而且電子和質子是一種運動的兩個方面,它們的運動是相互糾纏的,這也是為什麼原子內會有所謂的電磁場的根本原因,在我看來,人們認知的電磁場應該更名為「電質場」,實際上,所有宏觀上我們所看到的電磁現象都是由電子和質子運動的方向的有序程度不同而形成的。

電子和質子是由中子分解形成的相對高速運轉的兩種物體,原子內由於電子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穩定性的原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電磁場實際上不是電磁場,磁這個字在這裡沒有產生的概念基礎,我認為應該把電磁場改名為」電質場」。

把原子結構和原子存在的形式搞清楚,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就不會犯對事物認知方向性的錯誤。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從原子中把電子和質子分開,它們就會失去穩定性,但它們都具備形成穩定狀態,也就是形成中子的這個「勢」,這個」勢」,實際上就是電子和質子的本能。在一定的條件下,一旦電子和質子相遇,它們馬上就會形成一定數量的中子和電子及與電子相同數量的質子組成的原子,相遇的條件不同,組成的原子也不同。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電子和質子是由中子產生的,電子和質子及中子結合的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原子。而且所有能量的產生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存在狀態的變化而產生的,也就是說,物質結構的變化產生了能量,而且只有原子中的電子和質子的相對圓周運動的有序化程度的變化才能產生「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電磁場。實際上我認為它應當改名為「電質場」,磁場是人們強加於事物的人為的概念,它的形成沒有客觀依據。

我認為電磁場的產生最基礎的依據是電子和質子相互做高速圓周運動形成的兩極而已。如不做這種高速運動產生離心力,它們就會很快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的結構就會產生變化。

人們利用電磁場進行作業時,本質上是在控制電子和質子做圓周運動的方向的有序性程度。比如說導線導電,人們本質上是在控制導線內部質子和電子作圓周運動的方向有序程度的控制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自由電子,那是人憑空想像出來的,否則無論是導線也好,電機也好,立刻就會消失。

發電和傳輸電的過程中,人們實際上是在利用一些裝置改變質子與電子的運轉方向的有序程度,利用結構的變化來傳輸能量而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能量的吸收和釋放,都需要改變物質的結構,或者說任何能量的產生和轉換都需要物質結構的改變,當然,物資結構的改變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一般來講,能量傳送的物質是不經過化學變化的。

具體的說就是改變原子中的中子和質子以及電子的數量,使它變為另一種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或吸收巨大的能量。核裂變和核聚變,本質上就是這樣產生的能量。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過去人們研究各種材料和物質的性質也好?尋找能量也好,是不是很盲目?

相關焦點

  • 原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理解和能量的獲取的認知是有錯誤的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那麼原子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過去人們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資質和中子組成的,我覺得這樣解釋是錯誤的。我認為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分層級的,而且每個層級都應該是相對穩定的(中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子是一個層級,那麼組成原子的最小而穩定的單元就應該是中子,至於質子和電子都是中子的本能形成的表象而已,也就是說,質子和電子及其運作規律都是由中子所形成的,而不是質子和中子存在於原子核內處於一個層面。
  • 我怎麼覺得人們對量子的研究犯了對原子結構的誤解同樣的錯誤
    可悲的是,人們卻總是用這樣的思維方法去認知事物,用不存在的思維方法去解釋存在怎麼真實的認知世界?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誤解就是這樣產生的。過去人們總是把原子中的電子和質子分開理解,這首先就犯了以上所說的認知錯誤,電子和質子,無論是誰離開了誰,這個事物就不會存在,它只是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已。實際上,過去人們所理解的原子中正負電荷只是電子、質子對圍繞著原子核運轉產生的所謂的電磁場的兩極而已。
  • 我要重新闡述原子結構
    我認為原子是由中子和圍繞著中子高速運轉的電子和質子組成的,電子和質子總是成雙成對的,每一個電子和質子對都是一個小的能量體,也就是過去人們所理解的電磁場。質子和電子對是中子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也就是說,質子和電子是由中子產生的,不同元素的性質是由組成這些元素的質子和電子對及中子的數量所決定的。通過對原子結構的重新定義,我們眼前的一切物質現象都變得清晰明朗。
  • 人們是否對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理解又產生了誤解?
    比如說,我認為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解釋就產生了很多錯誤,帶來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我認為事物的存在必然具備帶來這種穩定性存在的內部結構。我認為事物的穩定性在現象層面上本質上就是中性的。我認為事物的穩定結構是分層級的,組成事物最小穩定結構單元的行為決定著事物的穩定與否。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研究焦點之一。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
  • 原子序數原子序數較少的為液體
    1.外場——高溫電磁場例如共形電磁場。低溫電磁場主要是利用摻雜態原子在宇宙射線等外場中運動並產生的自轉運動磁場。高溫電磁場主要是利用電子云形成的電磁場,多指小間距電子云呈現的現象。低溫電磁場主要是利用氣體分子或等離子體內超越電子軌道的強拉力產生的電磁場,例如高壓氣體分子產生的電磁場。高速電磁場主要是利用電磁波進行散射和衍射形成。3.結構——原子序數原子序數較少的為液體,較多的為固體。
  • 原來人們把電的傳輸理解為電子流的傳輸,這種說法對嗎?
    本來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可是人們就是要在這種淺顯的道理上犯錯誤。人們說電子傳送是在電場的作用下,物體中自由電子的傳送,這是一個多麼不加思考而荒謬的結論。不要說人們對原子結構的組成理解的對與錯,僅知道它的構成成分和成分的數量的穩定,這個物質的狀態才會是穩定的,我們也能想到一個存在狀態穩定的物質內根本不可能有自由電子。
  • 科學家發現秘密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顛覆認知
    原子則是物質的基本組成結構,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兩者本是沒有任何聯繫的,但是科學家卻是通過實驗將兩者聯繫在一起。那麼宇宙和原子到底有著什麼相似之處,能夠讓科學家們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呢?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一聊「人類被禁錮?科學家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發現驚人秘密,顛覆認知」。
  • 上海光譜推出首款交直流塞曼背景校正原子吸收
    嘉賓與上海光譜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鋼先生一起為新品揭幕   目前,塞曼背景校正原子吸收儀器的類型組合有:火焰/石墨爐橫向恆磁場塞曼、石墨爐橫向交變磁場塞曼、石墨爐縱向交變磁場塞曼三種。總而言之是個組合問題,細節上各儀器廠家可能有細微的改進,一般不會有革命性的創新。在背景校正能力上,交流、直流塞曼是一樣的。但由於技術實現上的問題,目前的塞曼原子吸收會造成部分靈敏度損失,在這個方面上,交流塞曼的額外損失少一些。
  • 原子結構發展史
    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
  • 依據JIS K0102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對鈉進行背景校正
    2019年3月20日,日本工業調查會針對JIS K0102作了相關修訂,其中補充了採用火焰原吸法測定鈉、鈣、鉀時,儀器應支持背景校正。但鈉、鈣、鉀元素的測定波長為可見光區,不能用氘燈校正法準確扣除背景吸收。
  • 【通俗易懂】從電路到電磁場
    所以對電子的認知,以前都是基於它的實體認知,現在更多的可以基於它激發的電場來認知,兩者是等價的,但基於電場的認知,有助於理解高頻、電磁場。 當用導線連接電池與負載構成一個電路迴路,假設為理想導線,內阻為0,則導線跟所連接的正負極等電勢,於是在導線之間也形成了電場,負載兩端也有這個電勢差(Vdc),所以負載內部也有電場。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原子核由帶正電荷的質子(proton)和電中性的中子(neutron)兩種微粒構成(氕原子除外不含中子)。比如,我們人體大約99%的身體由氫,碳,氮和氧原子組成,同時還含有少量其他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元素,各種原子的粒子數量決定了原子相應的物理化學特性。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具有帶正電的質子的原子核在其電磁場吸引力作用下旋轉。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電子的質量只比最輕原子的質量的1/2000稍多一點,由此可見,電子應該是原子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比原子更小的,更基本的物質單元。電子的發現,證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既然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那麼原子組成原子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呢?雖然說,我們發現了,電子是來自於原子內部,而且電子所帶的電是負電,那麼組成原子的另一部分,人們把它命名為原子核,應該帶正點。
  • 物理學家的錯誤預言
    威廉·湯姆生、洛倫茲、盧瑟福、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無疑都是科學巨匠,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都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但他們也會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在科學領域有其認識上的局限性,以至做出了一些很快就證明是錯誤的預言。
  • 原子99.999%的空間都是空的,為什麼構成的東西實實在在?
    如果我們把原子看成像足球場那麼大,那麼原子核大概也就是一隻螞蟻那麼大。那麼問題就來了,原子明明是空空如也,為什麼原子構成的萬物都實實在在?電磁相互作用確保了原子結構得以形成;引力相互作用則是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那麼問題來了,四大基本作用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實現的呢?
  • 為什麼當貝投影的梯形校正那麼快?詳細解析投影儀梯形校正
    現在的智能投影儀真的是越來越方便了,拿到家裡只要插上電源連上無線網絡就可以直接使用,也不用太在意到底放在什麼位置,梯形校正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把畫面調整到位。那麼投影儀究竟是如何進行梯形校正的呢?今天就以最近十分熱門的當貝投影F3為例,來告訴大家現在的智能投影儀到底是如何進行梯形校正的,當貝投影上的iChips晶片到底有哪些功能。首先來看這塊iChips晶片。在當貝投影F3中,有很多不同功能的晶片,如DLP晶片、中央處理器晶片、畫質處理晶片等。當貝投影F3中的這塊iChips C788晶片就是專職處理畫面梯形校正的專業晶片。
  • 選修三--原子結構
    (3)實例根據構造原理,可以寫出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式,如①Mg:1s22s22p63s2,簡寫為[Ne]3s2。②Cl:1s22s22p63s23p5,簡寫為[Ne]3s23p5。如Na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63s1,其中第一、二電子層與Ne(1s22s22p6)的結構相同,所以其電子排布式可簡化為[Ne]3s1;K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63s23p64s1或[Ar]4s1。2.複雜原子的電子排布式對於較複雜的電子排布式,應先按能量從低到高排列,然後將同一層的電子移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