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把原子結構理解為由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組成的,而質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核,我認為這種對原子結構的認知是錯誤的,它使人們對由原子結構的認知所產生的對一些事物的認知,陷入了迷茫。
我認為原子是由中子和由中子產生的質子和電子組成的,帶正電荷的質子和帶負電荷的電子交互作用,圍繞著所謂的原子核高速運轉的一種結構,而原子核只有中子。為什麼說所謂的原子核呢?原因是我認為原子核只有中子,而且也可以沒有中子,因為有的原子中有中子,有的卻沒有中子。實際上,這種沒有中子的狀態是原子中的中子全部分解成質子和電子的另一種存在狀態而已。
基於對以上的理解和認知,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現象都可以解釋清楚。
人們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的相對穩定的基礎單元,那麼組成原子的最小的單元同樣要具有相對穩定性,它的本能或者說「行為」決定了產生不同性質的原子。
我認為組成原子的最小單元就是中子,它的本能或說「行為」決定了原子這一事物的性質,中子具有分解成電子和質子的存在形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看到的原子內部的質子和電子所帶的正負電荷總是相等的原因。如果質子和電子不相等,原子就失去了穩定性,失去了穩定就產生了「勢」這個「勢」決定它必然要建立另一種穩定結構,而且電子和質子是一種運動的兩個方面,它們的運動是相互糾纏的,這也是為什麼原子內會有所謂的電磁場的根本原因,在我看來,人們認知的電磁場應該更名為「電質場」,實際上,所有宏觀上我們所看到的電磁現象都是由電子和質子運動的方向的有序程度不同而形成的。
電子和質子是由中子分解形成的相對高速運轉的兩種物體,原子內由於電子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穩定性的原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電磁場實際上不是電磁場,磁這個字在這裡沒有產生的概念基礎,我認為應該把電磁場改名為」電質場」。
把原子結構和原子存在的形式搞清楚,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就不會犯對事物認知方向性的錯誤。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從原子中把電子和質子分開,它們就會失去穩定性,但它們都具備形成穩定狀態,也就是形成中子的這個「勢」,這個」勢」,實際上就是電子和質子的本能。在一定的條件下,一旦電子和質子相遇,它們馬上就會形成一定數量的中子和電子及與電子相同數量的質子組成的原子,相遇的條件不同,組成的原子也不同。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電子和質子是由中子產生的,電子和質子及中子結合的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原子。而且所有能量的產生都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存在狀態的變化而產生的,也就是說,物質結構的變化產生了能量,而且只有原子中的電子和質子的相對圓周運動的有序化程度的變化才能產生「勢」,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電磁場。實際上我認為它應當改名為「電質場」,磁場是人們強加於事物的人為的概念,它的形成沒有客觀依據。
我認為電磁場的產生最基礎的依據是電子和質子相互做高速圓周運動形成的兩極而已。如不做這種高速運動產生離心力,它們就會很快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子,,原子的結構就會產生變化。
人們利用電磁場進行作業時,本質上是在控制電子和質子做圓周運動的方向的有序性程度。比如說導線導電,人們本質上是在控制導線內部質子和電子作圓周運動的方向有序程度的控制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自由電子,那是人憑空想像出來的,否則無論是導線也好,電機也好,立刻就會消失。
發電和傳輸電的過程中,人們實際上是在利用一些裝置改變質子與電子的運轉方向的有序程度,利用結構的變化來傳輸能量而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任何能量的吸收和釋放,都需要改變物質的結構,或者說任何能量的產生和轉換都需要物質結構的改變,當然,物資結構的改變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一般來講,能量傳送的物質是不經過化學變化的。
具體的說就是改變原子中的中子和質子以及電子的數量,使它變為另一種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或吸收巨大的能量。核裂變和核聚變,本質上就是這樣產生的能量。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過去人們研究各種材料和物質的性質也好?尋找能量也好,是不是很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