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等發表過演講的人工智慧「索菲亞」是否真的能說會道?用沙子列印的房屋、用細菌製作的染料是都能成為未來隨處可見的事物?人工智慧通過大數據深度所造出的椅子、畫出的畫、拍出的電影是什麼樣?今天,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在國博開幕,來自20多個國家、120餘件融合科學與藝術的作品帶觀眾走進「未來世界」。
圖說:作品《合》 官方圖
人工智慧將對人類未來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當科技遇見藝術,會碰發出怎樣奇妙的色彩,展覽用一系列新媒體藝術、工業設計、建築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紡織與時尚設計、陶瓷設計和其他各種體現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創作作品來回答這些問題。
第一展廳的主題為「人類認知的邊界」,匯聚人工智慧語境下認知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具備不同功能,具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慧仿真機器人「索菲亞」顛覆人類對機器世界的想像,當它和你說話時,目光會跟隨你的眼睛而動,仿若真人。
圖說:人工智慧「索菲亞」 官方圖
在大數據的科技快軌上,人工智慧會迅速儲蓄海量信息,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創作作品。其中一幅《伯爵夫人的無臉肖像》就是人工智慧AICAN 根據其學習過的10萬多幅藝術作品生成的作品。據介紹,AICAN曾接受過關於五個世紀歐洲經典藝術的薰陶與訓練,擁有大師級藝術創作技藝,堪比一個會自發進行創作的藝術家。
《神經庫布裡克》是一件影像藝術作品。作者利用最新的「深度神經網絡」技術重新解釋並重構了庫布裡克的電影,以此探究機器學習的最新水平。在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導演推測達到人類智力水平的人工智慧將在世紀之交出現。該作品展示了人工智慧在製片領域的實際能力,以及將如何改變製片行業。三個機器學習算法代替人類,分別擔任了影片攝製組的藝術導演、電影剪輯師及攝影指導。
在未來世界中,人類社會可能面臨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的問題,小到一粒沙子,一個微生物,都應有它們的資源價值。《沙礫數字建造平臺》旨在通過數字位移技術方式讓沙子得以塑形,從而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品。它使用以氣動使粘合劑與沙漠沙的混合物得以均勻的通過加熱筒擠出,塑造成各種形狀。據介紹,產品後續可以在沙漠中就地取材,為沙漠居民列印房屋,也可用於現代家居產品領域,從另一層面為全球荒漠化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微生烏託邦》則提出了隨著日益發展的工業需求、膨脹的人口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加劇,到未來的某一個點,人類的數值將會減少並穩定在一個區間,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都可以由一個細菌或者被改造的「自然工廠」完成,機械重複的勞動將被替代。該作品通過對菌種乾粉的復甦、接種、培養和發酵,直接利用紅麴黴菌、紫色桿菌以及小球藻等微生物所分泌的天然色素,輔助以媒染劑,對面料進行著色並形成紋樣。據介紹,「細菌染色」是以一種對人和環境負責的態度,以儘可能低耗高效的設計去創造材料的形態之美、公用之需、生態之效。
圖說:作品《微生烏託邦》 官方圖
第二展廳以「技術創新的藝術範式」為分主題,這些作品直觀地體現藝術的抽象與科學的技術融合等概念,展示了藝術與科學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求真求美的力量。
用陶瓷製作而成的花海輕盈而美麗,吸引不少觀眾,展覽中,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來風·夏·芒種》運用中國文化符號的陶瓷元素,通過對陶瓷材料的再構築,嘗試表達陶瓷本有的脆弱、輕盈、潔淨。也嘗試跳出傳統形式,運用新的當代形式,表達中國審美意境。
圖說:作品《來風·夏·芒種》 官方圖
身著3D列印的戲服唱一出《霸王別姬》是什麼感覺?曾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上演的《霸王別姬》中,京劇藝術家們身著的3D列印戲服也亮相於此,該作品名為《摺疊時尚:人工智慧時代的現代與傳統對話》,它將新興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利用最新的3D列印技術、算法建模和傳統東方打褶工藝設計了一套極富前瞻性的戲服,探討了將3D列印、人工智慧建模摺紙與傳統京劇表演相結合進行創作的前景。服裝的形狀和樣式與傳統戲服別無二致,但它以黑白色調為主色,沒有過於繁冗的裝飾,符合現代審美觀。
據悉,「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由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和藝術大師吳冠中發起,此次展覽首次在國家最高的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國家博物館舉辦,通過國際國內藝術與科學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學術研討,揭示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係,拓展和深化藝術與科學研究,提高藝術與科學的創新水平,促進藝術與科學的和諧發展。該展覽將持續至本月底。(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