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是什麼樣?一場「科學與藝術的狂歡」在...

2020-12-05 新民晚報

曾向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等發表過演講的人工智慧「索菲亞」是否真的能說會道?用沙子列印的房屋、用細菌製作的染料是都能成為未來隨處可見的事物?人工智慧通過大數據深度所造出的椅子、畫出的畫、拍出的電影是什麼樣?今天,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在國博開幕,來自20多個國家、120餘件融合科學與藝術的作品帶觀眾走進「未來世界」。

圖說:作品《合》 官方圖

人工智慧將對人類未來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當科技遇見藝術,會碰發出怎樣奇妙的色彩,展覽用一系列新媒體藝術、工業設計、建築與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紡織與時尚設計、陶瓷設計和其他各種體現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創作作品來回答這些問題。

第一展廳的主題為「人類認知的邊界」,匯聚人工智慧語境下認知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具備不同功能,具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慧仿真機器人「索菲亞」顛覆人類對機器世界的想像,當它和你說話時,目光會跟隨你的眼睛而動,仿若真人。

圖說:人工智慧「索菲亞」 官方圖

在大數據的科技快軌上,人工智慧會迅速儲蓄海量信息,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創作作品。其中一幅《伯爵夫人的無臉肖像》就是人工智慧AICAN 根據其學習過的10萬多幅藝術作品生成的作品。據介紹,AICAN曾接受過關於五個世紀歐洲經典藝術的薰陶與訓練,擁有大師級藝術創作技藝,堪比一個會自發進行創作的藝術家。

《神經庫布裡克》是一件影像藝術作品。作者利用最新的「深度神經網絡」技術重新解釋並重構了庫布裡克的電影,以此探究機器學習的最新水平。在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導演推測達到人類智力水平的人工智慧將在世紀之交出現。該作品展示了人工智慧在製片領域的實際能力,以及將如何改變製片行業。三個機器學習算法代替人類,分別擔任了影片攝製組的藝術導演、電影剪輯師及攝影指導。

在未來世界中,人類社會可能面臨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的問題,小到一粒沙子,一個微生物,都應有它們的資源價值。《沙礫數字建造平臺》旨在通過數字位移技術方式讓沙子得以塑形,從而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品。它使用以氣動使粘合劑與沙漠沙的混合物得以均勻的通過加熱筒擠出,塑造成各種形狀。據介紹,產品後續可以在沙漠中就地取材,為沙漠居民列印房屋,也可用於現代家居產品領域,從另一層面為全球荒漠化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微生烏託邦》則提出了隨著日益發展的工業需求、膨脹的人口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加劇,到未來的某一個點,人類的數值將會減少並穩定在一個區間,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都可以由一個細菌或者被改造的「自然工廠」完成,機械重複的勞動將被替代。該作品通過對菌種乾粉的復甦、接種、培養和發酵,直接利用紅麴黴菌、紫色桿菌以及小球藻等微生物所分泌的天然色素,輔助以媒染劑,對面料進行著色並形成紋樣。據介紹,「細菌染色」是以一種對人和環境負責的態度,以儘可能低耗高效的設計去創造材料的形態之美、公用之需、生態之效。

圖說:作品《微生烏託邦》 官方圖

第二展廳以「技術創新的藝術範式」為分主題,這些作品直觀地體現藝術的抽象與科學的技術融合等概念,展示了藝術與科學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求真求美的力量。

用陶瓷製作而成的花海輕盈而美麗,吸引不少觀眾,展覽中,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來風·夏·芒種》運用中國文化符號的陶瓷元素,通過對陶瓷材料的再構築,嘗試表達陶瓷本有的脆弱、輕盈、潔淨。也嘗試跳出傳統形式,運用新的當代形式,表達中國審美意境。

圖說:作品《來風·夏·芒種》 官方圖

身著3D列印的戲服唱一出《霸王別姬》是什麼感覺?曾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上演的《霸王別姬》中,京劇藝術家們身著的3D列印戲服也亮相於此,該作品名為《摺疊時尚:人工智慧時代的現代與傳統對話》,它將新興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利用最新的3D列印技術、算法建模和傳統東方打褶工藝設計了一套極富前瞻性的戲服,探討了將3D列印、人工智慧建模摺紙與傳統京劇表演相結合進行創作的前景。服裝的形狀和樣式與傳統戲服別無二致,但它以黑白色調為主色,沒有過於繁冗的裝飾,符合現代審美觀。

據悉,「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由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和藝術大師吳冠中發起,此次展覽首次在國家最高的歷史文化藝術殿堂國家博物館舉辦,通過國際國內藝術與科學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學術研討,揭示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係,拓展和深化藝術與科學研究,提高藝術與科學的創新水平,促進藝術與科學的和諧發展。該展覽將持續至本月底。(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相關焦點

  • 七部關於未來世界的科幻電影,讓你看到未來的樣子
    關注不迷路,這裡是老徐電影,片慌就來這裡,下期更精彩!《未來水世界》 豆瓣評分:7.4超越了時代的電影在當時只有慘敗的下場。當一切規則教條都不再適用時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這就是本片想要講述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你甚至看不到一個風度翩翩的男主角,荒蕪未來裡人的異化令人難以置信——生活在水上的人不再擔心水中的鯊魚卻要時刻提防同族的入侵。 一罐土成了這個世界最罕見的東西,一張圖讓無數人為之瘋狂。幾百年後,人類終於找回曾經的陸地,卻已不再是曾經的家園。
  • 《流浪地球》沒法複製,但科幻電影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陳洪偉:我看得最早的科幻電影是《霹靂貝貝》,後來從初中到高中都一直很愛看科幻,當時課外最愛看的是《科幻世界》。我高考那年,北京高考作文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是唯一一年高考作文題涉及科幻。後來做了多年電影,我發現科幻電影是電影工業的集大成者。
  • 為什麼美國的科幻電影拍得那麼好?
    說到美國科幻電影,幾乎每個人都會稱讚,它的受歡迎程度是顯而易見的。不得不承認美國科幻電影在故事情節、畫面渲染和科學理論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作為一個資深科幻迷,我對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因素分析為以下兩點:第一,美國科幻電影成功的現實因素美國科幻電影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典範,可以從很多方面說。首先是科學理論的支持。科幻電影描述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可能的,模型世界中的戲劇性故事。
  • 科幻電影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麥可·萊維特、基普·索恩、劉慈欣等共話影視裡的科學
    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共話科學與藝術的跨界,並就電影中涉及到的科學概念,進行了理論解讀。究竟一部好的科幻片應該有著什麼樣的標準?「我是理工科,開始看《信條》的時候也是繞得厲害,但情節依然吸引著我看下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笑著說,「一部好的科幻片,應該是突破定理或公理的一點,但並不是全盤否定科學理論,它還是有著科學基礎。」「要把『骨架』和『血肉』有機結合,科學是骨架,是基礎,藝術是血肉,讓科學更好地和人「聊天」。
  • 在那些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
    在科幻電影中,人們對於人類的未來似乎一直保持一種悲觀,科技的發展、資源的掠奪、外星文明的入侵,無論是怎樣的設定,人類終將無法逃離審判。今天,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下在影視作品中的未來世界,看看影視創作者們為我們敲響了什麼樣的警鐘。
  • 遊走在科幻與現實之間,探索科幻電影裡真實的科學影蹤
    在宇宙和星空的尺度上,科幻與現實在不停地丈量。而人類正是拿著一把自己的尺子,抬頭仰望著星空,低頭思索著宇宙。時間、空間、精神、物質、能源、科技,在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裡,不斷的交織。短暫與永恆、相對與絕對、禁錮與超越,永無止境;而科幻與現實,交匯成未來。21世紀以來,科技飛速發展,各種新技、新應用層出不窮。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丨科幻電影是站在科學懸崖上的飛翔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官方活動——「科學嘉年華」大師分享會現場,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王建宇,科幻作家劉慈欣共話科學與藝術的跨界,並就電影中涉及到的科學概念進行了解讀。近年來,《星際穿越》《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成為最受歡迎的類型電影之一,一部好的科幻片有何標準?
  • 2020中國科幻大會呈現一場「科幻視覺盛宴」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11月1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開幕。此次大會通過線上線下渠道,以專題論壇、「科幻之夜」、科幻cosplay、科幻藝術展覽、國內外科幻影片展映等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給公眾帶來一場聲色不停的科幻視覺盛宴。
  • 科幻電影《鈦》描述的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科幻電影《鈦》,是2014年的一部俄羅斯電影。講的是一個絕地求生的故事。電影講的就是一群被流放的人類的故事。男主是一名數學家,原來是總統助理。但為了獲得自由,不服從系統的命令,並在系統中植入了病毒,後被流放。在流放途中,他和女主組成了一組,艱難的向目的地「幸福島」前進。在途中躲過了野外外星生物的捕殺,躲過了其他流放者的暗害,並戰勝了系統派出的抓捕人員。(看過電影後我覺得男主面臨的最大的障礙是女主「聖母」帶來的種種大坑。)
  • 天體物理學家:期待未來科學界和電影藝術跨界融合
    中新網太原3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美國電影《星際穿越》的編劇和顧問就是一位名叫基普·索恩的物理學家,所以我很看好未來中國科學界和電影藝術相結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10日在山西太原表示。
  • 科幻電影中的時代症候探析
    科幻電影聚焦於不同領域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為深陷各種「焦慮泥沼」的人們提供了釋放情緒的渠道,折射出當今的時代症候,也使得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科技發展的另一面。科幻電影中焦慮情緒的流露,揭示出人類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全盤接受到辯證反思的轉變。
  • 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然而,物理學家有雙縫幹涉、薛丁格的貓、EPR佯謬等的思想實驗,哲學家有孿生地球、缸中之腦、瑪麗的黑白房間等思想實驗,科幻作家有戴森球、引力彈弓、曲速引擎等思想實驗,計算機科學家有圖靈測試、中文房間、意識上傳、矽基生命等思想實驗。這些思想實驗與既可證實又可證偽的科學實驗一起,共同推動現代物理學和人類知識的不斷發展。當代藝術恰恰也是一種不斷追求超越性和超脫性的思想實驗。
  • 《異形》四十周年 歷久彌新的科幻電影系列是如何「養」成的
    在開始談論《異形》之前,我想強調的是,科幻電影不是科學,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幻電影可以無中生有。相反,正是因為它不夠科學,所以才需要自圓其說。而對於一個優秀的科幻電影系列來說,「自圓其說」僅僅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科學、文學以及哲學三重屬性。
  • 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前者太過著名,雖然也會被冠以晦澀的影片,但終歸還是基於有邏輯的電影語言,能較為理性的分析,也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而後者一上來就打破了對電影語言地固有的認知,以電影本身去表達精神思想,這也逼迫觀眾必須主動地去靠近體會,因此喪失了大批觀眾。《飛向太空》影片直譯為《索拉裡斯》或《索拉裡斯星》,它被影迷譽為科幻電影中的科幻,也被稱作是一部講述關於科幻電影的科幻作品。
  • 科幻電影20大經典臺詞,體味未來語言的光芒
    你為什麼喜歡看科幻電影呢?是因為神奇夢幻的超自然場面?還是喜歡面對未知的神秘誘惑?也許還想對照現實有所思考?也許沒有科幻小說那樣細膩的描寫、深邃的思想、大膽的想像,但科幻影視中並不缺乏反思。好的科幻電影甚至比普通影片更有藝術風範,更冷靜也更深遠。很多科幻電影、科幻電視劇中的臺詞、情節比之經典科幻小說中的金句都不遜色,而把這些臺詞放到整個電影歷史中去看,也足以傲立其中。
  • 人類世界被摧毀後什麼樣?11部關於末世的科幻電影
    憑藉天馬行空的幻想,架空虛構的社會關係,獨特的美學語言,所謂的末世情節在文學、藝術領域都有不小的題材比重,很多末世電影也都引發了現象級的熱潮和思考,雖然末世題材已經是一個老梗,但是也擋不住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無限遐想。
  • 2020中國科幻大會開幕 中國科幻電影將進入怎樣的發展新階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指出:「科幻其實不僅僅屬於文學、影視或者其他藝術範疇,它背後一定有科技,還有文化的支撐底蘊。科幻的繁榮、科普產業的發展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它與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經濟、科學、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科幻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推動科幻事業和產業未來的發展,我認為市場和政府這兩個重要的推手缺一不可。」
  • 如果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未來世界什麼樣?那是一個科幻的現實世界
    現今世界的變化速度往往令我們激動不已。在過往的幾十年中,有大量曾經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事物變為了現實。以前人們只把科幻作品看作是一種美好的夢想,而現在人們對待科幻作品的態度早已悄悄發生了變化,人們從心底裡認為科幻不只是想像,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描述。對於科學出現之前的人類而言,未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未來並不意味著會更好。事實上幾千年以來,人類社會幾乎沒有變化,以中國大地為例,後一個朝代並不一定比前一個朝代更好,例如之後的很多朝代都無法與漢唐盛世相比。
  • 直播預告 | 【雲飯局】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直播時間:8月15日 20:30-23:00出品:伺服器藝術現代物理學所提出的解釋世界的理論模型。然而,物理學家有雙縫幹涉、薛丁格的貓、EPR佯謬等的思想實驗,哲學家有孿生地球、缸中之腦、瑪麗的黑白房間等思想實驗,科幻作家有戴森球、引力彈弓、曲速引擎等思想實驗,計算機科學家有圖靈測試、中文房間、意識上傳、矽基生命等思想實驗。這些思想實驗與既可證實又可證偽的科學實驗一起,共同推動現代物理學和人類知識的不斷發展。當代藝術恰恰也是一種不斷追求超越性和超脫性的思想實驗。
  • 幻想中的末日世界裡,為何人類都選擇縱情狂歡?
    印度和瑪雅等文明的宗教中都有世界在毀滅後重生的概念,這些宗教可以說是「後啟示錄文化」的根源。在進入電影工業的時代後,很多宗教元素都被娛樂化。於是在把西部片和《啟示錄》,以及當時流行的朋克文化融合後,「後啟示錄風」就在《瘋狂的麥克斯》導演喬治·米勒的手裡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