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春在製作膝反射顯示儀
高中生物老師該是一個什麼形象呢?提到他們的課堂又能聯想到什麼?是按照教材進行授課,一本正經地純理論輸出?開化縣馬金中學的生物老師鄒偉春的課堂教學就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
日前,鄒偉春的自製教具膝反射顯示儀,在「2019年浙江省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徵集活動」中一舉摘得一等獎。鄒偉春的膝反射顯示儀雖沒有運用新材料,卻憑藉其「實用性」與「探究性」特點,在一眾新材料、新技術3D列印、晶片技術、編程、傳感器、物聯網應用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12月28日,記者採訪了鄒偉春,了解到他的自製「神器」不僅限於膝反射顯示儀,還有許多與學生、同事合作完成其他的教具,以及他那以學生為主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自製教具:從簡單到複雜的跨越
1994年,鄒偉春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的馬金中學擔任生物老師。早期他的課堂上只有一些簡單的自製教具,如蛋白質三維結構模型,DNA結構模型等。製作這些模型的材料,也是生活中輕而易舉可獲得的,如原子筆芯,細鐵絲,卡紙等。但就是這些簡單的材料,在鄒偉春的巧妙加工下,變成了一個個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具。
鄒偉春告訴記者,馬金中學的生源大都來自農村,存在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兩大短板。為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歸納、概括能力和創新思維,他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模型與建模」的方法,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動手製作教具,例如課本內出現的一些細胞模型,用扭扭棒製成的染色體之類的,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
簡單的教具,不用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近四五年來,鄒偉春開始製作複雜教具,其中膝反射顯示儀就是他耗時最長的一件。
「光是畫電路圖,我就用了一個星期。」鄒偉春說,為了設計出適配的電路,他不斷修改,還多次找學校的物理老師幫忙,最後終於設計出符合要求的理想電路圖。
接下來便是解決製作材料。學校裡過期的宣傳板被鄒偉春製成顯示儀的身體,鋸子、電焊器等,是向其他學科老師借的。其他材料,如一些燈帶,則需要上網購買。顯示儀的設計、材料的採購、反覆修改,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製作完成膝反射顯示儀。這都是鄒偉春利用休息時間完成的。
開放的課堂: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在鄒偉春看來,自製教具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部分,他想怎樣通過課改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不僅鄒偉春的教學工具與眾不同,連課堂教學設計也很有特色。
在課堂上,學生沒有固定的座位。他們可以根據鄒偉春設計的學案,自願進行分組,對學案中的內容展開討論、辯論、歸納。最後由他引導同學總結歸納出知識點,並進一步深化理解應用。鄒偉春按照「新課標」和「新教材」的內容、要求,有時備一節課的學案便要花一天時間。「因為備學案要查大量資料。」鄒偉春說。
經常有同行看見他備的學案,就想收藏,卻被他婉言謝絕。他都謙虛地說,這份還不成熟,修改後會作為組內備課資料共享。
據了解,在鄒偉春的帶動和影響下,他所在的生物教學組其他老師也開始喜歡自製教具。每周找一個下午進行集體備課,一起合作,設計出更好的學案。(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