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連續劇基本上還原了核電站爆炸的情景,但與真實歷史有12點不同:
1、劇中的4號核反應堆爆炸後燃起大火,冒出濃濃的黑煙。實際上,核反應第一次爆炸是由高溫蒸汽造成的,第二次是氫氧混合爆炸。冒出的煙是少量的白色蒸汽,沒有那麼濃。
2、為了劇情的需要虛構了一些人物,比如反應堆爆炸後,廠長等人在封閉研究對策,屋內有個年長的人扎爾科夫,他提議不要發出事故警報,也不讓任何人離開。這個人物設定,可能是來映射前蘇聯隱瞞真相的行為。而實際上,蘇聯的確在一段時間內,向全世界隱瞞了車諾比發生了核事故。直到爆炸20天後,5月14日才由戈巴契夫在電視講話上,向全世界公布核事故的消息。
3、劇中核電專家勒加索夫原始,在剛到現場說:車諾比爆炸產生的核輻射接近廣島原子彈的兩倍。而實際上,廣島原子彈巨大的破壞力,是因為大量的人直接接觸到了輻射,而在車諾比爆炸釋放的放射性粉塵,在大氣中隨著風四處飄散,歐洲的大部分地區,200多萬人都受到核輻射的影響。對人們的健康影響的範圍更廣,時間更長。
4、在劇中有一段,趕來救援的直升機緩慢飛過應堆上空時,可能是因為核輻射將直升機的電子元器件損毀,而在幾秒鐘墜毀。在實際的紀實中,車諾比墜毀的直升機,發生在當年的10月份,當時的反應堆早已滅火併被覆蓋。
5、劇中最主要的虛構人物之一,就是白俄羅斯的女核物理學家烏拉娜.霍繆克。她獨自前往車諾比,並在醫院詢問患輻射病的工廠主管,然後又出現在戈巴契夫主持的會議上。實際上,她應該代表的是,處理爆炸善後工作的眾多前蘇聯女性科學家,而白俄羅斯也是受輻射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6、霍繆克曾提醒委員會,一旦堆芯融化,核反應堆融化物接觸到地下冷卻池的水,將會發生再次引發蒸汽爆炸。威力相當於400萬噸的力量,將反應堆中炸出更多的放射性物質,隨空氣飄散,影響到整個歐洲大陸。實際上,堆芯融化的過程是非常不均勻的,對於結果的預測應該沒有那麼精確。
7、因霍繆克的提議,為防止可能發生的蒸汽爆炸,徵召了三名志願者潛入含有高核輻射的水中,去打開水箱閥門防水。而實際上,其中一名潛水員阿列克謝.阿南科,事後說他並非是志願者,當天他正好值班。當他被指派去執行任務時,上級告訴他有權拒絕,但他是唯一知道閥門位置的人,別無選擇。
8、劇中那些英勇無畏的挖隧道的礦工們,因為隧道溫度太高,脫光了衣服施工。礦工到底脫沒脫衣服施工,或是穿了多少衣服在輻射環境下施工,很多紀實記錄中有不同的說法。
9、電視劇的劇情內容,參考了一名美國記者的考察資料。當這名記者看了此劇之後,認為劇中誇大了蘇聯拖延和隱瞞的態度。其實,在爆炸發生後的36小時內,蘇聯就派出了專家和救援隊到現場,及時對事故原因作出判斷和擬定處理方案。他也認為,劇中安排一個舉報人來揭發事故真相顯得有點小兒科了,這麼大個舉世矚目的核電站,一點風吹草動基輔和莫斯科都能知道。而調查車諾比事故的真正原因,花費了科學家們很多年的努力研究,才像盤絲剝繭一樣,一點點真相大白。
10、車諾比委員會主席鮑裡斯.謝爾比納,與蘇聯核電專家勒加索夫,在劇中虛構了一小段逐漸加深的友誼。但實際上,在蘇聯的那種時代背景下,他倆產生友誼是不可能的。增加他倆友誼的戲份,當然是為了讓劇情顯得更有人情味,更好看。
11、核電專家勒加索夫院士,其人並沒有劇中演繹的那麼溫和,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現實中,他曾對戈巴契夫大發脾氣,並對KGB領導人出言不遜。實際上,當核電站的廠長、總工和副總工在被審判的時候,勒加索夫當庭作證,並不是質問那三個人,而是當庭對一屋子官員發洩不滿情緒。
12、1988年,勒加索夫在事故後兩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留下了一封親筆信,內容是由他領導的清算工作記錄。劇情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他在信中並沒有說」謊言的代價是什麼」這麼有哲思的話。當然也沒有思考關於真理,真相等抽象化的問題。勒加索夫確實對車諾比的處理大為不滿,而且也直言不諱的提出了很多意見,他在信中都有詳細記錄。
影視劇和紀實其實都展現了救災過程中人性的光輝一面,很多人不畏生死去救災,這應該才是被人們真正值得記錄的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