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副總設計師孫光甦登上央視《開講啦》,分享了航母研製歷程。
孫光甦,這位工作在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船重工701研究所)的專家,是恢復高考後的首屆大學生。
孫光甦講述了我國航母研製工作中的許多細節:曾有一名副總設計師因為忙於航母工程,在患病妻子臨終前也未能見上最後一面。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完全具備了自主設計研發航空母艦的能力。
今天,與防小務一起走進航母設計師們的世界。
「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這一輩子,我們這一代人可能要從事我們國家航空母艦的研製。」
在節目中,孫光甦表示,自己1977年考上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是恢復高考後首屆大學生。
今年正值恢復高考40周年,他分享了自己當時參加考試的難忘經歷:一張沾了墨水的老照片。原來,當年為了拍準考證照片,他偷偷地跳上了老鄉的拖拉機,到離家20多裡地的照相館去。
誰知,到目的地後老鄉不肯停車,孫光甦就自己跳了下來,結果摔傷了,但還是忍著痛跑到照相館拍下這張照片,保存至今。
孫光甦出生於1959年7月,武漢人,參加高考時才18歲。據他講,當時班裡最小的16歲,最大的已有36歲,「大的就把小的抱著,說這是他兒子。」至於為何與航母結緣,孫光甦說,自己畢業後分到一個研究所,專門研究軍艦。十幾年前,所長找到他,讓他換個部門,並進行了一番長談。
據他回憶,談話時間還比較長,「但是有一句話,我是記得非常之清楚。他最後說了,你自己想想吧,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這一輩子,我們這一代人可能要從事我們國家航空母艦的研製。」
那次談話的幾個月之後,我國航空母艦的研製決策出臺,他們整個研究所都沸騰了。「老專家們動情地說,看到在你們這一代人手上能研製出我們國家的航空母艦,我們這輩子也無憾了。」
改建遼寧艦時犧牲了十餘名同事
研製航母並非易事,據孫光甦講,遼寧艦來到中國的時候,他進去看了,發現裡面儘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啤酒瓶、罐頭瓶……看著就是一個非常非常破的一個船殼子。而對造航母,大家都沒做過,也沒資料、標準、規範,可以說非常非常之難。
孫光甦講了一個故事:一名副總設計師的愛人查出患上了癌症,他沒有太多時間陪同,在一次長久出差時,愛人去世了,他也沒有見上妻子最後一面。
在遼寧艦改建過程中,他們失去的不僅有不幸患病的妻子,還有朝夕相處的同事。
2013年5月,第十七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公布,孫光甦的同事,遼寧艦系統主任設計師王治國名列其中之一。
王治國,航母特種裝置工程副總設計師、遼寧艦系統主任設計師。2013年,王志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首度披露了遼寧艦改造工作背後沉重的付出:十餘位同事因為工作原因而犧牲。致敬!
2013年,王治國在接受防小務同事們的採訪時,他談到了改建航母工作的艱辛,整個團隊加班加點,用15個月的時間,就幹完了30個月的工程量。不僅把前期的時間「搶」回來了,也為後續更多更重要的試驗工作留下了充分的時間。
王治國回憶,工程啟動以來,同一部門的同事中,有十餘位因為工作原因而犧牲。「很多都是平常工作、戰鬥在一起的。有時候想起來,感覺他們還在身邊,心裡挺難受的。」他說,「因為過去生活在一個大院子裡,都能經常碰面。回去跟家裡人提起時,家裡人也很難受。」
而在國產航母研製過程中,拼搏奉獻的精神始終圍繞著他們。孫光甦舉了個例子,有個系統,從策劃、設計、安裝、生產,再到實驗,花了足足五年時間,沒有節假日,「五一」、「十一」、春節全在現場。「我們這幫年輕設計師團隊,硬是成功了!」
對於遼寧艦成功改建和國產航母的下水,他激動地表示:「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分享,我們設計研究中心完全具備了自主設計研發航空母艦的能力,我們非常自信。」
中國戰艦的搖籃: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孫光甦與他的同事們工作的單位是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也稱中船重工701研究所所,被譽為「中國戰艦的搖籃」,位於武漢市武昌區。孫光甦是該所的一名博士生導師,也是該所副所長。
據中船重工官網介紹,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主要從事海軍裝備、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裝備的研發生產,現有總資產4127億元,員工15萬人。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擁有12名院士、4萬多名科研設計人員、7個國家級研發中心、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我國海軍目前和即將裝備的新型主力戰艦幾乎都701研究所的心血結晶
701所創建於1961年,主要承擔艦船總體研究、設計、開發的任務,尤以艦船總體系統工程見長,亦是「唯一同時承擔水面、水下艦船總體研究設計任務的核心科研單位」。
中國在1966年開始設計第一代國產飛彈驅逐艦,即051型驅逐艦,當時就是由701所牽頭總體設計,全國22個省的100多家單位參與。051型前後建造了十餘艘,曾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隻。
今年3月1日,武昌區領導帶隊走訪701所。該所負責人稱,他們有3個優勢:一是產業優勢,在信息系統尤其是指揮系統上優勢較為明顯,同時在通航、醫院救治等方面發展較快;二是政府支持;三是發展方向,研究所的重點是國防建設,力爭在軍品生產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中國海軍,奮勇向前
製作:劉陽張茜
註:圖文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央視新聞、中國軍網等
投稿郵箱:junshibu@126.com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