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兗礦集團,已經成為擁有煤炭生產、煤化工、煤電鋁及機電成套裝備製造等三大主導產業的國有特大型企業。
「從最初單純的煤炭企業,逐步成長為多主業的國際化集團公司,兗礦的每一步都踩得相當踏實。因為,我們擁有值得自豪的自主
技術研發和創新體制。」6月13日,兗礦集團總工程師黃福昌對《中國工業報》編輯如是說。
有這樣一組
數據,僅「十一五」期間,兗礦集團就完成重點科技成果456項,通過鑑定的技術成果153項,達到國際水平111項。獲上級科技進步獎404項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6項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完成專利申請208項,其中發明申請86項。取得授權專利140項,其中發明專利30項。我國科技進步獎設立以來,該集團共獲得包括一個特等獎、三個一等獎在內的14個國家科技進步獎。
這些榮譽的獲得,是該集團多年來大力實施「科技強企」戰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機制的結果。用黃福昌的話說:兗礦在技術創新上絕不馬虎!
採煤技術世界領先2004年,兗礦集團成功收購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獵人谷礦區的澳斯達煤礦。2009年,兗礦集團再次將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有限公司收入囊中,成就了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宗收購案。
雖然外界對於兗礦集團能夠在澳洲實現擴張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兗礦集團副總經理、兗州煤業股份公司總經理李位民卻有自己的見解。
在他看來,「成功收購澳礦,關鍵是取勝於兗礦自有的核心品牌技術———世界領先的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6月14日,李位民再次談起此事時依舊掩飾不住心中的興奮之情。他告訴《中國工業報》編輯,澳洲的煤層相對較厚,而該技術特別適用於中厚煤層開採,可將回採率由30%多提高到85%以上,不僅效率高、效益好,而且更加安全。
去年8月,在達沃斯領袖論壇期間,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會見了兗礦集團總經理王信,並稱讚「綜採放頂煤技術是適用於澳洲最好的採煤技術」。
陸克文的話並不為過。這一技術曾讓澳大利亞澳思達煤礦起死回生。兗礦入主之前,該礦曾因自燃發火,九易其主,最後被迫關閉。兗礦入主重建後,該礦被新南威爾斯州評為煤礦安全最好礦井。
上述所說的「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正是兗礦集團經過多年實踐,創新研發出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領先的採煤技術。該技術獲得199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廣泛應用於我國多座煤礦,成為兗礦甚至我國煤炭行業具有標誌性的自主核心技術。據黃福昌介紹,該技術及其成套裝備目前仍然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優勢。也正是依靠該項技術的成功研發,兗礦集團成為我國向國外輸出開採技術和國外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
2000年12月,兗礦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籤署《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在澳大利亞應用的預可行性研究的合作項目協議》;2002年4月雙方又籤署《煤層自燃早期預報和控制技術研究協議》。同時,兗礦自主研發的相關開採設備向德國DBT公司實現技術轉讓,這是我國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先進的採礦技術。除此之外,兗礦共有14項自主核心技術實現了有償轉讓,轉讓收入達3.26億元。
黃福昌告訴編輯,兗礦的採煤技術通過多年創新和完善,已經形成一個較為獨立和成熟的核心體系。包括與之相關的煤礦防火、防水技術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兗礦的標誌,更是兗礦的驕傲。
如今的兗礦集團,已經成為擁有煤炭生產、煤化工、煤電鋁及機電成套裝備製造等三大主導產業的國有特大型企業。
「從最初單純的煤炭企業,逐步成長為多主業的國際化集團公司,兗礦的每一步都踩得相當踏實。因為,我們擁有值得自豪的自主
技術研發和創新體制。」6月13日,兗礦集團總工程師黃福昌對《中國工業報》編輯如是說。
有這樣一組
數據,僅「十一五」期間,兗礦集團就完成重點科技成果456項,通過鑑定的技術成果153項,達到國際水平111項。獲上級科技進步獎404項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6項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完成專利申請208項,其中發明申請86項。取得授權專利140項,其中發明專利30項。我國科技進步獎設立以來,該集團共獲得包括一個特等獎、三個一等獎在內的14個國家科技進步獎。
這些榮譽的獲得,是該集團多年來大力實施「科技強企」戰略,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機制的結果。用黃福昌的話說:兗礦在技術創新上絕不馬虎!
採煤技術世界領先2004年,兗礦集團成功收購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獵人谷礦區的澳斯達煤礦。2009年,兗礦集團再次將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有限公司收入囊中,成就了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最大的一宗收購案。
雖然外界對於兗礦集團能夠在澳洲實現擴張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兗礦集團副總經理、兗州煤業股份公司總經理李位民卻有自己的見解。
在他看來,「成功收購澳礦,關鍵是取勝於兗礦自有的核心品牌技術———世界領先的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6月14日,李位民再次談起此事時依舊掩飾不住心中的興奮之情。他告訴《中國工業報》編輯,澳洲的煤層相對較厚,而該技術特別適用於中厚煤層開採,可將回採率由30%多提高到85%以上,不僅效率高、效益好,而且更加安全。
去年8月,在達沃斯領袖論壇期間,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會見了兗礦集團總經理王信,並稱讚「綜採放頂煤技術是適用於澳洲最好的採煤技術」。
陸克文的話並不為過。這一技術曾讓澳大利亞澳思達煤礦起死回生。兗礦入主之前,該礦曾因自燃發火,九易其主,最後被迫關閉。兗礦入主重建後,該礦被新南威爾斯州評為煤礦安全最好礦井。
上述所說的「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正是兗礦集團經過多年實踐,創新研發出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領先的採煤技術。該技術獲得199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被廣泛應用於我國多座煤礦,成為兗礦甚至我國煤炭行業具有標誌性的自主核心技術。據黃福昌介紹,該技術及其成套裝備目前仍然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優勢。也正是依靠該項技術的成功研發,兗礦集團成為我國向國外輸出開採技術和國外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
2000年12月,兗礦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籤署《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在澳大利亞應用的預可行性研究的合作項目協議》;2002年4月雙方又籤署《煤層自燃早期預報和控制技術研究協議》。同時,兗礦自主研發的相關開採設備向德國DBT公司實現技術轉讓,這是我國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先進的採礦技術。除此之外,兗礦共有14項自主核心技術實現了有償轉讓,轉讓收入達3.26億元。
黃福昌告訴編輯,兗礦的採煤技術通過多年創新和完善,已經形成一個較為獨立和成熟的核心體系。包括與之相關的煤礦防火、防水技術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兗礦的標誌,更是兗礦的驕傲。
煤化工亮點紛呈20世紀末,隨著原魯南化肥廠的加入,兗礦集團開始向煤炭行業的下遊———煤化工產業延伸。通過一系列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兗礦業已成為我國煤化工領域的「新貴」,並在一些技術上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去年,國家科技部命名首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兗礦集團以其在「煤液化及煤化工」技術研發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躋身其中。入選首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共有36個科研院所和企業,均為我國目前在各個科研領域的傑出代表和領軍者,兗礦集團是我國煤炭行業命名的惟一企業。
近年來,兗礦集團在煤化工領域成功開發出水煤漿氣化技術、低壓羰基醋酸合成技術、粉煤氣化技術、煤炭間接液化技術、低熱值流化床燃燒發電等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技術。同時,兗礦集團還是世界上惟一同時擁有水煤漿氣化和粉煤氣化技術的企業。
其中,
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燃氣發電聯產甲醇技術、煤炭間接液化技術等3項技術被列入國家「863」計劃,1項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初,兗礦集團又有4項核心技術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863」計劃,分別是10~100萬噸/年級低溫費託合成油技術、煤炭間接液化油電聯產系統優化集成與設計技術、100萬噸煤間接液化及電聯產系統工業試驗與示範和2000噸/日級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
據黃福昌介紹,兗礦集團自主研發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極具代表性。2004年,該企業萬噸級低溫費託合成煤制油工業裝置試車成功,生產出合格油品,2005年1月通過國家科技成果鑑定,認定兗礦擁有煤炭間接液化全套技術,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2007年6月,高溫費託合成煤液化中試裝置投料試車並達到設計負荷,為建設大型工業煤制油示範裝置奠定堅實基礎。
2009年6月10日,由國家6部委倡導成立、由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幹科研機構組成的「中國四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京成立,兗礦集團還是以煤炭行業的惟一代表身份入主「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業內人士曾這樣評價,兗礦集團在煤化工領域的突破,不僅為該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在兗礦集團「科技強企」的戰略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科技成果。按照目前該集團科技創新的機制,不難想像,煤化工或許將成為其未來最大的亮點。
煤電鋁和裝備製造穩步發展兗礦深入發展的步伐仍在繼續。
該集團與澳大利亞龍澳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合資建設的14萬噸電解鋁項目,已於2003年11月實現當年投產、當年盈利。2005年8月,該項目全部配套建成,初步形成煤電鋁產業鏈。2007年,生產鋁錠13.81萬噸,實現
銷售收入32.9億元,利潤總額8260萬元。目前正在籌建年產14萬噸新型工業鋁型材項目,預計兩年後兗礦煤電鋁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60億元。
在電解鋁產業中,兗礦集團雖是一支新軍,但其研發和創新能力卻不可小視。短短幾年間,其已經在不停電情況下停開槽技術、異性陰極炭塊電解槽技術、降低無功壓降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硫除塵環保技術以及大型鋁型材熔鑄擠壓工藝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並且實現了炭素製品的系列化。這種技術攻堅的能力和速度給業界留下深刻印象。
同時,兗礦集團制定了機電成套設備製造發展規劃,設立煤機製造研發中心,著眼於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升機電成套設備製造能力,一舉挺進競爭激烈的裝備製造行業。
通過努力,該集團的機電成套裝備製造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據介紹,其生產的液壓支架產品已經形成系列化,開發了從綜放開採到一次採全高、從重型到輕型、從厚煤層到薄煤層、從中間架到過渡架等系列液壓支架,已初步掌握了液壓支架設計、製造等多項核心技術。
另外,兗礦集團生產的礦用電氣產品也已逐步成熟。他們開發了煤礦用高壓配電裝置、低壓饋電開關、交流軟起動器、隔爆移動變電站、礦井提升機數位化控制系統等多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兗礦在以往被專業機械製造企業所掌控的採掘裝備製造領域開闢了一片天地。他們自主研製開發的EBZ132YK和EBZ160型懸臂式掘進機工業應用取得良好效果,正在進行批量生產;940型電牽引
採煤機研製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兗礦集團何以能夠在「三大支柱產業」均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黃福昌告訴編輯,該集團一直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競爭力來培育,不斷健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創新思路、搭建「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平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創新機制。
或許正是這些機制和理念發揮了作用。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重在投入、貴在堅持。」黃福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