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張山領 來源|茅廬學堂(ID:maoluxuetang)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戰略的重要性,並在每年的年底制定下一年的戰略規劃。最近,就有很多企業來找我們開戰略會,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戰略會上,通常是老闆一個人在思考戰略,其他人就等著老闆講,結果最後老闆也沒有完全講清楚。這樣開戰略會其實效率很低。
怎麼提高效率呢?這些企業找到我們以後,我們會幫助他們把整個戰略會從頭到尾做個詳細的梳理,除了討論業務之外,還會討論組織和人才。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下這個梳理的過程,以及怎麼開好一場戰略會。
01
會前的三個關鍵動作
開戰略會之前,有幾個關鍵動作要做,包括:
1.客戶調研
戰略就是客戶價值,你的戰略起碼要回答這幾個問題:你接下來要服務哪些客戶?這些客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你有什麼樣的產品、服務提供給他們?
無論你的戰略要做迭代,或者繼續按照原來的業務往前走,都需要客戶調研。
2.投資機構溝通
投資機構是最關注行業的一群人,在開戰略會之前,頭部管理者也就是企業一把手,要跟投資機構的夥伴做一個溝通,聽聽他們怎麼看行業發展和趨勢、過往的情況,以及整個市場的格局到底是怎麼樣的。
3.戰略復盤會
開一次戰略復盤會,復盤過去的戰略規劃實現的情況怎麼樣。
如果目標達成了,是目標定低了,還是目標定得剛剛好,再是目標定得其實已經比較高;如果說目標沒有完成,要分析到底是目標定得不合理,超出大家能力的問題,還是目標合理,是大家執行沒有到位。
這次復盤的內容,將決定你接下來在做戰略制定過程中,需要反思的矛盾或者可能的風險點。
跟客戶做調研,跟投資人做溝通,做好上一年度的戰略復盤,這是在開戰略會前你需要準備的工作。
如果沒有做好這些準備去開戰略會,大多數情況就是拍腦袋做事情。
你自己思考是一個人拍腦袋,你把一群高管聚在一起那是一群人在拍腦袋。坦率講,一群人拍腦袋拍得不一定有一個人靠譜。
馬老師說,當他有一個想法,很多人都贊同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把這個想法扔到垃圾桶裡,很多人反對的時候,他會堅持去做。
02
誰應該參加?去哪裡開?
開好一個戰略會,你還要選定參會的對象。
在一家公司裡,到底誰需要戰略?
老闆需要嗎?其實不是,如果老闆需要的話,他自己想清楚,大家幹就好了。
事實是員工需要戰略,為什麼?
因為員工需要把老闆腦袋裡「虛」的東西,變成「實」的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換句話說,員工需要把老闆的想法,變成大家的目標和具體的關鍵指標、路徑打法。
想清楚這點,你就知道誰更需要開戰略會。
通常核心的高管團隊一定要參加,尤其是明年關鍵業務板塊的腰部管理者。當然,你也可以邀請一些客戶、投資人或外部顧問參與戰略會。
第二個問題,去哪裡開戰略會?
公司開戰略會,儘量不要放在辦公室,因為在同樣的地方,你的腦袋會陷進去,這就需要一些幫助你打開的東西。
你可以到一些山清水秀的相對放鬆的地方,或者在開戰略會前做一些暢想,幫助你打開思維。
當年阿里巴巴開戰略會通常會在這麼兩個地方:
1.革命聖地
井岡山、遵義、古田、延安……馬老師經常帶著阿里的高管,在這些地方開戰略會。
到了這些地方,我們都是先參觀,參觀完以後再開會,為什麼?因為你去體驗一下就會不一樣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們這點成就算得了什麼?跟他們比差遠了。
2.寺廟
到了寺廟,你會沉靜自己的心靈,敬畏、客戶價值,這些東西會觸發你,而不是老是想著賺錢。
03
如何制定業務戰略?
戰略會分幾個關鍵環節:業務戰略、組織戰略和人才戰略,我們通常會開2—3天。
很多公司只討論業務戰略,討論完回來發現沒人幹。公司的架構不調整,流程不變,很多東西只能停留在想法層面。
就像馬老師在湖畔大學經常講:「不是你的故事有沒有變,而是你的組織有沒有調整。如果你的組織沒有調整,你的故事講得再好,戰略通常也實現不了。」
看一家公司的業務,判斷它未來會怎麼樣,通常不是看老闆說的今年戰略規劃是什麼,核心是看它的組織架構怎麼搭,因為組織架構決定了戰略做成什麼樣,理論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
第一天重點討論業務戰略,有三個關鍵要素:戰略目標、戰略布局、戰略節奏(戰略路徑)。
1.戰略目標
通常來講,我們定戰略定的是未來1—3年的戰略,如果現在開戰略會,指的就是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戰略。從2023年往回倒推,我們要明確每一年的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分成4個關鍵指標:
①客戶指標
客戶指標指企業要實現多少客戶數,比如你是賣包子的,你賣多少個包子?如果你是教育機構,你要培養多少個學生,招多少生?如果你是to B企業,你要服務多少客戶?
②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指你要實現多少營收,或者多少利潤。
不管哪一個,都是看你當前要的是什麼。比如網際網路公司,京東前十年都不賺錢,不追求利潤,只追求用戶數,亞馬遜、淘寶、釘釘也是一樣,追求用戶數,沒有利潤,也沒有營收。
如果說你的業務已經步入正軌,可能需要一個營收指標。到底是追求利潤還是追求營收,你自己心裡其實會很清楚。
你到底要的是什麼,取決於你的業務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賺今天的錢還是明天的錢。
③效率指標
效率指標指你的人均產值想要做到多少,比如去年你的企業人均是30萬的營收,今年想做到35萬,或者因為你要擴大規模,今年人效下降一點也沒關係。不管怎麼樣,你心裡要有這個數,否則你的組織未來會很難管理。
④創新指標
創新指標指企業有沒有一些變化或者調整,去重點支撐未來業務發展的戰略,比如你有沒有新產品、新業務要推出。
我們幫一家人工智慧公司做過一個項目,它未來的新產品是智能晶片的設計和製造,這個新產品一旦出來,會讓它在營收不變的情況下,市值達到現在的3倍、5倍,甚至10倍。
營收不變,只要新產品出來,未來就是一個幾何級的增長。你有沒有這種原子彈的產品,哪怕沒有原子彈,大炮類的產品是什麼?
所以,戰略目標的4個關鍵指標:客戶指標、財務指標,效率指標和創新指標,你都要定好。
2.戰略布局
對於小公司來講,戰略布局就是你的產品規劃,你到底做哪幾個產品,大公司才會有業務板塊的劃分。
如果你做教育培訓,今年你可能只做小學二年級數學,那麼明年語文做不做?三年級做不做?初中做不做?這些都要選擇。怎麼選擇,取決於你的組織能力和你自己的意願。
營收等於用戶數乘以客單價,所以不同的產品組合就會決定你的營收,這是一個換算過程。你不用特別急於做營收,當然你兩個東西湊到一起,就可以決定到底推什麼產品,定什麼價。
具體怎麼做戰略布局呢?我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坐標軸;橫坐標是你的目標客戶,比如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縱坐標是客戶價值,數學、語文、課外輔導、素質教育,還有娛樂教育、團建等,只要是目標客戶的客戶價值都可以。
針對這個坐標軸,你有四種選擇:相同客戶的相同需求,相同客戶的不同需求,不同客戶的相同需求,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與之對應的是4種戰略布局的方向。
①老業務戰略
什麼是相同客戶的相同需求?比如你現在已經有2萬小學生客戶,而整個小學生市場一共有20萬,這時候你就不要想別的,先把剩下的市場做完再說。
就以茅廬學堂舉例,我們的目標客戶是那些10億營收要到100億營收的企業,或者是從100億營收想到1000億營收的企業,幫助它們提升組織能力。
我們算了一下,就前一種企業全國有幾萬家,目前我們才做了一百多家,所以不用想別的事情,把剩下的客戶拿下就好。
所以,相同客戶的相同需求,就是在不改變產品的基礎上,擴大銷售規模。
②新業務戰略
面對同一批客戶,以前你只教數學,現在開始教他們語文或者英語了,這就是相同客戶的不同需求。
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業務延展路徑,因為這對你的組織能力要求會比較低。
之前我講到組織能力模型,一個組織包括4個關鍵能力:獲客、交付、調控和創新,所有企業都一樣,都是想盡一切辦法獲取客戶,客戶進來之後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提供服務。
選擇相同客戶的不同需求,你在獲客端的能力是可以復用的,改變一些交互端的能力就好。因為客戶已經在你這了,你就想盡辦法去推新的產品和服務。
再就是不同客戶的相同需求。比如你以前教小學數學,接下來能不能教初中數學、高中數學?客戶變了,但還是教數學,儘管已經有跨度,相對還算在一個領域。
繼續以茅廬學堂舉例,10億營收規模和100億營收規模的企業,都有領導力和幹部培養的需求,差異沒那麼大,我們可以用一個產品切換服務不同的客戶。
最後一種是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這是我們做戰略時要避免的選擇,因為這相當於重新創業,你跟一家新公司沒什麼區別,很難有優勢。
選擇好戰略方向後,你的產品或者業務板塊的布局也就清楚了,
3.戰略節奏
不同學科、不同業務你可能都在做,但不能一下子全撲進去。因為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講,資源都是有限的,要集中有限的資源去打好關鍵業務。
所以要把節奏把握好,比如每一個業務、每一個產品,在第一年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第二年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第三年做到什麼樣的程度?你要把這個節奏給理出來。
04
如何制定組織戰略?
制定完業務戰略後,接下來就是要匹配組織戰略,它也有三個關鍵動作:流程的梳理,架構的優化和調整,關鍵機制的搭建和提升。
1.流程的梳理
不管是開發新產品,還是進行一些業務的變化,哪怕是老業務,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張,你也要流程對流程做一些優化。
你的團隊要先把關鍵業務流程的一級鏈路理出來,也就是從獲客到交付的整個鏈路閉環,之後是想辦法做減法和調整,提高效率。
2.架構的優化和調整
業務板塊要不要合併?以前銷售團隊分別負責不同的產品,能不能整合到一起?這既是架構問題,也涉及到流程,所以架構和流程是一體兩面,本質上是一回事。把流程延展開,分段相切,其實就是架構。
當你把架構裡每一個部分的邊界理清楚,就是權責,之後對應的績效目標就可以設定起來,明確誰來背什麼指標。
3.關鍵機制的搭建和提升
關鍵機制包括三種: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和協同機制。
①決策機制
決策機制就是誰說了算,比如有了新業務,要不要成立委員會,還是上下級自上而下的匯報關係,再是擁有一定權限的自主,最終選擇哪一種機制,取決於你們認為什麼高效。
②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就是利益怎麼分配,是選擇短期佣金,還是長期股權?低底薪、高提成,還是高底薪、低提成?這取決於業務做起來的難易程度,換句話說,員工的努力程度與結果的關係有多大?
像教培行業的老師,就應該用穩定的高薪和低獎金的方式來進行激勵,因為他再怎麼努力,一年也就365天,一天24小時,他也只能講這麼多課。你再怎麼給他獎勵,他也不會有更多的產能,講課水平也只能是緩慢的提升。
而對於那些努力程度會帶來很大變化的崗位,比如銷售,在阿里採取的就是低底薪、高佣金的激勵方式。因為如果轉化率一定,銷售多拜訪一個客戶,它轉化的可能性就會高一分。
③協同機制
當獲客跑得太快、交付跟不上的時候,就需要協調,你要思考怎麼樣能夠更好地打通業務上下遊或者團隊上下級?以什麼樣的頻率來做溝通?
比如每個季度要做一個業務溝通會,每個月做一次進展匯報,關鍵項目定期的通氣和溝通,周報、月報,都是非常好的工具,你可以把它們用起來。
05
如何制定人才戰略?
當你把業務板塊理清楚,流程和架構也分清楚了,你要去看什麼樣的人能夠幹這些事,是不是缺人?現有的人能滿足要求嗎?這時候你就要做一次人才盤點。
對於頭部管理者,你只需要盤點一下這家公司一級、二級Leader。當然每一層面的管理者也都一樣,你要向下看兩層,做向下兩層的人才盤點,了解直接匯報給你和間接匯報給你的人當前狀況怎麼樣。
做人才盤點的時候,你可以用三個層次來做判斷,叫紅黃綠:紅燈指這個人無法滿足和勝任當前的崗位需要;黃燈指他勉強及格,能用;綠燈指他還可以正常發展和發揮。
大多數情況下,紅黃綠佔比差不多2:7:1,不會說有的企業出現綠燈人才佔比50%—80%,阿里也沒有。因為只要你找到了這樣的人才,你的業務就會提更高的要求,相應的他就會不勝任。
馬老師給自己做盤點,每次都是打紅燈,為什麼?因為阿里發展太快了,他每時每刻都在從黃到綠的動態變化過程種,有的時候可能變綠了,但突然又變黃了。業務增長對他的挑戰更大,對逍遙子也是一樣,每個業務板塊都是如此。
除了判斷紅綠燈比例,人才盤點還要分出這四類人才:
1.人才四象限
根據每個人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引領和設計者的角色、執行和建造者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專家和業務的角色,我們把人才分成4個象限,包括領導者、領軍人才、業務骨幹和管理者。
①領導者
領導者就是扮演引領、搭建體系,同時管理企業的角色。通過內部培養領導者很慢,建議你從外邊引進優秀的領導者,可以幫助企業很好的提升管理水平。
②領軍人才
領軍人才的布局,看公司發展需要。有的企業通常創始人就是某個模塊的領軍人才,但同時他可能在某些能力上會有缺失。
我沒有看過一個人能面面俱到,那樣的話他就是個瑞士軍刀, 什麼是瑞士軍刀?就是啥都會,但什麼都不精,生活當中可以用一下,但如果你開門店,沒有見過用瑞士軍刀。
③管理幹部
管理幹部要自己培養,因為你很難從外面招到合適的管理者,為什麼?因為管理需要場景化,不同企業對管理的要求會不一樣。
④業務骨幹
業務骨幹也要自己培養。當你有了領軍人才和領導者,就可以很好的培養出業務骨幹和管理者。這樣你就可以招一些弱一點的人。
阿里就是這樣,99%的普通人加上1%的精英,這家公司就可以很快速的增長。
這是關於人才的盤點。人才盤點完以後,你就要制定相應的人才策略。
2.人才策略
哪些是該培養的人,哪些是該招聘的人,把相應的人才畫像理出來,也就是到底要什麼樣的人。
招人的時候,你要理清楚他接下來的產出要求是什麼。如果說定一個績效指標,你會給他定什麼?這個人需要具備什麼能力?哪裡有這樣的人?你的人才地圖就可以繪製出來,基於這個東西來做人才吸引。
我們會幫一些公司把它的人才策略理出來,這樣業務戰略、組織戰略、人才戰略都討論出來了,剩下就是怎麼幹活的問題。
06
茅廬說
三天討論完以後,我們會另外花一點時間,再做一次check。因為有可能這幾天的討論大家頭腦發熱,check是為了給大家冷靜一下。
冷靜完以後,每一個業務板塊就可以把績效目標給定下來。一旦設定完績效,就可以向全員溝通,公司的戰略到底是什麼。
具體的產品策略、商業計劃,或者說你要投哪裡,怎麼使那些招式……這些內容可以保密,但是你的戰略目標可以公開。
員工需要更清楚目標,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我們叫「一張圖、一顆心、一場仗」,他知道自己在這張戰略大圖中的位置什麼,也就更清楚自己的價值,再配合相應的流程、機制、溝通協同,整個團隊才能形成一顆心,然後通過關鍵戰役,大家一起推動往前走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戰略規劃會該怎麼開的內容,最後想說的是,如果你只想著做生意,其實沒必要開什麼戰略會,把目標定下去,讓大家完成就好了。
那些真正需要凝聚一群人,為了共同的願景而努力的企業,才是要好好規劃一下戰略定位、目標、布局和節奏。因為企業走得越準越好,路走對了就不怕遠,路走錯了,可能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茅廬學堂(ID:maoluxuetang)
本文來源茅廬學堂,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