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到其它星球有多難?2019諾獎得主:人類永遠不會遷到太陽系外

2020-08-28 科學結

1961年4月12日,人類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並返回地球,蘇聯此次航天壯舉也為人類探索宇宙開啟了新的篇章,這不僅觸發了後來美蘇在太空領域爆發式的進步,也讓不少人看到了人類移居到其它星球的可能性。

人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對於人類移居到其它星球這種想法,其實已經由來已久,但結果是大家都明確地,那就是至今為止都沒有「移居計劃」的實施。那麼,人類想要移居到其它星球到底有多難呢?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在今年,也就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主米歇爾·馬約爾的話語中,我們便能知道移居其它星球的「難」。

2019年物理諾獎得主——馬約爾

此前,馬約爾在接受法新社的採訪時就被問及到人類移居到其它星球的可能性,但馬約爾當即做出了「人類永遠不會遷移到太陽系外的回答」。而馬約爾的大概意思就是太陽系外的其它星球距離我們實在太遙遠,就算是在太陽系「附近」的星球,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想要到達也需要上億甚至是幾億天才能解決。

太陽系

馬約爾所說的就是人類移居其它星球的最大難點之一,也就是時間問題,目前我們人類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可控並載物的太空航行,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火星探測計劃,而在這項計劃中,人類幾乎窮盡了現有技術手段,才做到了費時7個月左右從地球到達火星。

NASA重型火箭發射

當然,有人會說「旅行者1號」探測器,但要知道旅行者1號它只是一個單方面的探測器,它並不能作為承載「移居」重任的載體,而且旅行者1號,目前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42年,處在距離地球大約210億多公裡的位置,這看起來很遠但實際上也就相當於20光時的距離。

要知道,目前我們人類已知距地球最近的太陽系外行星是比鄰星b,它和我們也有約4.22光年的距離。如果想要遷移到系外行星,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可想而知。

「孤獨」的旅行者1號

以火星為例

那麼如果我們「舍遠求近」,把目標定在太陽系之內的星球有可能性嗎?目前來說最有可能實現人類移居的星球就是火星,它的環境相對於我們的另一個近鄰金星來說就要「溫和」得多。但人類想要到達火星,還真不是那麼容易,首先我們需要等待大約每2年一次的機會,那就是地球和火星的「會合周期」,人類只有在這個周期內前往火星或返回地球才是最近的距離。

荒涼的火星表面

如果再加上飛往火星的時間,也就是說前往一次火星,需要有3年左右的間隔周期,並且在人類到達火星之前還必須提前準備好人類在火星賴以生存的物質裝備,而這些僅僅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如果要做到大量的移民火星,那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更是難以計數。

要知道,目前還沒有人類到達過火星,甚至連運送夠第一批到達火星的人所需要的物資也難以實現。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

再來說說我們這個「最有希望」移居的星球火星它上面的環境吧,火星相對於地球來說它更像一顆死氣沉沉的星球,火星只有一層薄薄的大氣層,並且火星的「空氣」中,有超過95%的物質都是二氧化碳。火星地表溫度在零下87度到零下4度之間徘徊,這主要體現在晝夜溫差上。

火星車拍攝的火星實景

雖然科學家已經在火星上發現了水的存在過證據,但這些所謂的水想要供人生存是微乎其微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類想要移居到火星,就必須先改造火星上的環境使其能達到人類居住的水平,但就目前的技術來說,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實在太遙遠。

火星「地球化」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總結

總的來說,人類想要移居到其它星球的難點,包括縮短航行時間、改造目標星球環境等問題,最終都是歸結在一個詞語上,那就是「技術」。對於太空探索,我們人類目前所取得的一切進步,都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反饋,而我們想要移居到其它星球最需要的也就是技術的不斷進步。

美國太空人登月

其實,我們除了憧憬移居到其它星球外,目前我們能做的似乎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好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雖說在這個龐大的宇宙中,地球不會是唯一的宜居星球,但對於目前甚至是未來很長很長的時間裡來說,它對於人類確實是唯一的。不知道各位小夥伴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從月球視角看地球

相關焦點

  •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立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在最近幾天當中的話題選擇中,我想2019年諾貝爾獎幾乎是佔據了很多網站的頭條,這個獎項的重要性我們在這裡也就不必多說了,在整個時代背景之下,它在整個科研等方面的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
  • 未來人類會去其他星球上生活嗎?諾獎新晉得主馬約爾給出了答案
    未來人類能不能去其他星球上生活?對於這些問題,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米歇爾·馬約爾給出了他的答案。圖說: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圍繞「未來人類能否移居到一個系外行星上」的話題發表演講。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介紹了他們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也介紹了VHL疾病(註:即CNS血管母細胞瘤合併腎臟或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腎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HIF-1和氧氣之間的關係。
  • 2019年諾獎得主奎羅茲:在火星尋找生命體,是太陽系外探索的起點
    圖|Niklas Elmehed但是這顆系外行星我並不會認為適合我們來尋找生命體。因為實際上這個行星表面的溫度是非常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它的表面超過了1000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比較接近木星,都有巨大的氣體。
  • 2019年諾獎得主奎羅茲:在火星尋找生命體,是太陽系外探索的起點
    圖|CCTV NEWS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羅茲的個人演講。迪迪埃·奎羅茲(Didier Queloz,出生於1966年),瑞士天文學家,因與瑞士天文學家馬約爾發現了第一顆已知的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三位諾獎物理學家獨家回應
    人類能否找到宇宙小夥伴?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是瑞士天文學家、劍橋大學及日內瓦大學教授,去年,他和他的師傅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一起,因發現了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獲得諾獎。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新聞...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他的探究使我們對宇宙的結構和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有助於我們理解宇宙在大爆炸後是如何演化的。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他們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在尋找未知行星的過程中探索了我們的宇宙鄰居,開啟了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他們的發現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
  • 諾獎得主有話說
    2020年9月,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迪迪埃·奎洛茲為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預錄視頻時曾說道:「當然有足夠多的女科學家值得拿諾獎,問題是,他們得到足夠多的關注了嗎?如果能多留意女科學家的話,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更多的女性進入科學領域也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 5位諾獎得主齊聚解密,宇宙的終局在何方?
    按照現有的宇宙飛船速度,人類將宇宙飛船送往最近的星際空間,需要12萬年。即使用最先進的發射器、最前沿的軌道控制手段來縮短宇宙飛船的飛行時間,仍然需要2000年。所以將太空飛行器送出太陽系的難度非常大,載人太空飛行器的想法更不現實。但宇宙學家在探索其它方法。斯穆特透露,一個名為「Star Shot(射星)」的項目正在進行中。
  • 除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以外,人類還有可能移居到哪一顆星球?
    地球是人類目前唯一的家園,人類目前全部居住在地球上,除了幾個空間站的太空人除外,我們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除了太陽輻射外,也幾乎全部都來自地球。但是,人類的目光是遠大的,我們不會滿足於僅僅生活在地球上,終有一天,我們將會走出地球,進而探索太陽系,甚至會去探索銀河系。
  •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地球一直是我們人類唯一的文明家園,但是未來有一天我們肯定會離開地球,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地球的壽命是由太陽來決定的,太陽一旦走向生命的終點,地球也將難以倖存,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
  • 苟利軍:意外又自然,2019 諾貝爾物理學獎屬於天體物理|物理諾獎專題
    剛剛教完課,還在回程路上,就被三位天文學家獲得2019年物理學諾獎的消息包圍。天體物理拿下這一獎項對於很多此前的預測來說,絕對屬於集體翻車。三位獲得諾獎的人分別是詹姆斯·皮伯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近日,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讓人類認清自己在宇宙中位置
    諾獎消息的熱門評論中,有網友這麼調侃。謝爾頓,那部美劇中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角色。由「鴿子糞問題」開啟的宇宙學「第一反應,挺驚訝的。」「前者是關於宇宙的起源,後者事關生命的起源,有沒有地外生命。」葛教授說。在早期天文研究中,關於宇宙的起源,有兩種觀點,恆態宇宙和宇宙大爆炸理論。有的科學家支持穩恆態宇宙學說,即宇宙並沒有創始點,所以物質不會在過去某個時間點突然形成,沒有人能夠證明宇宙存在起點,它完全就是一個理論概念。
  • 移居外星球?
    ,不過表面大氣壓是地球表面的1.5倍,在星球表面有比較穩定的海洋和湖泊,雖然其中流淌著的是甲烷。這也使得這個星球有可能可以改造成人類宜居星球。 「千年改造火星」計劃共分6步。第一步,人類太空人在火星上建立小型生活基地。
  • 如果太陽系外圍真的存在奧爾特星雲,人類或永遠無法飛出太陽系
    對於人類來說,宇宙那麼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有機會飛出地球,飛出太陽系,移居到其它星球上,或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星際旅行。不過,受到壽命和速度,以及人類科技水平等條件的制約,未來至少千百年的時間裡,我們是沒有辦法辦到的。
  • 有水有氧的木衛二可能存在生命,為何卻不會成為人類移居的目標?
    筆者:三體-小遙 在漫長的探索之旅中,人類對外星文明的存在問題十分好奇,畢竟已經有說法聲稱,生命在宇宙中具有普遍性,人類只是眾多智慧生命體中的一員。然而現實表明,人類目前無法到達太陽系外進行深入的探索,只能停留在太陽系內,甚至短期內連探測器都無法對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展開探索。放眼整個太陽系,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符合生命生存條件的天體可能也只有地球了,但是最近有科學家認為,木衛二或許能夠孕育生命。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學術打假網站。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