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

2020-12-06 行者講歷史官方

2019諾獎得主:人類去太空建立殖民地幾乎不可能,不如好好保護地球

在最近幾天當中的話題選擇中,我想2019年諾貝爾獎幾乎是佔據了很多網站的頭條,這個獎項的重要性我們在這裡也就不必多說了,在整個時代背景之下,它在整個科研等方面的影響力是相當巨大的,幾乎是全世界上所有頂尖學者之間的一場較量,要想脫穎而出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人所關乎的命題恐怕都是和整個的世界有關,榮譽可想是何等驕傲。

而昨天的文學獎揭曉之後,中國是又一次無緣了這個獎項,而日本著名學者村上春樹也是再次陪跑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一個結局或許是早已經註定的,誰也沒有必要去悔恨,而在諸多的獎項當中,最為關注的還應該是物理學獎的誕生,今年的得主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Didier Queloz三位是由於宇宙理論領域、系外行星的發現而榮膺此項稱號。

對於地球之外的獄中探索一直以來就是人們相當關注的,人類的好奇心也是逐漸讓自己的視眼轉向了更廣闊的宇宙,之前我們可能對飛機都是比較驚訝的,可是如今卻是出現了宇宙飛船,而在地球每況愈下的境遇當中,好似逃離地球成為了人類唯一的選擇。

其中NASA就在未來的計劃當中提及到,未來是希望能夠為火星之旅提供一個基礎,這樣的事情在如今的我們看來也是頗具神奇的,畢竟很多科幻電影已經是為我們刻畫了太多的美好,在地球之外開拓新的一塊疆域也是不錯的選擇,那裡或許是人類的未來。

但是今年諾獎得主Michel Mayor就講到,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當中,人類要想去到另外的一個世界去建立殖民,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在他提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很多人對於他這樣的擔憂也是有幾分的質疑,但只要是有清晰的思想,我們就不難發現其中的玄機所在。

在此他就講到,首先是確保要找到一顆完全宜居的星球,如今這麼多年的發展當中依舊是沒有這樣的發現,首先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假設在認定是有這樣的環境出現,那最為困難的就應該是怎麼樣找到一個有效的抵達的途徑,通過諸多的電影等等我們或許是已經能夠看到,即便是幾十光年的距離,這要將人類轉移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而且還要確保整個抵達途中的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可以說是缺一不可。

當然在整個的移居過程當中,像科學的瓶頸、時間、安全、可行性等等都是極具難度的,這些有一個不成立,那人類這樣的計劃就相當於是失敗的。他也講到,與其此時在不斷地進行一些個對於外星星球的探索,那還不如將我們的地球進行更大程度的一個保護,實則人類這樣的想法就好比是之前秦始皇的長生不老,可能最終非但是沒有找到那樣的一個地方,到頭來地球所面臨的境遇是越來越危險,移民太空在現階段幾乎是不可能的,你說呢?

相關焦點

  • 2019諾獎得主:人類永遠不會遷到太陽系外
    1961年4月12日,人類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並返回地球,蘇聯此次航天壯舉也為人類探索宇宙開啟了新的篇章,這不僅觸發了後來美蘇在太空領域爆發式的進步,也讓不少人看到了人類移居到其它星球的可能性。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介紹了他們獲得諾獎的相關研究,也介紹了VHL疾病(註:即CNS血管母細胞瘤合併腎臟或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腎癌以及外皮囊腺瘤等疾病。)、HIF-1和氧氣之間的關係。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近日,2019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諾貝爾獎得主:人類別想移民太空了,星際移民就是痴人說夢
    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Michel Mayor說:人類是不可能移民其他星球的,與其想著打造宇宙版諾亞方舟,不如好好面對當前地球氣候變遷的問題。「地球是很危險的,你快點回火星吧!」這句話出自周星馳人氣電影《少林足球》,曾經是許多影迷琅琅上口的臺詞。
  • 諾獎得主有話說
    Rice)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而共同成為了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與病毒性疾病鬥爭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成就,基於此項研究及後續的龐大的藥物開發市場,極大地推動了C型肝炎的逐漸消亡,C型肝炎甚至可能成為歷史上首次可以被「清零」的肝炎。   在1970年代,A肝和B肝病毒都得到了醫學界的鑑定。
  • 2019年諾獎最年長得主,獎金額達到了多少?可以買一套北京房子嗎
    就在2019年12月10日這天,新一屆的諾貝爾獎得主已經揭曉,其中有一位是97歲高齡的美國科學家約翰·B ·古德納夫,他坐在輪椅上參加了這次頒獎典禮。從這位97高齡的諾貝爾獲得主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道理,成功不晚多晚,在于堅持,只要堅持,多晚都有成功的機會。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逃離不平等》這本書關注人類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複雜關聯。發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發展,比如它會為後進者指明發展方向,或者刺激後進者去迎頭趕上。但不平等也時常會阻礙發展,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會破壞追趕者的發展道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期,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諾獎評委會評論稱,塞勒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並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分析和實驗工具以理解、預測人類行為。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逃離不平等》這本書關注人類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複雜關聯。發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發展,比如它會為後進者指明發展方向,或者刺激後進者去迎頭趕上。但不平等也時常會阻礙發展,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會破壞追趕者的發展道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在自傳序言中說,據說宣布之前,1973年諾獎得主江崎告訴記者,1988年諾獎可能授予中微子的研究,結果從當年開始,直到2002年,每年都有記者到小柴家蹲守那為什麼梶田隆章還能以這篇論文再獲諾獎呢?
  • 建立太空殖民地,人類終極夢想能否實現?
    為此還有很多的專業科學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探索,希望我們真的能夠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不過我們人類如果要真的建立龐大的太空殖民地,其實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也就是說人類要實現這個終極的夢想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太空殖民地其實就是我們除了地球之外,創造出來的第二個可以供我們人類居住的地方。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近期,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我可以不去領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