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海南氣候宜人的萬寧農場,我的童年的經歷是非常多彩的,春天在家後山的樹上抓野蠶餵養,在夏日的黑夜裡去抓螢火蟲放在瓶子裡放在床頭伴我入睡,到深山老林裡的野溪瀑布下烤番薯洗澡,颱風來的時候全家人躲在床底睡緊張又新奇,颱風過後去撿被風颳落在地上的椰子芒果或者菠蘿蜜。跟媽媽一起去橡膠林段裡撿橡膠果,偶爾會跟表哥表姐拿拿衣服到小河邊去洗的時候碰到蛇,我爸爸會抓來蛇讓後取出蛇膽讓我生吞下去……
(兒時印象中的山間野瀑)
(橡膠林段)
(橡膠果)
這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我用指尖觸摸生活感知的方式了解到的自然,而三十多年後出生在石屎森林裡出生的黃可樂睡前我會跟他講我小時候的一些經歷,他像聽故事一樣嚮往我描述的經歷,對他來說這些一切都那麼遙不可及而有充滿嚮往。
感謝我生活在一個野蠻生長的原生家庭,6歲能自己做飯,12歲自己一個人從400公裡以外的地方自己坐車去廣州,15歲以後基本獨立寄宿,16歲在初中的學校忽悠校長辦雜誌,拿著一本印刷量不到600本的雜誌去市區拉眼睛廣告,賺了人生的第一個五百塊。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一直推崇讓孩子隨他自己的性格而來,做一個快樂的普通男孩,儘可能走出課本,自己去經歷和感受,雖然他自己動手能力還是很弱,但從小就跟著我們到處走的黃可樂知道六月的四姑娘山上還有雪,也知道西伯利亞的海鷗會飛去昆明過冬,喜歡埃及的古文明也渴求知道地球到底有沒有外星生物,他希望自己能夠快點到8歲, 可以去埃及親眼看看圖坦卡蒙的金字塔,可以英國看大英博物館。
(兩歲的黃可樂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個村莊)
(四歲的黃可樂在昆明餵來自西伯利亞的海鷗)
我們用朋友的方式對他,去到每個城市我們會帶他去看自然景觀,歷史文物或博物館,很多的知識在幼年的認知裡即使不懂也會留下印象,所以到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他完全可以自己在裡面自己逛,看完回來一堆問題讓我解釋給他聽,比如恐龍為什麼滅絕了,為什麼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依然改變不了鴯鶓的原始形態. 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很多其實我也不懂,但是不能亂編,為了面子我得查了再告訴他,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學到的比他還多,在這方面孩子其實是父母的老師。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在正佳廣場六樓,逛完還可以去正佳極地海洋世界打打卡,博物館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的場所,對於自然科學博物館來說,這裡收集著歷史的記憶,記錄著地球上生物的進化史,這裡珍藏著地球的靈魂,抵禦著歲月的侵蝕,是幫助人們認識地球認識人類生活環境的最佳場所。博物館是對歷史和知識的系統整理、直觀呈現。「課本上會提到龍捲風或者地殼運動的成因,孩子們可能需要費很大力氣花很多時間才能理解,但是當他們在博物館裡看到實物,甚至親自動手去『製造』一場龍捲風的時候,那麼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奧秘了。相比書本上的龍捲風,模擬裝置裡的龍捲風肯定會讓你印象會更加深刻。博物館讓知識變得可感知可觸摸。」
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運用AR技術、聲光電結合、3D互動等高科技手段,設計了很多小機關,讓孩子們可以親自動手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同時,博物館內還有恐龍展廳,冰河時代展區、古海洋區和哺乳動物展區。
可見到中國唯一收藏的一件梅杜莎角龍化石,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件,化石完整度高達85%以上。趁著孩子需要陪伴多陪陪他,因為一轉眼,他可能就不需要爸爸媽媽,有自己的圈子和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