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哪個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影響和貢獻更大,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做過一些簡單的探討──
自然科學通過邏輯、理論和實驗求證,以及循序漸進的方法體系,揭示出人類對自然界的一些未認知領域,並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實踐,側重於從技術層面改變人們的世界觀;而人文科學則從抽象的精神領域展開,研究人類社會關係,包括生產關係、政治軍事關係、宗族家庭關係等,以及人們的精神依靠和信仰問題等,側重於從意識形態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大致可以理解為政治經濟學裡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但又不完全一樣。自然科學屬於&34;的範疇,人文科學則屬於&34;的範疇。有&34;無&34;,&34;尚可求;有&34;無&34;,止於&34;。自然科學最近200多年才有突破和飛躍,而人文科學理論體系2000多年前早已發展成熟。拋開生產力因素的限制,試想一下,如果二者反過來,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就擁有了高度發達的物資文明和科技水平,但人們信仰匱乏、精神空虛而又貪得無厭,不斷相互徵伐的殘酷戰爭,將會導致多麼可怕的後果!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即先有精神(文明)指引,然後才有物質(文明)的不斷提升。
德國著名學者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人類文明&34;理論,即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人類文明思想與精神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如中國有著名的老子和孔子,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則有猶太教的先知們。這些先賢們的思想光輝,構建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基本體系,至今還在影響著現代人。
不可否認,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進步,特別是最近200多年,自然科學跳躍式的發展,人類創造出的財富比以往幾千年的總和還要多。但人類的整體幸福感並沒有本質上的提升,隨之而來的危機卻前所未有:環境的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貧富差距的兩極化,戰爭烈度加強,乃至核戰爭的威脅等等……
莫言說,人類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這句話也許聽起來有些悲觀,但是,如今過度追求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社會現象,折射出社會價值觀有被&34;化的趨勢。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並不能抵消人們精神上的迷茫。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並沒有同步,人文科學甚至有被邊緣化的趨勢,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我們在充分享受科技發達帶來的生活便利時,是否能做到&34;?
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晚年都皈依了神學,很難說他們的選擇原因究竟為何。正如愛因斯坦說的:&34;,中科院院士朱清時也說過,&34;——不管這個具有爭議的觀點是否經得起時間和科學的最終檢驗,但卻是在明確告誡人們,對自然規律要存在敬畏之心,不可恣意妄為。
據說,在南美洲原始森林的某些土著部落,那裡的人十分機敏和風趣,他們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習慣,每走一段路就要呼喚一聲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說這是為了防止自己的靈魂跟不上自己的軀體,他們得喚回自己。生活如同匆忙趕路的我們,是否有時間整理一下心情,喚回自己的靈魂呢?
【說明: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