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關係

2020-08-27 浦帆悅讀

關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哪個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影響和貢獻更大,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做過一些簡單的探討──

自然科學通過邏輯、理論和實驗求證,以及循序漸進的方法體系,揭示出人類對自然界的一些未認知領域,並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實踐,側重於從技術層面改變人們的世界觀;而人文科學則從抽象的精神領域展開,研究人類社會關係,包括生產關係、政治軍事關係、宗族家庭關係等,以及人們的精神依靠和信仰問題等,側重於從意識形態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大致可以理解為政治經濟學裡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但又不完全一樣。自然科學屬於&34;的範疇,人文科學則屬於&34;的範疇。有&34;無&34;,&34;尚可求;有&34;無&34;,止於&34;。自然科學最近200多年才有突破和飛躍,而人文科學理論體系2000多年前早已發展成熟。拋開生產力因素的限制,試想一下,如果二者反過來,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就擁有了高度發達的物資文明和科技水平,但人們信仰匱乏、精神空虛而又貪得無厭,不斷相互徵伐的殘酷戰爭,將會導致多麼可怕的後果!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即先有精神(文明)指引,然後才有物質(文明)的不斷提升。

德國著名學者雅斯貝爾斯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人類文明&34;理論,即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人類文明思想與精神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軸心時代裡,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如中國有著名的老子和孔子,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色列則有猶太教的先知們。這些先賢們的思想光輝,構建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基本體系,至今還在影響著現代人。

不可否認,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進步,特別是最近200多年,自然科學跳躍式的發展,人類創造出的財富比以往幾千年的總和還要多。但人類的整體幸福感並沒有本質上的提升,隨之而來的危機卻前所未有:環境的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貧富差距的兩極化,戰爭烈度加強,乃至核戰爭的威脅等等……

莫言說,人類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這句話也許聽起來有些悲觀,但是,如今過度追求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社會現象,折射出社會價值觀有被&34;化的趨勢。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並不能抵消人們精神上的迷茫。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並沒有同步,人文科學甚至有被邊緣化的趨勢,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我們在充分享受科技發達帶來的生活便利時,是否能做到&34;?

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晚年都皈依了神學,很難說他們的選擇原因究竟為何。正如愛因斯坦說的:&34;,中科院院士朱清時也說過,&34;——不管這個具有爭議的觀點是否經得起時間和科學的最終檢驗,但卻是在明確告誡人們,對自然規律要存在敬畏之心,不可恣意妄為。

據說,在南美洲原始森林的某些土著部落,那裡的人十分機敏和風趣,他們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習慣,每走一段路就要呼喚一聲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說這是為了防止自己的靈魂跟不上自己的軀體,他們得喚回自己。生活如同匆忙趕路的我們,是否有時間整理一下心情,喚回自己的靈魂呢?

【說明: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
    章節:1.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2.知道和不知道的關係3.我對姆潘巴效應的看法4.體涼者大腦思考更活躍是為了保溫1.推理過程:人文科學是多原因對一結果,一個原因算不出一個結果,研究生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而這也導致了與存在相應的方法,亦可以轉移到存在者的領域上去;換句話說,形上學亦即人文科學的方法,可以用到自然科學的領域。   在狄爾泰、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那裡,通常使用「精神科學」和「歷史科學」這兩個術語指代「人文科學」。
  • 客觀性的兩重含義——兼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異同
    科學研究要求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性,這一點適用於自然科學,也適用於人文科學。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作為兩種類型的科學,又有著定位、內涵與旨趣等的差異性。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它們對客觀性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方式。 人們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由具體到抽象,二是由抽象到具體。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從人類與自然界關係出發的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分列不同學科,在具體研究對象上存在區別,但都針對了社會關係,並受制於人與自然界關係的兩個基本規定:其一,人類大腦的意識能力運用成果不斷積累的方式使自身與自然界關係呈現持續發展狀態;其二,人類生命的物質性決定了自身只存在於自然界「許可」範圍。
  • 醫學與人文科學的對話
    研究「物」的科學,即自然科學;研究「心」的科學,包括宗教神學和「心靈科學」(例如近兩個世紀層出不窮的種種心理學)。醫學,很自然地被歸為自然科學,因而也必須按照自牛頓以來形成的機械論、分析論、終極論、簡約化、線性化的思路和方法對待人體。
  • 李志民: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社會科學是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的各學科總體或其中任一學科。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有關的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  人文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科學,同樣是人類的自我認識。
  • 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異同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劍濤教授認為,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在學科劃分上,他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對而在,後者以自然現象和人工技術為研究對象。一般對於「文科」與「理科」的粗略劃分,大致就是依據這個理由。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觀念的發生強調知識結構生成的過程,也就是事物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一階段性的過渡不以事件和時間進行實證,而以觀念進行推理,從而有效解決了起源研究將起源絕對化以及無法解釋知識結構生成機制的問題。與起源研究的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反,發生學研究通過探究認識的結構生成把握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內在的本質與規律,從而解決了起源研究忽略主體性、只注重事件形式而不注重功能的不足。
  • 作為「大科學」的人文科學
    內容提要:與英語和法語的science不同,德語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廣泛的「科學」含義,即包括數學和自然科學(小科學)、社會科學(中間科學)和人文科學(大科學)。不是自然科學為人文科學奠基,而是人文科學為自然科學奠基;人文科學不是自然科學方法在人文領域內的運用,相反,自然科學才是人文科學在自然領域中的運用。作為大科學的文、史、哲經常也要用到小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和中間科學(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它們最終都要歸屬於人學,即人的哲學,體現為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哲學方法。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主體性喪失幾乎是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普遍命運。「在心理學大浪不斷朝著自然科學推進的同時,實證主義在主流心理學中長期佔據著主導地位,人的主體性被迫脫離了心理學的軌道,經常被忽略並慢慢走向衰落。」但人的主體性在人文科學心理學中得到了弘揚,對主體性的重視構成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重要發展邏輯和歷史向度。作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初始形態,描述心理學的出場奠定和開啟了人文科學心理學歷史發展的主體論邏輯。
  •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and noetic science are main human sciences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而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並沒有受到系統的哲學訓練,因此世界觀並不是很堅定的,是游離於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搖擺不定的。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但不是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的是具體事物的特殊運行規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
  • 淺談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的關係
    畢竟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和交流,如果只會做而不會寫,就好比只會做事不會說話,科研工作是不完整的。現在有很多科研工作者排斥寫論文,認為寫論文和專業沒啥關聯,但殊不知,我們做科研的資料,大多也都是來自論文,寫論文與科研是緊密聯繫的整體,不可分割。因此,藍譯認為,有必要談談一下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的關係。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基本載體。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對西方後人類主義主要理論家重要著述的譯介與理論闡釋,表明當前大陸學界已經意識到後人類主義理論的導入有可能開啟人文科學研究的新視域——人文科學與後人類主義理論的結合或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要開掘後人類主義這一理論富礦,我認為首先有必要釐清三個重要問題:何為「後人類」?「後人類」與現代技術之間的關係為何?「後人類」對當代人文科學帶來了哪些影響?
  • 2021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常識:淺談北鬥三號有關的常識...
    2021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自然科學常識:淺談北鬥三號有關的常識考點 2020-12-01 11:23:15| 來源:中公教育 導語:軍轉幹考試備考開始啦,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第九大學部
    文中指出,交叉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數學科學和哲學等大門類科學之間發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門類科學內部眾多學科之間發生的內部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因而有利於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尤其是全球性的複雜問題。這是交叉科學所能發揮的社會功能。
  • 科學三大領域——自然科學
    人類的生活能夠不斷提高和改善,化學的貢獻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標誌。因此,化學是「材料科學的基礎、 物質科學的核心、物質工業的後盾」,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生物學生物學(biology)又稱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和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關係是什麼
    人文學科中有的對自然科學起的是促進作用而有的起的是阻礙作用。英國算是自然科學的起源地之一吧,但是從前的貴族學校只教授文法,禮儀和宗教,都是非常形而上的東西,所以說至少文法,禮儀和宗教是對科學發展有促進作用的。文法是什麼?
  • 小學開設中醫課 教材主編:中醫是自然科學但具有人文科學的某些屬性
    網上甚至出現了「中醫粉」和「西醫粉」的論戰。錢報記者採訪了杭城幾位家長,也是褒貶不一。贊成的家長認為,中醫是百年國粹,能鼓勵孩子們養成「順應四時」的作息習慣、多做運動,是件好事。也有家長持不同意見,認為中醫晦澀難懂,大人都搞不明白,小學生哪裡能懂。與之相比,急救、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課程。「我們家長更關心實際作用,發這麼多教材,最後能落實多少?
  • 宋養琰:經濟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及其發展趨勢
    西方的學者認為,社會科學落後於自然科學,是人類現代災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愛因斯坦就說過:「單靠科學知識和技術是不能使人類走向幸福和高尚生活的。」道理很簡單,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如何利用這些科學技術,即按照什麼原則、標準來運用它,以求達到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和目標,這就不是自然科學所能全面回答的問題,而必須求助於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