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經濟學不應是一門純粹研究經濟的學科,它更應該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因為,鑑於人的複雜性、人的行為的複雜性和市場的複雜性,只有融合多個學科的研究經驗,事實真相和相關規律才能被我們更準確、更清晰地認識和發現。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和合
科學是反映客觀世界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由於人類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形成了科學發展的不同階段。大約15世紀初期,由於商品經濟興起,以及由此而引起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航海技術的發展,擴大了視野,增強了人們徵服自然的能力。同時又由於人類在實踐中認識自然的不斷提高和認識手段的越發精化,人們能夠在實驗和實證的基礎上,利用分析、演繹、歸納等方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知度。隨之而來的,人類獲取的知識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科學領域內新的成果不斷出現。人們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逐漸把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分開,進而在這個分類的基礎上建立起許多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從此,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作為兩種不同的科學體系而逐步地分離開來和形成起來。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離,是科學自身發展中對古代混為一體的科學第一個否定。這個否定無疑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社會能力上的一大突破和飛躍。
本來,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社會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大自然的一個子系統,並在大自然的撫育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能夠擺脫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社會。人類社會至多只不過是運轉在宇宙空間一個小小星球之上的一種自然存在的物質及其運轉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的上述分類,又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不足的表現。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思維能力也繼續在發展和進步,因而科學繼續向更高的階段即近代和現代的科學邁進。近代和現代科學不僅比以往任何一個階段上的科學更加深化和精密,而且能夠更充分地反映客觀諸事物之間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聯繫。如果說過去的科學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由「合」到「分」的過程的話,那麼,近代和現代的科學,又在進一步的實驗和證實以及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發展到一個更新、更高的階段,即由「分」到「合」的階段。這裡的「合」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對往日科學的復歸,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升華,即相互滲透和融合。
「合——分——合……」,如此螺旋形的上升運動,正是科學自身發展的曲折而又辯證的道路。
當然,我們還應當看到,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發展傾向中,二者之間又不是同步的,而是有先有後。在歷史上,比方在柏拉圖時代,或在亞里斯多德時代,由於他們的超人的智慧和別出心裁,在哲學上和政治學上提出了許多創見,這時,社會學科的發展比自然科學發展更快些。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社會學科中的經濟科學,特別作為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又來了個大發展。可是,到了近代特別是現代,尤其在二戰以後,自然科學以信息革命為契機又以神奇般的速度向前發展,使得人們在徵服和改造自然以及造福人類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往日的幻想和神話,如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如今,從一定意義上說,幾乎一一變成現實。而社會科學怎樣呢?社會科學也有進步,也有發展,但同自然科學相比遠遠落後了。
西方的學者認為,社會科學落後於自然科學,是人類現代災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愛因斯坦就說過:「單靠科學知識和技術是不能使人類走向幸福和高尚生活的。」道理很簡單,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如何利用這些科學技術,即按照什麼原則、標準來運用它,以求達到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和目標,這就不是自然科學所能全面回答的問題,而必須求助於社會科學。可是在社會科學落後的情況下,就難能對這些問題給予令人滿意的回答。結果如何呢?科技的進步,就並不能完全為人類造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也給人類帶來災難,雖然災難的形式與過去有所不同,如生態破壞、環境汙染以及各種鬥爭的形式和戰爭等,其後果甚至要比過去更為嚴重,更為殘烈。
社會科學為什麼會落後呢?因為歷史是動態的、前進的,永遠不會是靜止的,儘管前進速度不一樣,但歷史的車輪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因此,不同的歷史階段就會有不同的社會問題,就需要不同的社會科學中的不同觀點、方式、方法來回答和解決。這就決定了社會科學也必須是一個動態的和開放的體系,而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封閉的、我行我素的體系。可是,當代的社會科學由於受到種種歷史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往往使其墨守成規和固步自封。這恐怕是社會科學落後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原因。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脫節,說明科學自身發育還處於不大成熟的階段。科學的強大威力在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在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聯盟。只有這種聯盟,才能使科學盡其所能地為人類造福。
人類發展到今天,終於認識到這樣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真正的科學才能徵服世界。拿破崙曾說過:「只有科學的徵服才是不留遺憾的徵服」。
二百多年前,法國啟蒙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盧梭在探討人類苦難的根源時指出:「人類的各種知識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這裡講「人的知識」指的就是社會科學。今天,這一論斷仍然沒有過時。
經濟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
經濟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
一般說來,經濟科學比其他一些社會科學產生較晚,它並非單純從社會科學中衍生出來,而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離之後並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逐步產生的。西方學者認為,社會科學成為獨立的科學,大約在三百多年前,經濟科學作為獨立的科學,至今大約只有二百年。經濟科學越發展,越表明它與自然科學的聯繫越密切和越深入。
第一,從源頭上看,自然科學從來都是構成經濟科學研究對象的基礎。這不僅是因為人及其社會本身就是自然發站的產物,更重要的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內容是社會的生產活動。人們要進行生產,必須具備人和物兩個根本的條件,而這兩個條件的結合,即人使用生產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才形成社會的生產過程。任何生產過程都具有兩重性:既是自然的作用過程,又是經濟的作用過程。不論在任何歷史時期和任何社會條件下,經濟的作用過程都離不開自然的作用過程,並要以自然作用過程為基礎。所以,作為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必須要成為以人類經濟活動過程為研究對象的經濟科學的基礎。
第二, 進而言之,經濟科學還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人的消費、勞動力的形成、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開發和優化配置等,而所有這些經濟運動又都不可避免地發生在自然的作用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運動過程就是客觀的自然界即物質世界運動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就要求人們在從事任何一種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從經濟運動的規律,而且要遵從自然運動的規律。因此,經濟科學不僅要反映經濟規律的要求,而且要反映自然規律的要求。從發展的觀點來說,為了使經濟科學不至處於老化和背時的狀態,必須時刻注視從自然科學諸如人口學、數學、地理學、資源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態學以及農藝學、工藝學等學科的發展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不斷地充實、豐富和發展自己。
第三,隨著科學的發展,自然科學日益增多地直接滲透到經濟科學的研究對象中去,成為經濟科學自身的組成部分。現代科學在自己發展中所出現的交叉性、邊緣性和綜合性的趨勢,直接影響到經濟科學的發展。由於這種影響,在經濟科學領域內,一系列新興學科學相繼出現,並且迅速地發展起來。其中有許多學科是由自然科學與經濟科學交相作用而形成的。諸如技術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國土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衛生經濟學、體育經濟學等。在這裡,自然科學的一些方面已不單純是經濟科學研究對象的基礎,而是直接滲透到經濟科學中去,成其研究對象的實體了。例如資源經濟學就是一門以自然資源為研究對象的經濟科學。從趨勢上看,人類科學越發展,學科越新,交叉度越大,融合性越強,經濟科學對象中的自然科學的成分也就越多。例如:一些直接從工業技術科學中演變而來的運輸經濟學、熱力經濟學等。
第四 ,經濟科學越來越多地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傳統的經濟科學重定性、重邏輯思維和推理,因而運用的方法重演繹、重抽象。由於近代經濟科學的發展,以及經濟科學在實踐中的廣泛運用,僅靠那些傳統方法顯然不夠了。目前,由於電腦及其網絡在經濟領域內的廣泛運用,以及作為自然科學方法的「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向經濟領域中移植,它們又成為經濟科學領域中的「三論」,不同的是由於它們著染了經濟色彩,被人們稱之為經濟資訊理論、經濟系統論、經濟控制論。事實已經證明,經濟科學藉助這些頗富生機的「一機三論」,正在大放異彩。
總的說來,不論經濟科學在自身的發展道路上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多麼大的變化,以及相應地產生了多少新的領域和功能,但它們總歸要用來為人類造福。當前,對我們來講,至關重要的是要利用它們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來為改革開放服務,來為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服務。
當代經濟科學的發展現狀和必然趨勢
對於當代經濟科學的研究,如果不是用靜止的觀點,而是用發展的觀點,不是局限於國內,而是放眼世界,那就不難看出:經濟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的其它門類相比,在近代特別是現代自然科學影響下,還是發展較快的。就目前的狀況而論,經濟科學已經形成了一個內容較為豐富、門類較為繁多、用途較為廣泛的「科學群落」。
面對這個「科學群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按照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即質的對稱性和量的可比性,或如我們通常講的按照它們之間原本存在著的「遠親」、「近鄰」關係,進行必要的排列組合,從中儘可能地理出一個合乎規律性的層次來,並從每個層次中找出其內部分解的序列。
現在看來,從總體觀察,在經濟科學這個「科學群落」中,大體可分為三大層次。
一是理論經濟學。「理論經濟學」這個概念,最早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為了批判杜林而提出來的,後來人們很少提到它。現在看來,這個概念對現實還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理論經濟學主要是研究經濟科學的原理,著重從整體上或全局上把握經濟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運動規律。理論經濟學是經濟科學群體結構中的基礎科學,屬於這類科學的,在當代已有:政治經濟學(不是傳統的而是現代的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國民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等。從廣義上講,還應包括研究經濟現象演變過程的經濟史學,研究經濟科學本身發展過程的經濟學說史和經濟思想史學。
理論經濟學絕不是自我封閉的理論體系,它還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
二是應用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是相對於理論經濟學來講的經濟學科。它側重於對現實經濟在應用方面的研究,講求實用和實效。由於近代和現代科學越來越向使用方向發展,應用經濟學一般說來要比理論經濟學發展的更快一些、更豐富一些、更生動一些。應用經濟學包括的學科比理論經濟學更加廣泛。大凡構成國民經濟各個局部運動的一些經濟過程和經濟問題,都在它的研究之列。根據現狀,已經可以看出,在它研究範圍之內的大體有三類:
第一是部門經濟學。它研究國民經濟各個具體部門的經濟運動過程。其中包括: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建築經濟學、交通經濟學、商業(貿易)經濟學、郵電經濟學等。
第二是專門經濟學。它研究國民經濟一些專門領域中的經濟運動過程和一些專門的經濟問題。其中包括:計劃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金融學、勞動經濟學、物資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投資學、市場學、教育經濟學、衛生經濟學、旅遊經濟學等。
第三是綜合經濟學。它研究在國民經濟總體運動中的一些綜合性因素和問題。其中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土經濟學、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
三是技術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側重於同經濟有關的技術性和方法性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統計學、會計學、經濟計量學、數量經濟學、技術經濟管理學等。技術經濟管理學又可分為國民經濟技術管理學、部門經濟技術管理學、地區經濟技術管理學、企業經濟技術管理學等。
上述三大層次的先後相承和彼此結合,正是到目前為止在經濟科學領域所形成的一個初具規模的基本框架。
這個框架表明,經濟科學正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興旺發達的新時代。在這個時期中,任何保守、落後和墨守成規,都意味著對經濟科學命運的冷漠和反動。
展望未來,經濟科學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動下,更是前程似錦。新的科技革命,已經把人類的經濟生活越來越超常規地向前推進。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爭取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問題。人類從誕生那天起,就生息在地球表面的這塊陸地上,主要致力於對陸地的研究和開發。前蘇聯火箭之父、航天事業先驅者——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總不能始終躺在搖籃裡」。當前,人們已經深深感到,光在這塊人口已經顯得相當擁擠的人類世襲領地內進一步擴大生產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已經不太容易了,所以,現在的一些科學家正在逐步地把目光轉向海洋、轉向宇宙空間。從發展上看,海洋業即發展了的海洋農業,或以這種農業為基礎的海洋工業,是大有可為的。將來可能發展為「耕海」,用海水養殖各種植物;「牧海」,用海水養殖各種動物;還可以建立海底和海上農場,海底和海上工廠等。隨著科技的發展,海底和海上城市、海底和海上公園等,也都可能由幻想變為現實。所以,一門新興的科學——海洋經濟學,將成為科學園裡的「一支新秀」。
由於宇航工業的發展,宇航經濟學也將成為一門新興的科學躍進經濟科學之林。宇宙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無限空間。所以,有人把宇航工業看作是用來徵服宇宙空間的「空中生產力」。由此生產力經濟學將會得到更大的豐富和發展。
當前科學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務
研究科學和發展科學主要靠科學工作者和科學家的辛勤勞動。大量的事實表明,科學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工作者和科學家的素質及其創新和發明。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一生中,雖然把主要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對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科學的研究上,但他們從來沒有放鬆過對自然科學的重視。這一點只舉—例就足以說明,馬克思逝世之後,恩格斯日夜思考著如何能在馬克思的葬儀上,把馬克思一生最卓越的功勳用極其簡短的悼詞奉告全世界勞動人民,幾經修改,仍然把以下一段話保留在悼詞中:「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但是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經密切地注意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發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注意了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頁。)什麼是「德普勒的發現」 呢?就是德普勒這位科學家發現了可用高壓線的方法將電能由甲地輸送到乙地或丙地或較遠的地方。馬克思從中看到這是消滅城鄉對立最強有力的槓桿。恩格斯把蒸汽機和機器的利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進一步分工,看成是18世紀中葉「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槓桿」。
不容置疑,自然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整個科學體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時代在發展,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與馬克思恩格斯時代大不一樣了。科學在大發展,特別是自然科學在大發展,並由於自然科學的大發展,而在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之間出現了種種相互融合的趨勢。這都很自然地向社會科學工作者特別是經濟科學工作者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所有人員,相應地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個新任務的要求首先表現在,要大力和迅速地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特別是自然科學素質,並擴大他們的隊伍。西方科學家控制論的奠基人維納說過:「在科學發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穫的領域是各種已經建立起來的部門之間的被忽視的無人區……到科學地圖上的這個空白地區去作適當的查勘工作,只能由這樣一群科學家來擔當。他們每人都是自己領域中的專家,但是每人對他鄰近的領域都有十分正確和熟練的知識」。今天的美國、德國、日本,所以經濟發展這樣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大批能夠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科學家、經濟學家、經濟管理專家等,並以他們為骨幹分別組成各種智囊團,如戰略研究所,工程諮詢中心,經濟諮詢公司等。美國的蘭德公司、歐洲的羅馬俱樂部等,都已成為研究社會發展問題的人們所不能忽視的研究機構。就我國而言,當前雖然已擁有一批相當可觀的科技隊伍和科研機構,並做出許多卓有成效的貢獻,但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這支科技隊伍和科研機構的素質還是比較低的,即使其中最高一層的科技人員和一些發達國家中同行業人員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各自的專業水平上,也表現在各自的綜合學科,其中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水平上特別是尖端技術上。如何才能迅速地改變我們這支科技隊伍的不合時宜的狀況呢?除了更新觀念和實現教育體制改革外,在我看來,還必須從以下兩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自然科學工作者必須關心和接近並學習社會科學,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科學素養,從思想上突破專業的狹隘限制,把科研對象和成果與社會利益有機地協調起來。自然科學工作者必須懂得與社會科學的脫節將會造成自然科學本身的畸形發展,甚至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當今的世界已經沒有與社會科學隔絕的自然科學發展之路了。
另一方面,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了解現代自然科學的成就及其意義,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來完善和強化自己的研究。離開現代自然科學的幫助,社會科學如同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必將無所作為。更重要的,要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大力發展學術聯繫和交流。學術聯繫和學術交流,不僅是一種學術的再創造過程,而且是深化知識的必由之路。上世紀初,羅曼·羅蘭曾代表歐洲的知識分子發表過《知識獨立宣言》。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知識交流委員會」,委託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負責聯繫。他們呼籲各國知識分子為學術自由與國際間相互了解而努力。迄今為止,國際間的學術聯繫和交流已經廣泛開展起來了。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種知識交流還局限在專業和同行之間。我們所處的時代,使我預感到有這麼一種傾向,即趨同、趨統的傾向。科學的統一,也是時代的產物。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向智慧高峰攀登的徵途上,在智力「奧林匹克」運動之中,我們有能力去奪取「金牌」,為人類社會作出我們這個民族應有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