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科學」的人文科學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與英語和法語的science不同,德語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廣泛的「科學」含義,即包括數學和自然科學(小科學)、社會科學(中間科學)和人文科學(大科學)。不是自然科學為人文科學奠基,而是人文科學為自然科學奠基;人文科學不是自然科學方法在人文領域內的運用,相反,自然科學才是人文科學在自然領域中的運用。作為大科學的文、史、哲經常也要用到小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和中間科學(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它們最終都要歸屬於人學,即人的哲學,體現為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哲學方法。

  關 鍵 詞:大科學/中間科學/小科學/人學/邏輯和歷史一致

  作者簡介: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在學界,學人文科學(主要是文、史、哲)的人一般不太喜歡稱自己所學的是「科學」,而喜歡強調自己的領域屬於「人文學科」,這好像是最近20年來的流行做法。然而,「科學」和「學科」究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用後者而摒棄前者,很多人並不太清楚。其實這只是為了逃避「科學」的強勢規範而為「人文」中那些「非科學」因素留下餘地的取巧之法。因為所謂「學科」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無非是說把所學的東西「分科」,是從行政劃分或分層管理的需要而來的體制概念,至於所學的東西是科學還是什麼別的東西,卻不在考慮之列。不過這種做法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迴避了問題。人文科學到底是不是科學?如果不是,為什麼現在官方文件中仍然到處都提到「人文社會科學」,許多學報也標明「人文科學版」?是否用詞不當?這裡亟需一種「正位論」(topics)來加以清理。①

  本文認為,人文科學應當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歸屬於「科學」的範疇,而且是「大科學」的範疇,而通常被視為「科學」的學科則充其量屬於「小科學」的範疇。這與「科學」這個外來詞的含義有關。

  一、什麼是「科學」?

  「科學」並非中土本有的詞彙,最初是從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所以五四時期被稱作「賽先生」。法文的寫法與此相同,唯讀音有所區別。該詞來自拉丁文scientia,本來的意思是知道、懂得或知識,如《聖經》裡面亞當和夏娃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子」,就是用的這個詞。中文譯成「科學」,其實屬於意譯了,即「分科的學問」,是為了區別於中國傳統那種不分科的或者分科不嚴密的混沌的學問。中國古代的大學問家(如諸葛亮)往往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僅科學和人文不分,而且科學和技術、政治軍事謀略甚至和巫術都不分。近代引入了西方的「聲光化電」,無以名之,姑稱之為「格致學」,取朱熹「格物致知」之意。但朱子的「格物致知」並不具有西方認識論通過經驗獲知客觀知識的意思,而只有「待人接物」的儒家工夫論的含義,兩者相去甚遠。所以後來流行的是新造出來的漢語詞彙「物理學」和「科學」,而且「科學」主要就是指廣義的「物理學」(physics,即「自然之學」),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理科」。當然,這種理解已經與英、法文中science的現代含義相差無幾了,也就是「自然科學」的意思;並且也和英、法文中的用法一樣,加上一個social或者humaines的修飾語就成了「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

  但奇怪的是,德文中的「科學」卻是另外一個詞,即Wissenschaft,它不是來自拉丁文,而是來自德國本土的詞彙wissen。該詞彙的意思同樣也是認知、懂得、知道,但用法卻和英、法文中的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德文中這個詞的用法更帶廣義,它不必加上任何修飾語,本身就包含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指自然科學。它甚至還包含哲學的各個部分,如邏輯學、認識論、本體論、形上學,因此哲學、形上學本身被看作「科學的科學」、「一切科學的女王」。當然Wissenschaft的原始含義就是「知識性」或「認知性」,是由wissen(認知)加上一個表示抽象性質的詞尾schaft而構成的,②可見該詞在表示「科學」的含義時,更強調它在各門知識中共同的認知方法論的層面,而不是它所面對的認知對象的層面。我們面對任何對象,都可以用我們的認知去把握,哪怕這對象不是自然對象,而是人的精神生活、情感活動、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審美趣味、文化傳統、歷史資料,甚至是宗教信仰的對象,都可以加以科學的處理。在這種意義上,科學的對象是無所不包的,甚至也包括它自己(科學的科學)。

  我要為人文科學作為「科學」進行辯護,就是基於這個詞的德文含義上來說的。一般來說,德國人的思維要比英、法或其他民族的思維更加精確、更加一貫,這是世所公認的。

相關焦點

  • 李志民: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人文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科學,同樣是人類的自我認識。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  雖然社會科學也研究社會意識形態或精神文化,但只是把它當作社會結構或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構成因素,研究它與其他社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因果關係,而並不特別關注人類感受、人類價值和作為人類精神之表現的文化的內在結構、悠遠的歷史因襲和緣起,並不傾力研究作為個體的人在人文事實中的獨特感受和創造性作用。而這些問題恰恰構成了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發生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與範式,是從自然科學「嫁接」到人文科學的。如果說自然科學發生學研究應歸功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那麼,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則應該歸功於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事實上,就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而言,比較研究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在比較的基礎上才能從人類行為整體中尋求普遍性與規律性,而這種普遍性與規律性正是人文科學作為科學正題法則的重要保證。  發生學還必然是跨學科研究。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汪信硯在2009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學術版著文《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認為,人文並不屬於科學,而「社會科學是比較接近於自然科學而區別於人文學科的。」汪文揭示了一定道理,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僅存在著學科意義上的區別,更呈現出實質內容上的統一:問題領域都屬社會關係;設置目標都為規範或引領社會關係;檢驗尺度都是實踐。
  •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2018年07月24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健 黃倩 字號 內容摘要: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筵王宏健黃倩在海德格爾那裡,方法先於題域。
  • 客觀性的兩重含義——兼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異同
    科學研究要求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性,這一點適用於自然科學,也適用於人文科學。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作為兩種類型的科學,又有著定位、內涵與旨趣等的差異性。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它們對客觀性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方式。 人們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由具體到抽象,二是由抽象到具體。
  • 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異同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劍濤教授認為,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在學科劃分上,他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對而在,後者以自然現象和人工技術為研究對象。一般對於「文科」與「理科」的粗略劃分,大致就是依據這個理由。
  • 醫學與人文科學的對話
    研究「物」的科學,即自然科學;研究「心」的科學,包括宗教神學和「心靈科學」(例如近兩個世紀層出不窮的種種心理學)。醫學,很自然地被歸為自然科學,因而也必須按照自牛頓以來形成的機械論、分析論、終極論、簡約化、線性化的思路和方法對待人體。
  •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談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 書摘
    近年,威爾遜的《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被譯介到中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融通各個學科、辨別和重組信息、進行嚴謹思考並做出明智決策的重要性再次被廣泛討論。在探討「人類家園的生存之戰」時,威爾遜更是從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出發,強調人文科學是「是人類未來的出路之一,萬萬不能用科技手段輕易改變它」。
  • 淺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關係
    關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哪個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影響和貢獻更大,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做過一些簡單的探討──自然科學通過邏輯、理論和實驗求證,以及循序漸進的方法體系,揭示出人類對自然界的一些未認知領域,並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實踐,側重於從技術層面改變人們的世界觀;而人文科學則從抽象的精神領域展開,研究人類社會關係,包括生產關係、政治軍事關係、宗族家庭關係等,以及人們的精神依靠和信仰問題等,側重於從意識形態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心理學作為探究人及其心理生活的科學,必然繞不開主體性問題。主體論要求心理學以人及其主體性為中心,把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凸顯對人的心理生活的本質、樣態及發展本身的研究,而非過於關注心理的元素構成及其生理或物理發生機制。主體性喪失幾乎是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普遍命運。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在《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一文中,哈貝馬斯批判了本雅明、阿多諾、默克海默、布洛赫以及馬爾庫塞等人的「隱秘希望」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復活已經毀滅的自然」。他認為,「馬爾庫塞用技術理性的政治內涵的表述掩蓋了問題的困難」,「科學和技術的合理形式,即體現在目的理性活動系統中的合理性,正在擴大成為生活方式,成為生活世界的『歷史的總體性』。馬克思·韋伯曾經希望使用社會的合理化來描繪和解釋這個過程。
  •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
    章節:1.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2.知道和不知道的關係3.我對姆潘巴效應的看法4.體涼者大腦思考更活躍是為了保溫1.推理過程:人文科學是多原因對一結果,一個原因算不出一個結果,研究生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 人文科學無用?浙大教授吳飛: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
  •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and noetic science are main human sciences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一本書讀懂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 ——《伽利略眼中的科學》譯後感 2018年02月11日 16: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盧東民 字號 內容摘要:
  • 人文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舉辦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論壇
    面對21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值此中國科大60周年校慶及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之際,1月28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邀請國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學科領域的專家來到中國科大,就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相關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 船舶與海洋工程:面向大海,大有作為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較高的人文科學修養和創新意識,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體要求是: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人文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2、掌握數學、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3、掌握船舶和海洋結構物的力學分析方法、設計建造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4、具有應用計算機進行分析、設計、製圖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 如今身處大科學時代,學術合作成為主流,單幹還有出路嗎?
    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
  • 2017年版期刊範圍和大類設置||中科院期刊分區
    大類設置2017年版分區參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的學科設置,結合期刊反映出的學科結構,設置17個大類。序號學科名稱1人文科學2>醫學17綜合性期刊2017年版分區中的人文科學只包括SCI和SSCI收錄的哲學、歷史
  • 身處大科學時代,學術合作成為主流,單幹還有出路嗎?英輯學術
    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