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人文科學的對話

2020-11-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許嘉璐

  人類自進入文明時代,就開始有意地、逐漸系統地對主、客觀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和研究,而且把對客觀(「物」)和主觀(思想、感情,亦即「心」)當作一個整體來認識。在希臘、中國古代和原始佛教的經典中,以及藏傳佛教的寺廟裡,仍可以清晰地看到把「心」「物」視為一體的論述。

  自17世紀中葉起,對主客觀的關注和研究開始分道揚鑣,不僅研究的「對象」被二分,而且各自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研究方式、方法。簡言之,一是必經實驗,一是強調思辨。啟蒙思想家、古典科學家的論述和發現,進一步推動了二者的分野。隨後出現的工業化浪潮則更加固了雙方的陣地和基礎,楚河漢界,涇渭分明。

  研究「物」的科學,即自然科學;研究「心」的科學,包括宗教神學和「心靈科學」(例如近兩個世紀層出不窮的種種心理學)。醫學,很自然地被歸為自然科學,因而也必須按照自牛頓以來形成的機械論、分析論、終極論、簡約化、線性化的思路和方法對待人體。自然科學為自己設置了特殊環境(實驗室)、選擇了特定對象(動物和個別人體),以得出的特殊結論作為普世真理,推廣到生活於極其複雜的社會、生態環境中的所有人身上。一個整體的人,不得不接受越來越破碎的「肢解」式檢查、分析、治療;連「心靈科學」也把非物質的心理活動推進可測量、數學化、求精確的圈子裡。例如,20世紀曾經風行一時的「格式塔心理學」就是如此。

  但是,無視兩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醫學、藥學在緩解人類病痛、延長人類壽命方面的巨大貢獻,那是愚蠢的;如果拒絕科技進步和西方醫學未來的成就,也是荒唐的。我著重指出西方古典科學對「物」和「心」二元對立的思維,是要指出:這種文化,是對人類古初思想和追求的背叛;隨著對「物」的了解越來越全面、深入,就離對人心的關注、思考和研究越來越遠。工業化時代對客觀世界敲骨吸髓的利用,最根本的動力在於「心」對超過生活所需的欲望和對無限利潤的追求,這是今天世界混亂不堪、危險叢生的主因;脫離了對高尚品德的敬畏,把「技術」送進了神的殿堂,但是「物極必反」,神話惹下的災難,如環境惡化、資源枯竭、貧富懸殊、仇恨殺戮、倫理喪失、社會離散……已經把人類推進到反向的境地:人類就要開始一個科學技術的新時代、將要創建一個新範式的新時代了。

  對「心」的研究,亦即對於人之自性和社會之心的拷問,固然和自然科學一樣,也是在追求真理,但是這並不是從預設開始、經過實驗室的反覆驗證而得出結論,而是從古今的實踐經驗開始,經過一代代精英的靜思、總結,並在歷史的實踐中提升、變革而形成的。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到「致良知」,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唯其經歷了幾千年的檢驗,所以能夠放之歷史長河和960萬平方公裡中而皆準,沉澱為民族文化的基因。

  在中華文化的觀念中,宇宙是一個整體,其間所有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彼此間有著極其複雜的關聯,而且永遠不停地變革著。由此去看人類緊追不捨的名利、享樂、縱慾、榨取,都是轉瞬即逝的,一時的歡愉背後是自己的、他人的永久的痛苦。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野以至對立,不過是兩個多世紀的「已然」,並不是「當然」;人類未來的「必然」將誕生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親密對話,進而漸漸融合之中。

  在自然科學中,醫學與人文科學的關係天然地最為密切。

  1.二者力圖解決的都是「人」之自體,「本然」地需要二者相互配合、滲透;而二者的核心都是民族的哲思——在現象層面「心」「物」似乎是二分的,而到了形而上層面即完美地合一了。

  2.自然科學是在不斷創新中向前進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對原有「真理」的突破和否定,同時又吸收了以前的經驗和教訓,猶如桑蠶的成長,6次蛻變,每一次都要經受艱難痛苦的考驗。人類是自覺地而非本能地向前走的。支撐著科學家不懈努力的是對探尋真理的執著。醫學發展到現在,是不是也到了一次蛻變的前夜?——雖然這也將是艱難而痛苦的。

  3.西方科技走到21世紀初竟面臨著「一往而不知返」的尷尬:醫學需要在醫學與人文科學的「糾纏」中找到一條新路。

  4.所有的科學活動,都是「人」在主導、掌控,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永續,在研究者和受益者心裡都應該有一份強烈的倫理關懷。因而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屬於二者共同發展創新的必有之義,否則科學技術就成了純粹的「工具」。如此下去,科學就要進一步強化它的分析性,對複雜的主客觀一直細分下去,掉進複雜化、分隔化的無底陷阱。救之之道,唯有開掘科學中的人文元素,讓科學引領人類走向對「人」和「物」全面認識的新境界。

  5.自然科學,特別是醫學,將在與人文科學的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中華勢應成為先行者。中華文化對宇宙和人體關係的整體觀、「民(人)為本」「推己及人」的倫理觀、變動不居的辯證觀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正與「心」「物」的實際情況相合;現代自然科學的許多最新成果(例如宇宙學、生物考古學、量子力學、醫學等)也越來越多地在向中華文化「靠攏」;中華以儒、釋、道為文化主幹,在浩如煙海的文獻文物中、在中國醫學的寶庫裡,處處可見。這相對於西方主要靠希臘哲學文本、現代科學的啟示而回歸人類初心,有著天然的優勢。

  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1.一個時代的思維定式改變起來是很難的。知識精英如果不能喚起更多人的覺醒,不能在實踐中顯現實效,就難有說服力。建議對「中國醫學與人文」的研討繼續以不同規模、多種形式持續開展下去。

  2.形成研究、探討「醫學與人文」的跨學科領軍團隊,參與策劃、組織、指導有關活動。

  3.開展國際交流;既坐而論道,更起而行之;使已有的認識在醫學實踐中繼續經受考驗,不斷完善。

  4.研究成果及時進入課堂,並向社會普及。我要特別強調對年青一代的教育和培養。一般來說,年輕人的創造力遠遠勝過年紀較大的前輩。歷史上,在數學、物理等領域獲得非凡成就的科學家,很多只有二三十歲。希望中國能儘快出現一批兼通文理,把醫和文再次融合到一起的年輕開創者。到那時,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學問世之日,是見物不見心的科學史終結之日,也是中華民族為人類作出又一偉大貢獻之日。

  (作者:許嘉璐,系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21日 07版)

[責任編輯:邱亭]

相關焦點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汪文揭示了一定道理,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僅存在著學科意義上的區別,更呈現出實質內容上的統一:問題領域都屬社會關係;設置目標都為規範或引領社會關係;檢驗尺度都是實踐。限於篇幅,筆者試從宏觀上對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予以論述。
  • 李志民: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人文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科學,同樣是人類的自我認識。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科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側重研究「人文現象」,即人所創造涉及人自身存在及精神寄託的文化狀態。人文科學就是人關於自身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體驗與思考的系統化、理論化。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發生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與範式,是從自然科學「嫁接」到人文科學的。如果說自然科學發生學研究應歸功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那麼,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則應該歸功於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事實上,就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而言,比較研究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在比較的基礎上才能從人類行為整體中尋求普遍性與規律性,而這種普遍性與規律性正是人文科學作為科學正題法則的重要保證。  發生學還必然是跨學科研究。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事實上,後人類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對話關係」:一方面,後人類主義挑戰了人文主義預設的一系列先決條件,形成了對人文主義的解構和反思;另一方面,後人類主義也包含著某種形態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種新的思想範式。
  • 作為「大科學」的人文科學
    不是自然科學為人文科學奠基,而是人文科學為自然科學奠基;人文科學不是自然科學方法在人文領域內的運用,相反,自然科學才是人文科學在自然領域中的運用。作為大科學的文、史、哲經常也要用到小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和中間科學(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它們最終都要歸屬於人學,即人的哲學,體現為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哲學方法。
  • 淺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關係
    關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哪個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影響和貢獻更大,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做過一些簡單的探討──自然科學通過邏輯、理論和實驗求證,以及循序漸進的方法體系,揭示出人類對自然界的一些未認知領域,並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實踐,側重於從技術層面改變人們的世界觀;而人文科學則從抽象的精神領域展開,研究人類社會關係,包括生產關係、政治軍事關係、宗族家庭關係等,以及人們的精神依靠和信仰問題等,側重於從意識形態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異同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劍濤教授認為,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在學科劃分上,他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對而在,後者以自然現象和人工技術為研究對象。一般對於「文科」與「理科」的粗略劃分,大致就是依據這個理由。
  •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2018年07月24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健 黃倩 字號 內容摘要: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筵王宏健黃倩在海德格爾那裡,方法先於題域。
  • 客觀性的兩重含義——兼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異同
    科學研究要求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性,這一點適用於自然科學,也適用於人文科學。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作為兩種類型的科學,又有著定位、內涵與旨趣等的差異性。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它們對客觀性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方式。 人們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由具體到抽象,二是由抽象到具體。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但人的主體性在人文科學心理學中得到了弘揚,對主體性的重視構成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重要發展邏輯和歷史向度。作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初始形態,描述心理學的出場奠定和開啟了人文科學心理學歷史發展的主體論邏輯。描述心理學的主體論19世紀中後期,科技理性的主導地位在歐洲全面確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異化危機,人的主體性在這種境遇下逐漸受抑甚至淪喪。
  •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談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 書摘
    你可能會認為是我們發達的科技知識,但事實上是人文科學。這些由小說家想像出來的外星人,或許真的有可能存在。他們既不想取悅人類,也無意提升人類的素養。他們看待人類,就像我們看著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吃草、闊步的野生動物那樣。他們的任務是從人類這一地球上的文明物種身上學習,你可能認為它們想要學習的內容可能就是我們的科學知識。其實不然,我們並沒有什麼科技知識可以教給他們。
  •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
    章節:1.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係2.知道和不知道的關係3.我對姆潘巴效應的看法4.體涼者大腦思考更活躍是為了保溫1.推理過程:人文科學是多原因對一結果,一個原因算不出一個結果,研究生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 人文科學無用?浙大教授吳飛: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原標題:浙大教授吳飛近日撰文稱:人文科學正越來越邊緣化,大家應該清醒一下  人文科學無用論,可以休矣  每年夏天,文科總要被「黑」幾次。  當有大學新生諮詢填報志願時,不少「過來人」會真誠地給出建議:不要選文科,不賺錢。  在人工智慧崛起、網際網路時代,文科專業往往處於「就業鄙視鏈」底端。
  • 中科大將發展新醫學、新工科 重點建設18個學科
    記者了解到,未來,科大將設置臨床醫學、核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精準醫學等學科。  為達到建設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為此,科大設置了3個循序漸進的階段。2020年,躋身一流大學行列;203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到2050年,整體水平穩居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承載者和策源地。
  • 醫學口語對話:醫生問話英文翻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醫療英語>正文醫學口語對話:醫生問話英文翻譯 2019-02-22 15:36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查找和獲取外文醫學文獻的方法
    外文醫學文獻作為醫學科研的重要信息來源,是醫學工作者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科研動向、學習國外先進理論思維方法和實驗技術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然而,很多醫學工作者不知道如何快捷地獲取有價值的線索,好不容易獲得文獻信息線索之後,卻不知道如何獲取原文。
  • 人文學院與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舉辦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論壇
    面對21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值此中國科大60周年校慶及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之際,1月28日,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邀請國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學科領域的專家來到中國科大,就生命科學與醫學倫理相關問題進行學術交流。
  • 科學與宗教能否真誠對話?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 遊蘇寧科學與宗教能否對話是一個經典話題,叔本華曾言:在理性與《聖經》之間試圖發現恰到好處的位置,無異於在兩把椅子之間落座。尼採認為:宗教與真正的科學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它們所處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 小學開設中醫課 教材主編:中醫是自然科學但具有人文科學的某些屬性
    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有背後的文化和哲學,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回顧世界各民族的發展史,歐洲很多民族因為疾病、瘟疫就此滅族,而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延續至今,中醫藥起了不小的作用。西醫到中國才100多年,過去都是中醫藥治病救人,這是中醫藥對民族的貢獻,我們應當對此自豪。第二個背景是,國家對中醫非常重視,正大力推進。
  • 2020年醫學博士英語統考大綱有變?完全不用擔心
    2020年醫學博士英語統考大綱有變?完全不用擔心! 最近,網上一直瘋傳醫學博士英語統考改革的問題,很多考生都十分擔憂,覺得突然變動,一下子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