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談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 書摘

2021-01-16 南方人物周刊


《人類存在的意義》 作者: [美]愛德華·威爾遜  譯者: 錢靜 / 魏薇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


編者按: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哈佛大學昆蟲館榮譽館長愛德華·威爾遜是社會生物學的主要開創者和國際生物學界翹楚,被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他曾獲美國國家科學獎、克拉福德獎等,被《時代》周刊評為「對當代美國影響最大的25位美國人」之一,其作品兩度問鼎普立茲獎。《人類存在的意義》延續威爾遜一貫的對生物多樣性未來出路與方法的探索,關注生物多樣性的悠久歷史與全球物種滅絕的問題。近年,威爾遜的《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被譯介到中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融通各個學科、辨別和重組信息、進行嚴謹思考並做出明智決策的重要性再次被廣泛討論。在探討「人類家園的生存之戰」時,威爾遜更是從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出發,強調人文科學是「是人類未來的出路之一,萬萬不能用科技手段輕易改變它」。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向重視數據的生物學家會說出這種話:科幻小說中虛構出的外星人形象對我們而言很重要。事實上,這種說法能使我們增強對自身狀況的反思。只要有科學證據、具有相當的可信度,這些外星人將能夠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我相信,真正的外星人可能會告訴我們,人類物種擁有一項令他們矚目的資產。你可能會認為是我們發達的科技知識,但事實上是人文科學。


這些由小說家想像出來的外星人,或許真的有可能存在。他們既不想取悅人類,也無意提升人類的素養。他們看待人類,就像我們看著非洲塞倫蓋蒂草原上吃草、闊步的野生動物那樣。他們的任務是從人類這一地球上的文明物種身上學習,你可能認為它們想要學習的內容可能就是我們的科學知識。其實不然,我們並沒有什麼科技知識可以教給他們。所有可以被稱作科學的知識誕生都不超過500年的歷史。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我們的科學知識(例如物理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每隔十幾二十年就或多或少有所更新,因而相比於地球歷史,我們所了解的知識還是嶄新的,技術的應用也處於初級階段。而銀河系統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之久,這些外星人可能在幾百萬年或者幾億年前就已經達到了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在他們面前就像是襁褓中的嬰兒,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愛因斯坦如何教導一個物理學家?什麼也不能。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科技相比之下則要低劣得多。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成為外來探訪者去探訪他們,而他們才是土著居民。


所以,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他們能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呢?大概只有人文科學。正如默裡· 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的評論所言,理論物理是由很少的法則和更多的意外構成的。地球上的初級生命起源於30-50億年前,隨後逐漸分化為微生物物種、真菌、植物和動物,然而,這可能只是近乎無限長的歷史中發生的一小段。那些外星人必然可以根據探測器以及進化生物學原理了解這一點。他們或許無法馬上理解地球上的生物進化史,比如物種滅絕、更替以及一些如蘇鐵屬、菊石目、恐龍等主要族群的興衰史。但是在有效的實地調查、DNA測序,以及蛋白質生物學科技的幫助下,他們能夠很快了解目前地球上的動物種群以及植物種群的特性和年代,並推算出各個地方、各個年代的生物進化模式,這些都是可以藉助科學手段做到的。因此,外星人很快就會了解所有我們稱為科學的東西,並且知道的比我們還多,就仿佛我們並不存在一樣。


在過去約10萬年的時間裡,人類社會出現了少數幾個原始文化形態,後又衍生出了上千個文化分支,其中許多都保存了下來。直至今天,它們都有著各自的語言或方言、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經濟實踐。如同動植物物種在千百萬年來生存繁衍一樣,這些文化也不斷演變,有些分裂成了兩種以上的文化,有些則在歷史中消失不見了。在現今人們所講的將近7000種語言中,28%僅僅被不足1000人使用,473種語言瀕臨滅絕,僅有少量老年人使用。以這種方式來看,人類記錄的歷史以及史前史就像生物演變中物種形成的模式一樣,有各種千變萬化的模式,只不過在一些重要的面向上有所不同。


文化進化之所以不同於別的事物,是因為它完全是人類大腦的產物。在古人類時期與舊石器時代,經由一個非常特殊的選擇形式,即基因與文化的協同進化,人腦應運而生。大腦的特殊能力主要來自前額葉的記憶庫,源於200-300萬年前的能人,直到它的後代智人在6000年前才完成進化。與我們所採取的內在視角相反,如果有外來者從外在視角看待人類的文化演變,就需要理解人類大腦所有錯綜複雜的感覺和結構,以及各種人類心智的產物。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與人們親密接觸,了解有關人類的歷史,同時能夠描述一種思想如何被翻譯為一個符號或一件工藝品。所有這些都是人文科學所做的事,人文科學是天然的文化史,也是我們最隱秘和最珍貴的遺產。


人文科學之所以珍貴還有一個原因。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存在一個生命周期,當它們的數量足夠大,達到某種難以想像的複雜程度後,成長的速度必然會減緩。在我作為一個科學家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每個研究者每年所做的發現都急劇減少。現在,一篇科技文章常常擁有10個或更多的共同作者,科研團隊越來越大。在大多數學科中,做出一個科學發現所需要的科技手段已經變得日益複雜和昂貴,科學研究所要求的新的科技和統計分析也更加先進。


但我們不必為此擔心,等到科技發展速度開始大幅度減緩時(很可能就發生在21世紀),科學和技術將可以拯救世人,普及的程度也將大大提升。但最重要的是,它們會趨於一致化。每個地方、每種文化,乃至每個人面對的技術手段都是一樣的,瑞典、美國、不丹和辛巴威的公民都將共享同樣的信息。而將會持續演變並變得多樣化的幾乎一定是人文科學。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大多數主要的科技進步多半會出現在生物科技、納米技術和機器人領域。至於純科學方面,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致力於推演人類的起源,創造人造生命,研究基因置換與基因的精確編輯,以及探究意識的物理特性。現今我們想像的科技進步都是科幻小說裡的東西,但是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在幾十年內就會成為現實。


現在,我們是時候坦誠面對這些問題了。我們首先需要修正一千多個有問題的基因,這些基因的等位基因已經被確認為是某些遺傳疾病的原因。我們能夠採取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基因置換,即用正常的基因置換突變的等位基因。儘管這項技術仍然處在早期探索階段,幾乎未經實踐的檢驗,但我們認為它將取代羊水穿刺技術。羊水穿刺目前是學界用來讀取嬰兒染色體結構和密碼的主要技術手段,以檢測出有問題的嬰兒從而採取墮胎措施。當前許多人反對實施這種性質的流產,但是我認為他們應該不會反對基因置換技術,因為這種做法更像是在更換有缺陷的心臟瓣膜或功能缺失的腎臟。


這是人類憑藉自己的意志所實現的自然選擇與進化,這種進化還有一個更高級的形式,只是促進進化的原因是間接的,即目前由於人口遷徙和異族通婚行為的日益增長導致的「人口均質化」,這種現象使得智人的基因能夠在較大範圍內重新洗牌。種群之間的基因差異逐漸減弱,但同一種群內的基因差距則有所增加。最終,人類依靠自身意志實現的進化陷入了一個兩難局面。再過幾十年,就連最急功近利的政治人物都會注意到這一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是否要引導人類的進化方向,以便選擇提高自己想要的性狀出現的頻率?還是我們最好能夠袖手旁觀,並保持充分樂觀?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們短期內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後者。


我所描述的兩難選擇並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也不能聽之任之。這些問題就像得州「要不要給高中生發放避孕用品」「教科書要不要提及進化論」之類的社會議題之爭。生物學領域另一個引發學界大討論的議題是:當有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時,人類能做些什麼呢?我們真的只剩下通過大腦移植和改良基因來提升人類的智商,從而與機器人展開競爭了嗎?如果真要這麼做,就意味著我們將要背離自己的人性,以及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處境。


目前看來,人文科學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文科學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這裡,我要對「存在保守主義」投下一張贊成票。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確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值得繼續努力,但我們也應該承認人文科學的價值,因為這是我們人之為人的根本特質,也是人類未來的出路之一,萬萬不能用科技手段輕易改變它。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作者:林奕含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她的文字是鞭笞,是錐子,是布滿尖刺的荊棘林。何其殘忍,上天給了一個人過多的天賦——細膩入微的觀察力,過分牢固的記憶力,因其瑰麗盛大而令人訝異的想像力——所有這些,會成就一名天才的寫作者,也同時令其萬劫不復。人世間許多難言之痛,但能僅憑文字領人體驗那痛苦之谷的人,鳳毛麟角。她的生命停留在了1991-2017,卻永遠地留下了這趟人類傷痛經驗的旅程。(文 邱苑婷)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第543期

原標題《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談人文科學的重要性》

文 / 愛德華·威爾遜

編輯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相關焦點

  • 薦書丨愛德華·威爾遜文集(套裝共6冊)「享書社」
    #享書社小說精選#愛德華·威爾遜文集(套裝共6冊)《給年輕科學家的信》內容簡介在投身科學的道路上,你需要這樣一本科學家生涯指南:當你對科學訓練的艱難枯燥心生懼意,它會告訴你探究的熱情比埋頭苦讀更重要。本書是社會生物學的開創者、當代偉大的科普作家愛德華·威爾遜新作,以演化生物學的視角向我們揭示社會和文明的深層起源。真實的「創世記」不是上帝用六天完成,而是通過演化史的六次大轉變實現。····《知識大融通》內容簡介《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是「當代達爾文」「知識的巨人」「社會生物學之父」愛德華·威爾遜顛覆常識、打破認知壁壘、超越時代思維的巨著!
  • 威爾遜:社會生物學的誕生
    Wilson,1929~)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1929~)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威爾遜曾獲多項科學獎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和兩次普立茲獎。
  • 人文科學發生學:意義、方法與問題
    發生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與範式,是從自然科學「嫁接」到人文科學的。如果說自然科學發生學研究應歸功於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那麼,人文科學發生學研究則應該歸功於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關於人文科學發生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曾經在研究神話時指出,任何神話或神話中的片斷,如果不能和同一神話的不同異文或是和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神話相對照,那麼它們將不會被人理解,它的每一個可與同一神話中的其他細節或別的神話相對的細節,尤其是在其邏輯結構、具體內容,直到細微末節方面似乎都顯得矛盾。
  •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
    汪文揭示了一定道理,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僅存在著學科意義上的區別,更呈現出實質內容上的統一:問題領域都屬社會關係;設置目標都為規範或引領社會關係;檢驗尺度都是實踐。限於篇幅,筆者試從宏觀上對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予以論述。
  • 李志民: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
    人文科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科學,同樣是人類的自我認識。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科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側重研究「人文現象」,即人所創造涉及人自身存在及精神寄託的文化狀態。人文科學就是人關於自身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體驗與思考的系統化、理論化。
  • 作為「大科學」的人文科學
    不是自然科學為人文科學奠基,而是人文科學為自然科學奠基;人文科學不是自然科學方法在人文領域內的運用,相反,自然科學才是人文科學在自然領域中的運用。作為大科學的文、史、哲經常也要用到小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和中間科學(社會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它們最終都要歸屬於人學,即人的哲學,體現為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哲學方法。
  • 淺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關係
    關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哪個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影響和貢獻更大,我曾經和一個朋友做過一些簡單的探討──自然科學通過邏輯、理論和實驗求證,以及循序漸進的方法體系,揭示出人類對自然界的一些未認知領域,並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生活實踐,側重於從技術層面改變人們的世界觀;而人文科學則從抽象的精神領域展開,研究人類社會關係,包括生產關係、政治軍事關係、宗族家庭關係等,以及人們的精神依靠和信仰問題等,側重於從意識形態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談社交能力 的重要性
    原標題:談社交能力 的重要性當今社會,人員流動方便快速,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集的機會很多也很頻繁,社交生活顯得日益重要,而社交能力,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處理日常事務中,日益彰顯其重要性,可以說,社交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獲得事業成功,是否能讓自己的日常生活過得更為舒心。
  • 醫學與人文科學的對話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野以至對立,不過是兩個多世紀的「已然」,並不是「當然」;人類未來的「必然」將誕生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親密對話,進而漸漸融合之中。  在自然科學中,醫學與人文科學的關係天然地最為密切。
  • 威爾遜電流鏡
    2   MOS結構威爾遜在威爾遜鏡中,存在較長的反饋路徑,這對於較高的頻率可能有是潛在的問題。  3. 對於電壓裕度,cascode可以用更加簡單的偏置辦法來降低對電源的需要。詳見《cascode理解及其偏置方法》。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按常理來說,潘光旦只要追隨摩爾根的研究方向,回國推動遺傳學的學科建設,就能成為中國現代生物學開創者,在談家楨之前成為「中國的摩爾根」。1924年潘光旦在美國達特默斯學院然而,潘光旦治學的落腳點在人類,而不在動物。
  • 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異同
    南方網訊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任劍濤教授認為,哲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在學科劃分上,他們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相對而在,後者以自然現象和人工技術為研究對象。一般對於「文科」與「理科」的粗略劃分,大致就是依據這個理由。
  •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 2018年07月24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健 黃倩 字號 內容摘要:重審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分?筵王宏健黃倩在海德格爾那裡,方法先於題域。
  • 客觀性的兩重含義——兼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異同
    科學研究要求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性,這一點適用於自然科學,也適用於人文科學。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作為兩種類型的科學,又有著定位、內涵與旨趣等的差異性。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它們對客觀性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方式。 人們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由具體到抽象,二是由抽象到具體。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後人類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地位的必要性,思考重塑人之主體性的重要性,以及需要研發出符合我們時代複雜性的倫理關係與價值觀。沿著技術追問所構築的思想道路前行,我們有必要繼續探尋:後人類境況將「人」置於何種位置?後人類主義對我們當今人文科學產生什麼影響?後人類時代理論何為?
  • 改進型威爾遜恆流源電路圖介紹
    打開APP 改進型威爾遜恆流源電路圖介紹 發表於 2018-02-05 16:01:21 下圖為基於PNP管的威爾遜電流源電路
  • 描述心理學開啟人文科學心理學主體論邏輯
    但人的主體性在人文科學心理學中得到了弘揚,對主體性的重視構成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重要發展邏輯和歷史向度。作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初始形態,描述心理學的出場奠定和開啟了人文科學心理學歷史發展的主體論邏輯。描述心理學的主體論19世紀中後期,科技理性的主導地位在歐洲全面確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異化危機,人的主體性在這種境遇下逐漸受抑甚至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