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談社交能力 的重要性
■ 謝 宏
社交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獲得事業成功,是否能讓自己的日常生活過得更為舒心。
當今社會,人員流動方便快速,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集的機會很多也很頻繁,社交生活顯得日益重要,而社交能力,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處理日常事務中,日益彰顯其重要性,可以說,社交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獲得事業成功,是否能讓自己的日常生活過得更為舒心。
過去,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人員流動受到限制,往來並不頻繁,彼此可以說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各自生活的軌跡,基本上是固定的,我們的日常事務,處理起來,也十分簡單,談不上複雜多變,因此我們幾乎不需要太多的社交能力或說社交技巧。
當國門再次打開後,外面的紛繁信息,撲面而來,世界與我們連成了一體,世界在變,我們也在變,我們與世界,與世界各處的人,都聯動起來,環境在變,我們也跟了在變。
由於世界各地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們彼此打交道的時候,往往會遭遇尷尬和不適,因此,社交能力就不再顯得可有可無了,而是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社交改變世界;世界也改變社交方式。
我以自己的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吧。我小時候,生性靦腆,父親讓我出門給他買包煙,我都不敢的。但由於生活在小鎮裡,周圍居住的,都是熟人,即使叫不出名字,也能認個熟臉的。所以生活上,幾乎沒有遭遇過尷尬和困難。改革開放後,我在深圳讀書,深感自己性格的缺陷,立志改變自己。
去上海讀大學時,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裡,要認識新朋友,就得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我就報名做學生通訊社記者,參加社團活動,慢慢逼迫自己開口動手,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點改變自己害羞的性格。
其實,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不但我意識到了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許多人都意識到了,社會上還開辦了許多培養社交能力的培訓班,比如演講口才什麼的,當時上海就有一份《演講與口才》雜誌,專門介紹這方面的訓練技巧。我有同學就靠演講比賽提高了知名度,並靠出色的演講才能,在校學生會主席的競選中獲勝,成功當選。
我在大學的努力還是很見成效的,我從通訊社的記者做到了社長、詩刊主編。回到深圳後,也在社團活動方面,做得很出色。後來我辭職成為自由人,也還是很注重繼續提高自己的,一點點地改善自己在國企養成的被動性格。
我去紐西蘭生活後,又再次去到陌生的環境,我去那裡不久,結識了幾乎所有奧克蘭的華人精英,移居漢密爾頓市後,再次學習英語,練習英語演講口才,使用英文寫作,迅速融入了英語作家圈子,加入了紐西蘭作家協會,參與他們的很多活動,成為該地區作協分會的重要作家之一。
另外,還與世界各地的翻譯家合作,把自己的中文小說翻譯成英文,在美國的頂尖文學刊物上發表。這些變化,我靠什麼實現的呢?我覺得還是靠主動性,靠不斷實踐的社交活動做到的。
那如何去培養和提高社交能力呢?途徑無非這幾方面,有好奇心,細心觀察,努力學習,具體實踐。有好奇心,是你對世界感興趣,而細心觀察,講的是你要觀察周圍,觀察你交際的對象的性格和他的需要,換位思考;
努力學習,講的是學習掌握相關的技巧,技巧是前人歸納總結的,是可以複製的,這些現成的理論,總結了在不同場合和情景下,應該做和不能做的事,這些間接經驗,可從相關的書籍裡學到的。
當然,直接的經驗,就是你總結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改善後而獲得提高;具體實踐,講的是只有實踐後,才知道你的能力如何,有沒有提高,空談是沒用的,理論不經過實踐的檢驗,也只能是書本上的,而且不要忘記了,只有實踐,才是我們的目的。
在當今社會,是個知識型經濟社會,在一個人員流動日趨頻繁的時代,地球人所從事的經濟政治事務,顯得日益相關交集,要處理好這些事務,社交日益顯得重要,而社交能力,更是決定你處理事務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讓你走向成功未來的重要保障。
(作者系移居紐西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