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
如今單一作者發表的論文雖然減少了,但是並沒有消失,個人獨立的研究活動也沒有消失,但是各國的情況不同,學科不同,所以下降的情況都不一樣。20世紀開始的時候,全球單一作者出版物在Elsevier Scopus 資料庫索引的文章、綜述和會議論文中佔21.4%,但是到了2017年,這個比例卻減了一半,降到了10.8%。
這種下降速度在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中國在2001年的時候,單一作者論文的份額低於8%,到了2017年的時候,中國僅佔2.6%,和中國類似的國家中,巴西降到了4.4%,韓國降到了5%。可以看出這其中差異還是很大的,2017年俄羅斯的單一作者論文份額為13.6%,和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變化呢?其中,學科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員,單獨發表論文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中國的很多人文社科的研究者,都是自己在資料庫文獻計量中索引科學論文,自己去做調研,很多都能獨立完成,歷史類的獨立作者佔78%、經濟學佔28.1%。但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多的就是團隊的合作,其中有機化學領域全球獨立作者佔比僅為2.4%。
但是也和標準的變化有關,在過去,在論文當中做了很多貢獻的人,卻不能稱之為「共同作者」,在論文中沒有得到署名,這也是以前單一作者佔比比較高的原因之一。而且如今的科學研究都是朝著大科學的方向前進,這是和以前不同的,大科學的研究更依賴團隊的合作,這也造成了如今單一作者減少的原因。
還有一種認為的因素導致了單一作者論文的減少,那就是為了證明論文的產出能力,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浪費建立關係和提高生產力的機會。雖然單一作者的論文數量大幅減少,但是卻不會消失。無論什麼學科,單一作者總會有一席之地。
你們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