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身處大科學時代,學術合作成為主流,單幹還有出路嗎?

2021-02-08 易美雲學術

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

如今單一作者發表的論文雖然減少了,但是並沒有消失,個人獨立的研究活動也沒有消失,但是各國的情況不同,學科不同,所以下降的情況都不一樣。20世紀開始的時候,全球單一作者出版物在Elsevier Scopus 資料庫索引的文章、綜述和會議論文中佔21.4%,但是到了2017年,這個比例卻減了一半,降到了10.8%。

這種下降速度在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中國在2001年的時候,單一作者論文的份額低於8%,到了2017年的時候,中國僅佔2.6%,和中國類似的國家中,巴西降到了4.4%,韓國降到了5%。可以看出這其中差異還是很大的,2017年俄羅斯的單一作者論文份額為13.6%,和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變化呢?其中,學科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員,單獨發表論文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中國的很多人文社科的研究者,都是自己在資料庫文獻計量中索引科學論文,自己去做調研,很多都能獨立完成,歷史類的獨立作者佔78%、經濟學佔28.1%。但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多的就是團隊的合作,其中有機化學領域全球獨立作者佔比僅為2.4%。

但是也和標準的變化有關,在過去,在論文當中做了很多貢獻的人,卻不能稱之為「共同作者」,在論文中沒有得到署名,這也是以前單一作者佔比比較高的原因之一。而且如今的科學研究都是朝著大科學的方向前進,這是和以前不同的,大科學的研究更依賴團隊的合作,這也造成了如今單一作者減少的原因。

還有一種認為的因素導致了單一作者論文的減少,那就是為了證明論文的產出能力,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浪費建立關係和提高生產力的機會。雖然單一作者的論文數量大幅減少,但是卻不會消失。無論什麼學科,單一作者總會有一席之地。

你們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身處大科學時代,學術合作成為主流,單幹還有出路嗎?英輯學術
    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
  • 大科學時代,單幹還有出路嗎?
    在現代研究中,無論是在大學內部、不同國家的學者之間,還是不同的學科之間,普遍觀點是需要加強合作。它不可避免地導致越來越多的研究由不止由一個學者完成,在某些情況下,文章可以列出數百名共同作者。正如1963年美國著名學者 D·Price 在其代表著作——《小科學和大科學》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預斷:自二十世紀以來,多作者合作的科學論文數量持續地增長,這個趨勢若保持下去的話,大約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就會消失不見了。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 學術大咖屢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 辭職單幹亞馬遜,時機真的到了?
    即將告別2020年,不少賣家也開始面對新的抉擇,究竟是繼續在公司待著,積累經驗,還是選擇創業單幹,一切自己承擔?安克創新、傑美特、晨北科技等大賣上市,致歐網絡、賽維時代等也紛紛啟動上市計劃。最近一個月,多家跨境電商企業也官宣融資。一時間,跨境點行業似乎風生水起。
  • 他毀了蘇聯的一個學科,讓偽科學成為學術主流
    這個世上除了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之外也有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偽科學,這些打著科學名號的研究充斥著各種詭怪的畫風,他們公開反對已經有的科學成果,拿出的證據卻是自己臆想出的隻言片語。這些荒誕的理論如果只是少數人的自嗨,那麼危害也有限,但是一旦這些偽科學成為學術主流,那麼整個國家都會深受其害。
  • 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即使申請不到也仿佛「中毒」一樣想要轉到這個專業所學課程紛繁複雜數據結構,軟體工程以及熱門的人工智慧課程等等課程難度係數比較高(難度係數★★★★)非常挑戰個人的自主思考與邏輯分析能力  那麼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在哪裡?
  • 哪些大學專業會成為「新風口」?傳統工科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未來則是資訊時代、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智能時代、高科技與高質量大發展的時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社會瞬息萬變,或許並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到未來的熱門專業。從世紀初的土木工程,到前十年的金融,再到現在的計算機,可以說是「風水輪流轉」。
  • 為什麼民間科學家難以成為大師,科學真的被壟斷了嗎?
    草根成為大師? 放眼整個科學史,民間的科學愛好者最終成為大師的人有非常多。我們先來界定一下什麼是大師? 其實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大師的標準也是千差萬別的。為了簡單、方便,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那些把他們的名字作為單位的科學家算不算大師?
  • 俄放狠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可能還得合作,不過是和中國
    這是不是意味著作為人類目前最大的空間設施、科學奇蹟的國際空間站,已經被人敲響了喪鐘呢?例如在2014年5月16日,俄羅斯就威脅要在2020年撤出國際空間站,並且向美國禁運火箭發動機;2015年3月1日,俄羅斯威脅要在2024年之後撤出國際空間站……2020年3月,俄羅斯再次提出,2024年之後要離開國際空間站合作機制,自己單幹。索洛夫耶夫最新一次的表態,理由是國際空間站的艙段和零部件已經開始老化,到2025年就要進入故障頻發的階段,不搞新站已經不行了。
  • 創新微黨課 | 全球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國際合作成必然
    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7方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目標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可行性,把「人造太陽」從夢想變為現實。可以說,這一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
  • 《寶可夢》越來越邊緣的人造細胞卵,如今只能靠自己才有出路?
    五代的挺多超能力系,都是經典的過籤了八代然後在八代碌碌無為的,人造細胞卵可以算一隻,說到這隻寶可夢的話,基本上很多玩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空間打手,而說到空間的話,當下的空間手可以輕鬆把人造細胞卵甩下去的實在是太多了,同行裡面有著布莉姆溫,同為空間打手的話有著破破舵輪、超甲狂犀等仲壓著,單純用來開空間的話,輔助職能高於人造細胞卵的就更多了,,於是,人造細胞卵就成為了對戰越來越邊緣化的角色
  • 被忽視的二本生:龐大的"隱匿群體",身處谷底,卻不甘平凡
    最終又將以怎樣的姿態匯入時代的海? 多少人拼盡全力,最終也只是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為了能夠獲得更自由的選擇權,而不是被動地被社會的篩子篩掉,處於谷底的人們紛紛尋求出路。 近些年考研人數激增折射出了這些普通二本學生奮力尋求出路的軌跡。他們不甘於讓一次高考給自己定了性,而把考研當成柳暗花明的出路,於是無論多深的夜,永遠有一盞燈亮著,永遠有人正"折騰"。
  • 學術打假鬥士Bik對科研亂象的批判
    曾供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因多次揭露中國科研人員涉嫌「學術不端和造假Bik:這似乎與中國醫院的一個非常具體的要求有關,即讓年輕醫生發表科學論文,但卻沒有給他們真正做研究的時間和資源。所以這些醫生處於絕望的境地,他們希望通過晉升來養家餬口,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從論文工廠買一篇論文。我對這些醫生表示同情。如果能取消這個「不可能的要求」會是好事。
  • 生物醫療大數據的出路與去路探討
    ——值得萬千球迷慶幸的是,大數據邂逅了本次世界盃。依靠科學的算法數據分析,百度、高盛、谷歌、微軟構成了本屆世界盃「瘋狂猜球」比賽的陣容,各種「詭異」比分結果出來後,小夥伴們一次又一次驚 呆拜服於這些運營商軟體基於大數據的神預測。時下,大數據正如潮水般湧入各行各業,並有愈演愈烈之勢。生物醫療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又面臨怎樣的局面?生物醫療大數據的出路在哪?去路又在哪裡?
  • 堅持多邊主義,促進全球合作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關起門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全球協作是發展的主流趨勢,沒人能螳臂當車,阻擋歷史滾滾前進的車輪。實踐一再證明,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的衝擊下,各國要加快復甦經濟,謀求高質量發展,只有國際社會團結一致應對共同挑戰,只有積極發揮多邊主義的作用,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張贇 王小凡:面向科技新時代的科學教育:挑戰與機遇
    摘 要 我們身處的時代正以史無前例的方式開啟人類生活的新邊界。 關 鍵 詞 科學教育;科學精神;批判性思維;跨學科研究 我們身處的時代正以史無前例的方式開啟人類生活的新邊界。
  •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論學術合作
    最終,在忙碌多年之後,他在斯坦福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享受了一個休假年:優厚的薪金,恬靜的辦公室,極好的秘書後援。但最後掃興的是,他發現自己什麼都寫不出來了!)與志趣相投的腦袋合作,很有可能是獲得舒心研究成果的良方。我不贊同卡萊爾和熊彼特的偉人史觀。科學是知識——公共知識。人人為之添磚加瓦:科學結果是各方努力的總和與產物。
  • 都市圈時代,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當前,中國的都市圈時代已經到來,都市圈的崛起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小城市必將走向沒落?中心城市是擴大主城,還是做大都市圈?毋容置疑,未來十年,都市圈將成為中國城鎮化空間發展的「新風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結構性潛能。然而,發展都市圈是不是就意味著放棄中小城市?
  • 大學專業消失榜:畢業不轉行,根本沒出路
    信息與計算科學學信科,壓力也就那麼大吧。乍一聽,學了信息與計算科學這一專業,畢業後絕對能順利走上程式設計師的成功之路,儘管會變禿,但薪資水平肯定不賴。實際上,原名「計算數學」的它,其實和低調而神秘的數學系才是真正的好兄弟。沒錯,信息與計算科學多設立在數學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