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學時代,單幹還有出路嗎?

2021-01-13 科學網

數據顯示,單一作者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下降,但它是否總會佔有一席之地?


在現代研究中,無論是在大學內部、不同國家的學者之間,還是不同的學科之間,普遍觀點是需要加強合作。


它不可避免地導致越來越多的研究由不止由一個學者完成,在某些情況下,文章可以列出數百名共同作者


但這是否意味著研究領域中的單一作者身份正在消失?



正如1963年美國著名學者 D·Price 在其代表著作——《小科學和大科學》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預斷:自二十世紀以來,多作者合作的科學論文數量持續地增長,這個趨勢若保持下去的話,大約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就會消失不見了。


整整四十多年過去了,1980年也成為歷史的年頭,儘管科學合作的範圍和規模不斷地擴大,多作者合作的科學論文絕對數量亦在不斷地增加,但是單獨的科學研究以及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仍然隨處可見。


科技文獻情報流的現實已經雄辨地證明,D·Pricc的預斷並沒有應驗。甚至直到如今,單一作者的科學論著雖然減少,但並沒有絕跡,個人的科學研究活動也沒有退出歷史舞臺。


從各學科單一作者論文流行率的數據來看, 證實了自本世紀初以來該數字持續在下降。


在全球範圍內,2001年,單一作者出版物在Elsevier Scopus 資料庫索引的文章、綜述和會議論文中佔21.4%,而到2017年,這一比例幾乎減半,降低至10.8%


然而,這種下降的速度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


雖然英、美等國和全球下降趨勢類似,但其他國家的單一作者研究所佔比例已經相對較低。


單一作者論文的份額萎縮


例如,2001年,中國、巴西和韓國的單一作者論文份額低於8%。


在中國,這一份額一直在下降,2017年僅佔2.6%。在巴西,儘管下降速度沒有那麼快,但份額已經下降了,2017年有4.4%的論文是由單一作者撰寫的。在韓國,單一作者的份額已經觸底到5%左右。


通過研究各國相對於全球平均水平的變化情況,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種差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羅斯和澳大利亞,2001年,它們兩國在單一作者的整體研究中佔有相似的份額。然而,到2017年,它們差距卻很遠,澳大利亞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為7.9%,俄羅斯則為13.6%。


那麼,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是什麼呢?


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信息學教授Vincent Larivière表示,每個國家的研究學科組合很可能是一個「強大的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與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相比,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的研究人員更有可能單獨發表論文」,他補充道,像中國等國在資料庫文獻計量中索引的科學論文比例更高。


通過Scopus查看不同領域的單篇論文的全球份額,則可以看到這種學科差異:2017年,獨立作者佔歷史學出版物的78%,而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領域佔28.1%。在有機化學領域,全球佔比僅為2.4%。


 

資料來源:Elsevier / Scopus 僅限研究性文章,綜述和會議論文


Larivière教授表示,國家差異也可以歸結為其他因素,例如不同的合作文化,但如果沒有詳細的分析來控制每個主題的差異性,就很難知道這種差異的程度。


然而,他補充說,全球單一作者人數的整體下降可能受到一種趨勢的影響,即受到了那些在過去論文中可能沒有被署名作者的影響


「我確實相信,署名的身份標準也可能影響這種趨勢,那些做出了更多技術貢獻的人放到現在將成為共同作者,而過去這些不能稱之為共同作者」,Larivière教授說。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所的研究員Giulio Marini表示,整體朝向「更大」的科學,資助體系的結構以及研究評估的連鎖效應也可能是單一作者數量減少的原因。


可以說,這最後一個因素可能導致了「人為的共同作者身份」——列出對研究貢獻較少作者的做法,這一做法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學者來證明其論文產出能力。


「所有這些原因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能會對單一作者的出版物感到不悅。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浪費建立關係和提高生產力的機會。」他說道。


我們是否會看到單一作者的論文研究在某些學科中完全消失?是否仍有充分的理由鼓勵研究人員使用單一作者發表論文?


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conservation science教授Jos Barlow, 以共同作者的身份於2017年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關發表一篇關於單一作者這一主題的社論(On the extinction of the single‐authored pape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creasingly collaborative applied ecological research),他提出單一作者的論文應該 「既不鼓勵也不阻止」——「科學應該根據其自身質量來評判,無論作者是誰,來自哪裡,或者有多少人」。



然而,他補充說,在「科學日益跨學科化的當今世界,每篇論文的撰寫都建立在廣泛的知識、技能和技術基礎之上,單個作者相比以前,更難參與競爭」。


他的文章還指出,單一作者論文在應用生態學領域的下降速度,隨著比例接近於零,近年來已經有所放緩。


這是否意味著無論什麼學科,單一作者總會有其一席之地?


Larivière教授指出,即使是在最具協作性的學科中,單一作者仍然存在。


例如,理論性的研究論文往往產生更多的單個作者,除非科學家停止理論化,否則將始終有單一作者論文的出現。


參考文獻: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authorship-are-days-lone-research-ranger-numbered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664.13040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相關焦點

  • 如今身處大科學時代,學術合作成為主流,單幹還有出路嗎?
    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
  • 身處大科學時代,學術合作成為主流,單幹還有出路嗎?英輯學術
    在如今的科學研究中,不管在哪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合作會發揮1+1>2的效果,如今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反應了這種情況,有人曾在1963年預測,到1980年,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將會消失不見,但是如今整整過去了40多年了,雖然在很多學科都出現了交叉科學,但是單一作者的科學論文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處可見。
  • 辭職單幹亞馬遜,時機真的到了?
    即將告別2020年,不少賣家也開始面對新的抉擇,究竟是繼續在公司待著,積累經驗,還是選擇創業單幹,一切自己承擔?安克創新、傑美特、晨北科技等大賣上市,致歐網絡、賽維時代等也紛紛啟動上市計劃。最近一個月,多家跨境電商企業也官宣融資。一時間,跨境點行業似乎風生水起。
  • 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即使申請不到也仿佛「中毒」一樣想要轉到這個專業所學課程紛繁複雜數據結構,軟體工程以及熱門的人工智慧課程等等課程難度係數比較高(難度係數★★★★)非常挑戰個人的自主思考與邏輯分析能力  那麼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在哪裡?
  • 傳統工科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未來則是資訊時代、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智能時代、高科技與高質量大發展的時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社會瞬息萬變,或許並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到未來的熱門專業。從世紀初的土木工程,到前十年的金融,再到現在的計算機,可以說是「風水輪流轉」。
  • 290萬「考研黨」競爭大,失敗只能再來一年?我還有其他出路嗎?
    月牙有個大學同學,在準備了兩三個月的考研之後卻果斷選擇了放棄,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說,「作為一個理科生,政治真的太難了」!!!然後,他轉而申請一所位於義大利北部的大學,現在正趁著聖誕節的假期在法國度假。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如果就讀的大學既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又沒有位於一二線城市,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且還在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那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何方呢?小編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裡讀大學,讀什麼大學,也無論是學什麼專業,讀的是專科還是本科,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所決定。
  • 都市圈時代,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當前,中國的都市圈時代已經到來,都市圈的崛起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小城市必將走向沒落?中心城市是擴大主城,還是做大都市圈?毋容置疑,未來十年,都市圈將成為中國城鎮化空間發展的「新風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結構性潛能。然而,發展都市圈是不是就意味著放棄中小城市?
  • 俄放狠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可能還得合作,不過是和中國
    這是不是意味著作為人類目前最大的空間設施、科學奇蹟的國際空間站,已經被人敲響了喪鐘呢?例如在2014年5月16日,俄羅斯就威脅要在2020年撤出國際空間站,並且向美國禁運火箭發動機;2015年3月1日,俄羅斯威脅要在2024年之後撤出國際空間站……2020年3月,俄羅斯再次提出,2024年之後要離開國際空間站合作機制,自己單幹。索洛夫耶夫最新一次的表態,理由是國際空間站的艙段和零部件已經開始老化,到2025年就要進入故障頻發的階段,不搞新站已經不行了。
  • 計算機科學博士進入工業界的出路在哪裡?
    對於計算機科學專業來說,這個問題又稍微特殊一些。計算機科學 (Computer Science) 是相對較少的將實驗、工程設計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的學科之一。這與數學、物理等大多數的學科都不同,後者往往傾向於將對科學的理解與其在實際工程場景中的應用分開來。
  • 生物醫療大數據的出路與去路探討
    ——值得萬千球迷慶幸的是,大數據邂逅了本次世界盃。依靠科學的算法數據分析,百度、高盛、谷歌、微軟構成了本屆世界盃「瘋狂猜球」比賽的陣容,各種「詭異」比分結果出來後,小夥伴們一次又一次驚 呆拜服於這些運營商軟體基於大數據的神預測。時下,大數據正如潮水般湧入各行各業,並有愈演愈烈之勢。生物醫療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又面臨怎樣的局面?生物醫療大數據的出路在哪?去路又在哪裡?
  • 疫情期間:五本科學書,了解時代的危機和出路
    出版時間: 2014-4 本書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 04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 作者: [美] 麗貝卡·D.科斯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9
  • 高不成低不就的二本生,他們的出路在哪?考研有救嗎?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比起985和211畢業的大學生,二本生似乎一點優勢都沒有,就業競爭大。雖然能找到工作,但是想找到好工作卻很難了。一些待遇福利好的單位,招人的時候明確要求了需要985、211畢業的大學生,單單是這一條規定,就讓很多二本生失去了希望了。雖然一些學校在招聘的時候,沒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很多的知名大學的畢業生和研究生都湧進了學校裡面。
  • 高考表演系真的有出路嗎?
    每年的畢業季都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但是面對就業問題的不光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有即將上大學的高中生,就業要從選專業開始。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解下表演系的「出路」。首先我們要分清楚所謂的出路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 高考錄取被「調劑」,撞上了「天坑」專業,真的就沒出路了嗎?
    本以為很穩的專業卻被調劑,還撞上了所謂的「天坑」專業,這心情能好嗎? 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有同學想到了復讀,然後,小心翼翼地告訴父母自己的復讀計劃。 只因為不喜歡專業而復讀,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其實,「天坑」專業並沒有那麼可怕,也沒有那麼差勁,被調劑到這些專業,出路也不只有復讀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所以,下面我們就談一談被調劑以後,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 出路在於科學教育
    可是,看了之後,我還是認為,出路在科學教育,在於通過科學教育來提升國民的思維品質。科學教育卻對不是僅僅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學知識的水平,更重要的在於提高受教育者對科學精神的體會,典型地包含:批判性思維,對實驗事實以及測量的推崇,運用數學來構建和表達世界的理想模型。科學精神具有比科學知識更加一般的意義,但是,要通過學習具體的科學來學習體會。
  • 中國擼起袖子單幹,比美歐合夥還快5年
    另外還有該裝置的重力支撐設備等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題。而讓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些問題我國已經全部攻克,甚至還為法國提供了一套重力支撐設備,使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能夠順利進行相關試驗。不過,我國並不是只等著國際社會的共同研發,同時也選擇了「擼起袖子單幹」,但讓國際社會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國這一單幹,研發進度竟然比國際社會還快了5年。此前,俄羅斯物理學專家格裡高利·吉洪米羅夫並不看好我國的「人造太陽」,甚至認為ITER絕對會比中國「人造太陽」更早投入使用。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大四了,化工專業女生的出路在何方?
    最常見的出路:1. 考研這是針對想要對本專業進行更深層面學習的人所選擇的,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一紙文憑的優勢。臺階高了,自然看的感受的也就更遠了,像化工這種大工科專業,本科畢業大多數人基本不知道大學四年在專業上自己究竟學了些什麼,而出去找工作的障礙就在這裡,專業知識不過關。2.
  • 2020考研,報考研究生就有出路嗎?它與不考研的區別點在哪
    那麼,對於有想法報考2020年度研究生的學子來講,考上研究生就代表著前途光明嗎?就算不考研又有哪些差別?關於考研,剛才小編已經提過就是在考研之前起碼要明白自己考研的目的,了解自己為了什麼去考研。有的人可能會認為考研可以提升自己的學歷,畢竟現在找工作都看重的是學歷,這樣畢業之後才能拿到一個好公司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