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擼起袖子單幹,比美歐合夥還快5年

2020-12-10 S豆子觀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

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

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從理化角度來考量,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夠在變化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也是核武器產生的原理。一般來說,核裂變可用於製造原子彈,而核聚變的能量更大,一般被用來製造氫彈。

不過,氫彈和原子彈之間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能量巨大且不可控制的超級武器,一旦爆炸就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又由於在爆炸後不受控制,所以一般來說並不會用於能源產出,更多地用於攻擊和摧毀目標的任務之中。

而「人造太陽」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實現核聚變的「可控化」,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新華社分析,在實現核聚變可控化的過程中,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都相當之高,比如託卡馬克裝置內高達一億攝氏度的超高溫,都完全不能用材料來約束,只能通過「超強磁場」來實現「無接觸控制」。

「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環形裝置,對於整個「人造太陽」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還有該裝置的重力支撐設備等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題。

而讓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些問題我國已經全部攻克,甚至還為法國提供了一套重力支撐設備,使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能夠順利進行相關試驗。

由於「人造太陽」項目的前景光明,所以國際社會也早就開始著手研發,我國也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不過,我國並不是只等著國際社會的共同研發,同時也選擇了「擼起袖子單幹」,但讓國際社會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國這一單幹,研發進度竟然比國際社會還快了5年。

此前,俄羅斯物理學專家格裡高利·吉洪米羅夫並不看好我國的「人造太陽」,甚至認為ITER絕對會比中國「人造太陽」更早投入使用。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我國實現「人造太陽」的首次放電前不久,美歐合夥的「ITER」項目才剛剛在聖保羅開始組裝。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科學研發上的獨立性,同時,「單幹」也能保證我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巨大優勢。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還得自己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夥搞快了五年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同時也是為了突破現實的能源困境,中國啟動了"人造太陽"項目,並取得成功。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4日的報導,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人造太陽",當日在成都正式建成並成功放電。
  • 還得自己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歐美合夥搞快了五年
    最近網友們都在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年底了,中科院開始「衝業績」了,確實最近中科院給我國的各方面的科學領域都帶來了十分的爆炸性的消息,其也在一點點的刷新我們的認知,最近我國的第一個「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系統已經正式完成並被投入到了發電當中,這比歐美方面合夥還快了五年,在這個問題上,咱們還是只能自己單幹。
  • 還是得單幹,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夥快了五年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並且帶回月球土壤,成為我國航天科技上目前取得的最大成就。除了這一件事,臨近年底,中科院也開始衝業績了,根據報導,我國的第一個「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系統已經正式完成並且被投入到了發電當中,相比歐美俄的核聚變發電設備領先了快五年。
  • 中國「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俄歐合作快了五年,網友:讓人驕傲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從而各國之間為了爭奪資源戰爭不斷,因此就有人想了,如果有一種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那麼人類之間的傷害就會減少很多,為了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中國在成都啟動了"人造太陽"項目,並在今年12月4日建造成功,而且它的成功也代表著中國進一步加快了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繼中國華龍一號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剛過去不久,據多維新聞援引綜合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成都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
  • 中國頂尖技術獲新突破,「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國快了5年
    歡迎軍迷們收看本期節目 據相關媒體的報導顯示,我們國家研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成功建成並首次實現放電,也就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這一突破,對我們國家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
    媒體周五報導,中國首次成功地讓「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放電,這標誌著中國核電研究能力的巨大進步。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託卡馬克反應堆是中國最大、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研究設施,科學家希望該設備可以未來能夠提供強勁的清潔能源。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可能是「九章」太過耀眼,以至於昨天的另一重磅消息被人忽略了,媒體也鮮有報導,那就是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成功,並成功進行了首次放電根據中核集團的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裝置HL-2M,在成都成功運行,並進行了首次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成,成功完成首次放電
    中國科技即將迎來新的重大突破,不僅中國自主研發的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而且今年「中國製造」又迎來新的重大突破!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建後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電!
  •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人造太陽將意味著什麼?
    最近,人造太陽取得新進展,人造太陽1億度新成果引關注。那麼人造太陽1億度有什麼意義呢?人造太陽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江西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我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我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
  • 熱詞:「擼起袖子加油幹」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熱詞「擼起袖子加油幹」,這個表達很長,用英語應該怎麼說呢? 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get ready for busy work. 擼起袖子加油幹!Roll up one’s sleeves 捲起袖子;準備行動;大幹一場 There's a lot of work to do, so roll up your sleeves and get busy. 有很多活要做,捋起袖子來,趕快幹吧。Time flies!
  • 江西「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我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我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
  • 「人造太陽」在南昌大學成功放電
    今日,《江西日報》頭版、江西衛視新聞聯播欄目報導我校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我省該領域空白。「充電完成,觸發!」
  • 自主設計製造運行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自主設計製造運行 江西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來源:江西日報原標題:自主設計製造運行我省「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充電完成,觸發!」1月12日,在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由江西省科研人員自主設計、製造及運行的「人造太陽」裝置——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了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萬物生長靠太陽,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質都是太陽能。
  • 超過太陽核心溫度,中國「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技術走在最前沿
    但石油儲量畢竟是有限的,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此外還對環境產生汙染。因此人類需要一種既清潔又能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這種新型的能源就是可控核聚變。由中核集團建造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可控核聚變裝置成功放電,標誌著中國在未來新能源領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步。而由法國主導,美英俄日參與的ITER(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在今年7月28日才開始組裝。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截圖5日,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稱,中國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是中國研究生產清潔能源的重要一步。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股一覽 2020-12-04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成都12月4日電 12月4日14時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