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
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
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從理化角度來考量,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夠在變化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也是核武器產生的原理。一般來說,核裂變可用於製造原子彈,而核聚變的能量更大,一般被用來製造氫彈。
不過,氫彈和原子彈之間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能量巨大且不可控制的超級武器,一旦爆炸就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又由於在爆炸後不受控制,所以一般來說並不會用於能源產出,更多地用於攻擊和摧毀目標的任務之中。
而「人造太陽」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實現核聚變的「可控化」,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新華社分析,在實現核聚變可控化的過程中,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都相當之高,比如託卡馬克裝置內高達一億攝氏度的超高溫,都完全不能用材料來約束,只能通過「超強磁場」來實現「無接觸控制」。
「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環形裝置,對於整個「人造太陽」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還有該裝置的重力支撐設備等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題。
而讓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些問題我國已經全部攻克,甚至還為法國提供了一套重力支撐設備,使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能夠順利進行相關試驗。
由於「人造太陽」項目的前景光明,所以國際社會也早就開始著手研發,我國也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不過,我國並不是只等著國際社會的共同研發,同時也選擇了「擼起袖子單幹」,但讓國際社會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國這一單幹,研發進度竟然比國際社會還快了5年。
此前,俄羅斯物理學專家格裡高利·吉洪米羅夫並不看好我國的「人造太陽」,甚至認為ITER絕對會比中國「人造太陽」更早投入使用。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我國實現「人造太陽」的首次放電前不久,美歐合夥的「ITER」項目才剛剛在聖保羅開始組裝。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科學研發上的獨立性,同時,「單幹」也能保證我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巨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