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在1987年至2006年間擔任美聯儲主席,任期跨越6屆美國總統,在他人生的巔峰時刻,他被稱為全球的「經濟沙皇」、「美元總統」。然而,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對其的各種質疑也是層出不窮。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更評價格林斯潘為全球最差的前央行行長。他說:「格林斯潘不僅是個很差的經濟學家,其人品也不好,拒絕為其過失承擔責任,他仍在四處活動,竭力讓世界變得更糟糕。」
格林斯潘的新書《地圖與疆域》(另譯:《路線圖與邊界》)已經於10月22日在美國出版,中文版是否會引進內地還未可知。格林斯潘日前接受採訪時稱,目前政策已經比他主持美聯儲時更為激進,美國領導階層上一次分化如此嚴重還是在美國內戰時期。
格林斯潘到底如何看待2008年的經濟危機?如何看待自己的判斷?或許下面的書評以及格林斯潘所接受的訪問可以幫我們尋找答案,並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作出判斷。「我試圖弄明白這個世界」——格林斯潘談新書《地圖與疆域》
一、【美國《時代》周刊11月4日(提前出版)一期文章】題:給艾倫·格林斯潘的10個問題
問:您的新書為何名為《地圖與邊疆》?
格林斯潘:地圖應該是關於這個世界的基本概念。疆域則是現實世界。我試圖弄明白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我所不了解的事情。
問:自2008年以來,您最重要的一次改變想法是什麼時候?
格林斯潘:是在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時)。在此之前,經濟學建立在人是理性動物、因此會關注自身長遠利益的基礎上。讓我感到震驚的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非理性的動物精神也有它一以貫之的地方,換句話說,你可以證明恐懼遠比愉悅或貪婪更有威力。這徹底改變了我看世界的方式。我從頭開始,從一個等式到另一個等式。最近兩年我學到的東西比之前10年學到的還要多。
問:早知道會像現在這樣,您當年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時是否會採取不同的做法?
格林斯潘:我一直明白債務是非常關鍵的。如果能回到從前,重新調整我的思路,並且徹底明白毒債是什麼,那將很有幫助。
問:您擔任過4任美聯儲主席。政府內部的分歧有多嚴重?
格林斯潘: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分歧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顯然,問題在於共和黨內部。如果在任何問題上都抱著不妥協的態度,那麼就不能通過任何法案。
問:您在書中寫道,防範危機的一個辦法是增加銀行必須持有的儲備金。您認為這個數字是多少?
格林斯潘:反正要比現在髙。銀行可以發放各種各樣糟糕的貸款,但是只要它們資金充裕,所有的損失就會轉到股東身上。
問:也就是說您不再反對監管銀行體系?
格林斯潘:當然。我過去是錯誤的。必須要對金融體系加以管理。我的擔心是,它的懲罰作用會高於治療效果。
問:您是否覺得自己對一些亊情負有責任?
格林斯潘:我負有責任的事情太多了!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但是考慮到我當時對問題的理解,我還能做得更好嗎?或許吧。
二、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對於格林斯潘及其自傳則做出另一種評價,該網站在10月22日發表題為《書評:艾倫•格林斯潘的<地圖與疆域>》(作者波頓•馬爾基爾) 的文章,如下:
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嚴重衰退迫使我們毎一個人——艾倫•格林斯潘或許是最顯眼的一個——對風險管理和經濟預測的基本假說產生懷疑。在擔任美聯儲主席時,作為全國經濟預報員的格林斯潘引領美國經歷了將近20年的繁榮與相對穩定時期,他的遠見卓識令他在2006年退休時享有舉世無雙的聲譽。接著,金融危機襲來,任何人都沒能保住自己在經濟預測領域的聲譽。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在一個月後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準備好發言稿的格林斯潘宣稱:「在我們當中,那些指望著依靠信貸機構的利己主義來保護股東手中證券的人(尤其是我本人)目前都處于震驚和懷疑狀態。」沒有預測到這場經濟海嘯的人不止是他一個。同樣是一頭霧水的還有政府官員、華爾街從業者和專業經濟學家。
在《地圖與疆域》一書中,格林斯潘試圖說明究竟是什麼地方出錯了,並且提出了一些建議,告訴我們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非理性行為常被忽視
格林斯潘認為,傳統的預測方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們幾乎不關注行為經濟學家的工作。他說,如果人們能夠將特殊行為的環境和趨勢,比如偷快、恐懼、驚慌、樂觀和扎堆等,與預測模型——其中包括人們在壓力時期的非理性行為方式——結合在一起,那麼預測是可以改進的。有效的經濟模型不應當假定絕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應當假定所有的結果都包含在可預測的正態分布曲線當中。
美國媒體對於格林斯潘毀譽參半
經過這種調整之後,經濟模型所展示的金融市場的結果必然比正態分布曲線所展示的結果遠遠極端。此外,分布曲線的極端往往是不對稱的——尤其可能出現極端負面的結果:恐懼比愉快更加強大。格林斯潘認為,政府決策者和企業界人士忽視了這些關聯性影響,因此他們沒有完全認識到2008年金融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所揭示的風險。
格林斯潘對2008年金融崩潰的解釋有別於一些在政界受到歡迎的觀點。他說,這不是「放鬆監管」的問題,而是現有監管體系的失靈導致了這場危機。特別是,監管者未能意識到金融機構證券資本不足的程度。出問題的不僅僅只有私營住房抵押貸款機構和投資銀行家。對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最大需求來自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由政府出資支持的企業這麼做是希望實現政府的「房價可承受目標」。
資本不足是危機根源
在格林斯潘的分析中,並非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他強調槓桿化(過度借貸)和資本不足是導致2008年危機如此具有破壞性的關鍵因素。由於沒有足夠的資本可以起到緩衝作用,在雷曼公司破產後浮出水面的損失引發了雪崩式的違約。
泡沫和崩潰一直是自由市場體系的特徵,然而,它們不一定會引發經濟危機。
1987年,股市在一天之內下跌了20%以上,但經濟活動只是受到了微乎其微的影響,因為普通股票的持股人並沒有高度槓桿化。
2000年初,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出於相同的原因,這僅僅給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留下了一個輕微的印記。
住房泡沫的破滅之所以具有毀滅性,是因為由住房抵押貸款支撐的不良資產被高度槓桿化的機構所持有,而且這些債務是短期的,不是「永久性的」,因此當房貸方不願將他們的短期貸款「展期」時,這些債務就尤其容易出現「積欠」。
格林斯潘寫道:「引發這場危機的是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的資本減損。」在他看來,答案不在於監督,而是在於資本。
「大而不能倒」愈發嚴重
《地圖與疆域》一書不僅探討了市場危機和預測模型。格林斯潘還就一些問題發起了一場保守、但均衡的討論,比如美國是否需要限制福利開支的增長速度。在關於收入不平等的章節中,他強調了全球化的作用和股票型薪酬的増長,以及我們教育系統的失敗,這一系統培養的勞動力沒有掌握符合經濟體需要的技能。
在金融危機發生5年後,格林斯潘指出,能夠創造出系統性風險的大型機構的規模比以往更大。這些機構屬於「太大而不能倒」的類型,事實上已經成為政府出資贊助的企業。最終,這些企業對政府保護的依賴將使他們免遭「創造性毀滅」,而創造性毀滅正是繁榮資本主義的一個標誌。
格林斯潘並不以其言論通俗易懂而聞名。因此,《地圖與疆域》一書令人耳目一新,這本書是詳細說明的範本,使讀者能夠明白複雜晦澀的內容。對我們金融市場的(有時失靈的)方式感興趣的人一定要拜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