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癲癇患者出現了,癲癇這個疾病給很多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據小編了解此前曾有媒體報導,女星帶你大S因癲癇復發,突然暈倒,送往醫院。據大S媽媽透漏,女兒是因感冒引起的癲癇復發。
其實,癲癇病友群的陣容遠比你想像的豪華,凱撒大帝、拿破崙、梵谷、牛頓、諾貝爾、李小龍等歷史大牛都深受其擾。
原以為非常遙遠的癲癇,沒想到一個感冒就能引爆?原以為只有少部分人會得的癲癇,沒想到竟難倒了一大片牛人,可能我們對癲癇這個「小怪獸」是有什麼誤解了。
今天我們請來濟南遠大中醫腦康醫院王繼增主任跟大家聊聊癲癇那些事。
什麼是癲癇?
王繼增主任表示,癲癇(epilepsy)是慢性反覆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症候群,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覆癇性發作為特徵,是發作性意識喪失的常見病因,癲癇並非獨立疾病,而是一組疾病或症候群。
癲癇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指臨床反覆發作的肢體抽動或驚厥,在腦電圖技術出現前的38年,Jackson(1886)就提出癲癇是「高度不穩定的腦細胞群突然暫時過度放電」所致。德國精神病學家Hens Berger(1924)首次在人頭皮上記錄腦電活動,證明了Jackson預言的癲癇定義。
癲癇病因、誘因?
癲癇是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可以是運動,感覺,精神情緒行為的異常,當然最常見的是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由此可見,癲癇的病因必然在腦部,總的來說,任何原因引起腦部病變或者損傷的,都有可能成為癲癇的病因。
根據2017年國際抗癲癇聯盟的分類方法,引發癲癇的原因包括六大類:結構性、遺傳性、感染性、代謝性、免疫性、未知病因。以結構性病因為例,就包括腦發育異常、低級別腫瘤、腦血管畸形、腦外傷後遺症等等幾十種病因。
王繼增主任指出:癲癇是一種隨時可以發作的疾病,但發作前是有一定預兆的。比如患者會出現煩躁、憂鬱、易怒等情緒方面的失控,有時候患者還會對身邊的所有事看不過眼,經常在抱怨。而癲癇一般分為四種發作,分別是大發作、局限性發作、神經運動性發作以及小發作。
癲癇發作的四種形式
1:大發作
約佔癲癇發作的50%,多在1歲左右或14—17歲之間。大發作可分四個時期:
(1)先兆期:有頭暈、胃部不適。
(2)強直期:突然意識喪失、倒地、頭後仰、肢體強直,由於隔肌痙攣,病人發出「羊羔」樣吼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持續數十秒不等。
(3)陣攣期:全身肌肉有節律性抽動、常咬破舌頭、口吐白沫、可伴有大小便失禁,一般持續1-3分鐘。
(4)恢復期:一般要數十分鐘才能清醒,病人對發作過程不能回憶,全身疼痛、乏力。個別病人在恢復期有狂燥、亂跑亂叫、打人毀物等情況發生。
2:小發作
痴癇小發作又稱失神發作,典型的表現為病人有短暫意識喪失,大多數意識完全喪失,偶爾意識障礙較淺,對周圍有所了解,能聽見問話,但不能回答。意識障礙短暫而頻發為其特點。多數每次發作2-15秒,不超過1分鐘,每日數次至數十次。突然發生,突然終止。表現為言語及活動突然中斷,兩眼凝視,偶爾上翻,有時面色蒼白,無先兆。手中持物落地,有時打碎飯碗,發作停止後,繼續原來的活動。
3:精神運動性發作:
在意識障礙的背景上,常有錯覺、幻覺及自動症等。因多由顳葉病變引起,故又稱顳葉癲癇。發病年齡在各型癲癇中較晚,多在20歲左右首次發病。約有40%的病人發病時有先兆,感到胃部不適、幻聽、幻味、眩暈、噁心、恐懼等。
4:局限性發作:
又叫單純性發作,表現為身體某一部分節律性抽動,持續數秒,意識清楚,若有癲癇放電擴展,可延致半身或全身。
>>醫生寄語
作為一名從事腦科疾病30餘年的醫師,王繼增主任表示,癲癇不止是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癲癇發病率較高,病情嚴重的癲癇患者常常智力減退、運動受限,往往喪失勞動能力,還需要專人護理、終身服藥,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由於社會大眾對癲癇認識不足並存在偏見,癲癇患者除了忍受身體的病痛外,還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希望大眾能夠對癲癇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偏見。對癲癇患者多一些關愛,給予他們更多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溫馨提示:為保證就診質量,患者請在家屬陪同下來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