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識別已經落後!世界銀行106頁報告解密7大生物識別技術

2020-12-03 智東西

數字識別(Digital Identification)因其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為人熟知,並服務於金融、醫療、教育等重要領域,提供高效的社會保障服務,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世界銀行的數字識別技術概論,從數字身份的含義出發分析技術應用潛在的社會影響,評估其技術進展、剖析核心技術。

以下為智能內參整理呈現的乾貨:

什麼是數字身份

▲數字生命圈(Identity Lifecycle)

▲數字生活示意(該圖從用戶界面、數據存儲、後端程序三個層次,描繪了瑞秋的數字身份信息從出生開始就不斷擴充,並應用於生活)

數字身份利用數位技術貫穿個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註冊(Registration)、核發(Issuance)、認證(Authentication )、批准(Authorization)、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五大流程,形成了「數字生命圈」。

其中,身份驗證的最高級稱為IAL3,即通過現場驗證,結合人口統計(如人身份識別號碼、個人密碼)和生物特徵信息(如指紋、照片)進行數字身份註冊,刪除庫內重複數據,實現1:N標識(一個或多個生物識別標識符對整個生物特徵資料庫進行標識);隨後,生物信息經權威機構與申請人的現實生活相聯繫,為服務方(如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提供訪問權限等,並進行(風險)評估。

需要指出的是,在發展中國家,居民可能缺乏一些基本文件,如出生證明、身份證、駕照、護照、社保卡等。此時,註冊數字身份就需要一名介紹人,來幫助確認申請者的身份、地址可信度。

一旦完成數字身份驗證,其生物信息、重複信息將結合申請人的身份聲明,應用於將來的身份交互中。理想的情況下,數字識別系統將與官方的民事等級相結合,記錄出生、死亡、婚配、養育等重要事件。

數字證件管理則始於核發,其次是基於安全策略的個人信息維護(取回、更新和刪除憑證)和撤銷(刪除分配給憑證的特權)。期間,需要注意數字識別技術的通用性,即獨特的核心生物特徵,以實現跨區域的互操作性。

▲七大社會層面的考量

關鍵識別和認證技術

▲六大類識別與認證技術(生物信息、證件卡、證件碼、行動裝置、數據分析、官方認證和信任框架)

身份識別與認證技術覆蓋生物信息、證件卡、證件碼、行動裝置、數據分析、官方認證和信任框架(區塊鏈)等,本節主要介紹生物識別、卡片和行動裝置三大子技術,並基於六個參數給出技術水平評估。

▲身份識別技術的六項評估參數(對應高、中、低、不適用四個等級)

生物識別技術

▲七類生物識別技術

生物識別即基於個體獨特的生理和行為特徵識別並驗證其身份,分為特徵捕獲(收集和存儲用戶生物特徵數據)和數據匹配(終端信息的實時響應)兩大分支,其發展速度不同。

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面部識別、語音識別、行為模式識別、血管識別、快速DNA識別七類,各項技術隨著傳感器越來越精準、硬體計算越來越強、算法不斷迭代而持續發展。

1、指紋識別(Fingerprint Recognition)

▲指紋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這項技術成熟度和性能等級比較高,帶有假陰性識別,並可以隨著資料庫中的用戶數量增加而提高準確率。

指紋信息的維度包括錄入的指紋特徵類別(谷線、脊線、汗腺孔等)、手指個數(根據安全等級需求分別可有1到10個個人指紋信息,目前單指錯誤率1.9%,十個手指錯誤率0.09%)。

從傳感器的類別來看,常用的方式包括光學傳感器(本質上是結合算法利用指紋「照片」的明暗結構進行識別)、電容傳感器(利用電流形成指紋的谷、脊等圖像)、滑動傳感器(利用動態圖像構建指紋模型)、超聲波傳感器、熱學傳感器、混合傳感器、光發射傳感器、光學薄膜電晶體傳感器等。

2、虹膜識別(Iris Recognition)

▲虹膜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的成熟度和可擴展性都比較高,信息捕獲率(4歲以上87%到98%)、拒真率(0.2%)和認假率(0.0001%)都低於指紋識別。

虹膜識別本質是利用相機捕捉眼部圖像,並檢測鞏膜和瞳孔邊界,根據算法識別虹膜的獨特特徵(色素、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實用中對於設備與用戶的距離有要求(多為0.8到1.2米)。

3、面部識別(Face Recognition)

▲面部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的成熟度比較高,目前主要用於安防(邊界、監視等)以及設備訪問授權等,最近金融服務機構也在進行幾項面部識別試驗。

面部識別/人臉識別的算法分為2D和3D(蘋果FaceID)兩類,本質上是利用利用相機捕捉不會隨著年齡或手術而發生顯著變化的面部特徵(深度地圖),如眉脊、顴骨、嘴巴邊緣、眼睛之間的距離、寬度鼻子、下巴和下巴的形狀等,結合算法實現身份識別。

4、語音識別(Voice Recognition)

▲語音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歷史悠久,分為揚聲器驗證(主導地位)和揚聲器識別兩類匹配系統,現在被許多銀行用作認證生物識別技術,特別是在通過電話向客戶提供銀行服務。

聲音既是一種生理行為,也是一種行為生物特徵,涉及100多個生理和行為因素(包括發音,強調,速度語音、口音、聲道、口腔和鼻腔通道),可以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個人聲音籤名。

5、行為模式識別(Behavior Recognition)

▲行為模式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的成熟度還較低,現被應用於在線銀行、電子商務、支付和高端認證市場,並正在與機器學習結合進行發展。

行為模式識別通常是在多模式系統中結合一種或多種其他生理形態,如籤名動力學(一個人籤名的速度和壓力)、步態、擊鍵力學、滑鼠使用和觸屏交互等,設備往往配置觸控螢幕、加速計和陀螺儀來捕捉行為數據。

6、血管識別(Vascular Recognition)

▲血管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血管識別本質上是利用近紅外光譜光識別皮膚下的靜脈生物特徵(在淺色的背景下呈現出黑色和不同的顏色)。

紐約大學朗格醫療中心就有血管識別系統,用於識別病人,並從資料庫中獲得他們以前的醫療記錄;65年日本的金融服務部門

7、快速DNA識別(Rapid DNA Profiling and DNA Matching)

▲快速DNA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隨著DNA檢測的進步而發展(設備小型化、分析處理縮短至90分鐘),具有較高的可擴展性,通過測量(來源有口腔等)DNA中的短期重複序列而起作用。DNA序列的長度提供了一個高度精確的屬性,它唯一地標識了整個人類中的個體人口。

卡片識別技術

▲五類卡片識別技術

數字身份卡片應用廣泛,2013年有175億張,預計2021年將增長至330億張,發行的國家有103個。

各種格式的數字身份卡片可以通過專門的數據輸入設備或使用技術的讀卡器讀取,其形式包括磁性捕捉(Magnetic Strip)、條形碼(Bar Code)、物理識別特徵(Physical Security Features)或文本(Machine-readable Text)等。

根據讀卡器的不同,卡片識別技術可區分為非智能RFID、智能接觸、智能非接觸、片上生物系統、非電子五類。2017年初,所有籤發官方身份證的國家中,有82%實施了依賴於智慧卡,或塑料卡(非電子卡),或生物識別卡。

1、非智能RFID識別(RFID Non-Smart Cards)

▲非智能RFID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射頻識別(RFID)利用電磁能量讀取儲存在RFID中的信息標籤,可以在不同的距離上操作(取決於為特定的應用程式選擇),被用於旅行證件(MRTD)、護照等。

非智能RFID卡使用嵌入的RFID標籤,內含微晶片,計算能力有限,有限的內存和天線。

2、智能接觸識別(Contact Smart Cards)

▲智能接觸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的採用度較高,遵循ISO 7816協議,在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科威特和南非等被廣泛採用。

智能接觸卡帶有嵌入式微晶片和處理單元設計用於在與讀卡器進行物理接觸時操作。微晶片裡有一個處理器,內存和密碼控制器,提供更高的數據存儲量和處理速度,以及更好的安全性。

3、智能非接觸識別(Contactless Smart Cards or Documents)

▲智能非接觸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智能非接觸識別適用於需要保護個人信息和安全通信的應用(如電子護照)。該類卡片(ISO 14443)提供了類似智能接觸卡的處理能力,物理尺寸相同,但添加無線電頻率(RF)收發器和天線,以便近距離識別,傳輸速度要慢一些。

4、片上生物系統識別(Biometric System on Card)

▲片上生物系統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的安全性較高,可用於行動支付(萬事達、VISA)等,只有在持卡人使用生物特徵信息激活後才能生效。

BSoC本質上是將生物識別系統與處理器(matcher)集成到了一起:傳感器捕捉生物特徵樣本,處理器從圖像中提取生物特徵並將其與已錄入的特徵數據(集)進行比較驗證。

5、非電子識別(Nonelectronic Card)

▲非電子識別技術評估結論

該項技術的成熟度、性能、採用度、可負擔性都較高,本質上利用的是條形碼或二維碼實現數據自動化捕捉,避免鍵入失誤。

非電子證件的形態可以是塑料卡,通常是由PVC或聚碳酸酯製成。可以用作照片身份證明,利用可視安全特性來預防欺詐。

行動裝置識別

▲七類行動裝置識別技術

智能行動裝置的迅速普及、快速改善無線網絡能力,以及雲技術的採用帶來了可負擔和易於使用的移動身份識別方案。

自2013年初至今已推出500多款智慧型手機,內置生物識別傳感器的智慧型手機價格從2010年到2017年下降了27%;預計2020年,將有48億人使用生物技術,這將帶動更便宜,可攜式的偏遠地區電子身份註冊。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行動裝置識別可以分為OTP(動態驗證)、智能ID、加密SIM、設備註冊、移動連接、認證應用程式、TPM七類。

1、OTP驗證(One-Time Password)

▲OTP技術評估結論

OTP即一次性密碼,或動態密碼,對用戶進行限時有效的一次會話驗證,優點是易於使用,兼容多種設備,包括計算機、行動電話和智能設備,廣泛應用於緊急服務、安全服務(如金融交易)、零售業、政府服務等,並正在結合其他驗證方式進行發展。

2、智能ID驗證(Smart ID)

▲智能ID驗證技術評估結論

智能ID指在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上使用的電子識別應用,即用戶在設備中註冊身份證和有效證件,可以跨設備運行,現已應用於銀行在線服務、選舉投票、電子稅和電子居住等。

3、加密SIM(Cryptographic SIM)

▲加密SIM驗證技術評估結論

即使用密碼算法(如A3認證、A8密碼密鑰生成算法)將SIM卡片轉換為用戶識別工具,常用於用戶和網絡之間的安全通信,無需暴露關於用戶或網絡的信息。

在身份驗證的時候,身份驗證中心會生成一個隨機數字發送到移動端;然後,這個隨機數與用戶的加密密鑰和A3一起生成一個數字發送回認證中心,以實現安全的在線用戶識別和用戶數字籤名驗證。

4、設備註冊(Registration Using Mobile Devices)

▲設備註冊驗證技術評估結論

設備註冊驗證指結合移動服務商、行動裝置、公共機構實現身份驗證的方案,利用USB、藍牙(低功耗藍牙)和NFC技術,通過行動裝置捕捉生物特徵數據和照片進行信息匹配。

舉個例子,在在巴基斯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移動運營商Telenor開發了一款移動應用,將嬰兒的誕生(及其生物信息)進行數位化(將信息通過SIM傳給政府官員的行動裝置,實現註冊)。

5、移動連接(Mobile Connect)

▲移動連接驗證技術評估結論

移動連接驗證本質上是將個人的手機號碼作為標識符,將手機作為身份驗證設備。這是一種基於行動網路的身份解決方案,運營商讓用戶可以控制自己的數據,企業和政府可以在被授權的情況下與用戶進行交流、訪問數據、提供在線服務。

6、認證應用程式(Authenticator Mobile App)

▲認證應用程式技術評估結論

雖然一個簡單的OTP(動態)技術可以通過靜態口令減輕安全性問題,但它並不完全消除規避的風險。為使OTP更為安全,基於HMAC(密鑰散列消息認證碼 )和時間的隨機算法被業界廣泛採用。

7、可信平臺模塊(TPM)

▲TPM技術評估結論

TPM(Trusted Platform Module)是一種基於硬體(晶片)的加密工具,模塊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惟一的數字身份,基於用戶設備上的公鑰加密(RSA)來減輕安全風險,支持強大的磁碟加密,不需要複雜的密碼。

TPM可以與其他技術相結合,比如防火牆和密碼,以增強設備安全:當設備啟動時,TPM可以確定它是否被篡改過(根據最後一個穩定狀態),然後可以阻止對敏感應用程式的訪問。

認證和信任框架

▲六類認證和信任框架

世界各地的開發者正在開發一種開源的、自主的、基於區塊鏈的身份識別系統,其認證和信任框架包括區塊鏈(一種分布式記帳技術,簡稱DLT,詳情參考第223期智能內參)、OpenID connect(可互操作的身份驗證)、OAuth 2.0(開放授權)、FIDO通用認證框架(UAF)、FIDO第二通用因素(U2F)和SAML(安全聲明標記語言 )等協議。

分析技術

▲四類分析技術

在數字ID系統中,根據多個數據源的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為個人的身份添加了一層智能概要,並正在隨著神經網絡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的突破而高速發展。

根據內容來看,分析技術可以分為風險分析(Risk)、預測分析(Predictive)、業務活動和操作分析(Business Activity and Operations),以及雙相匹配/模糊搜索(Biographic Matching/Fuzzy Search)四類。

智東西認為,數字識別技術之於個人、企業、公共信息認證和管理意義重大,是AI感知智能的基礎。從生物識別、計算硬體和分析算法的角度來看,該技術的多項分支已經具有規模化商用能力,正被布局於公共安全、個人事務、企業交易等的記錄和管理;與此同時,基於光學、電學的成熟的信息捕獲技術正在結合深度學習、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進一步發展數字識別的可用性。

相關焦點

  • 解密馬雲用過的密碼!五大生物識別技術重磅報告
    五大生物識別技術重磅報告 小智 發表於 2016-09-12 09:30:15   前不久剛剛在國內發布的三星Galaxy Note 7主打虹膜識別功能,指紋識別也幾乎成了智慧型手機的標配。
  • 指紋識別技術普及化 指靜脈識別技術「異軍突起」
    2、行業政策  2015年12月,央行發出《關於改進個人銀行帳戶服務 加強帳戶管理的通知》,要求將實名制與生物識別特徵相結合;  2016年1月,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委託廣電運通起草指靜脈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標準。
  • 指紋人臉語音,生物識別技術大對比
    打開APP 指紋人臉語音,生物識別技術大對比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10-24 17:18:44 而第三種生物識別技術帶來的是人與行為之間的驗證環,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方便。
  • 電容式指紋引領生物識別技術升級
    近幾年,在智慧型手機、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大力推進之下,生物識別技術迅速普及,人臉識別、指紋識別早已不再是公安刑偵部門專門使用的了。人們每天都要用指紋解鎖、刷臉打卡。在進行身份認證時要提供生物密鑰,在進行交易付款時要提供生物密鑰,在籤訂合同時還是要提供生物密鑰。
  • 指紋和臉,真的能代表生物識別嗎?
    但是人臉識別安全性頻繁暴雷,導致生物識別的安全性備受關注,那麼生物識別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門生意?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並非最好的生物識別方式從應用趨勢來看,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是從技術角度和安全性來說,兩者均不能算是理想的生物識別方式。
  • 隔離時代,人臉和指紋識別如何「不失靈」?
    指紋識別發展至今,已歷經多次迭代。1998年,西門子推出世界上首款有指紋識別技術的原型機,其採用的滑動式指紋識別一直發展到2013年,直到iPhone5s手機發布,首個按壓式指紋識別進入市場,指紋識別才真正被大眾知曉。而如今的指紋識別,早已打破按壓式的局限,在電容式、光學式等方面均有發展。
  • 生物識別進入洗牌期,人臉識別後誰將成為下一個商用爆款?
    單一生物識別的應用已經在開始在人們的心中播撒不安。據早前公布的《人臉識別公眾調研報告》顯示,在2萬餘分的調研樣本中,有30.86%的受訪者已經因為自己的人臉信息洩露、濫用等遭受損失或隱私被侵犯。目前,由於各大人臉識別算法的不透明性,公眾很難知道人臉識別數據的流向和保存方式,進而引起了不安的情緒。甚至有35.85%的人完全不信任私企的人臉識別系統。
  • 指紋識別技術的發展前景及四大類型
    目前,指紋識別技術的應用是生物識別技術中最廣泛的,凝聚著市場巨大潛力的未來指紋識別應用大方向,目前主要分為四個:一是涉密系統,需要高度安全防護地方;二是針對大規模人群的身份鑑別的技術;三是針對城市公共事務的市民應用;四是從現實生活進入網際網路虛擬世界的認證應用。
  • 各種生物識別技術智能鎖對比,為何指紋識別鎖普及率最高?
    然而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又有那些特點呢?   隨著生物識別技術不斷出現在商業領域,越來越多的生物識別技術設備或功能被人們所應用,在智能鎖領域除常見的指紋鎖,還出現了人臉識別鎖、瞳孔識別智能鎖、靜脈識別智能鎖等。然而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又有那些特點呢?
  • 生物識別技術四大種類介紹(人臉、指紋、虹膜、聲紋)
    2、指紋識別技術   指紋識別技術是利用傳感器、圖象處理、模式識別的技術來匹配指紋之間是否一致。指紋識別涵蓋圖像採集、特徵提取和匹配等環節。為解決人數增加導致準確率下降的問題,新的方法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它能夠隨著數據量增大逐漸提升指紋識別精度。利用高質量指紋訓練字典,處理低質量指紋時通過字典來選擇候選方向場,然後對比連續性來選出質量較好的方向場。為增強指紋識別的防偽能力,可利用光學斷層掃描技術對指紋更為精密的數據進行提取。
  • 屏下指紋識別原理介紹_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原理分析
    屏下指紋識別原理是什麼?屏下指紋識別技術原理介紹。指紋識別技術如今已經十分成熟,有著各種處理手段,還有光學識別和半導體識別等技術差別。而在手機端,備受關注的是屏下指紋識別,這種識別方式更加先進,技術要求更加嚴格,這裡簡單介紹其工作原理流程。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北京時間07月15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生物識別六大技術(指紋、臉象、虹膜等)趨勢分析。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鑑定。
  • TMRW成為泰國首個採用指紋和面部生物特徵識別的銀行應用
    大華銀行於上周宣布,該行在泰國所推出的 面向東協數字一代的 全數碼 銀行 TMRW 已啟用指紋和面部生物特徵識別技術,讓客戶能夠更快、更安全地開立 TMRW 帳戶。TMRWTMRW 也是 泰國 首家 採用這兩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來提升開戶體驗的 數碼銀行應用 。TMRW 用 戶可以在位於大曼 谷的 所有350個 TMRW 認證自助服務網點使用增強型生物識別功能 ,這些網店均位於便利的交通網密集的區域 。
  • 生物識別方式有指紋人臉識別!而生物虹膜、指靜脈識別你知道嗎?
    前段時間三星用戶發現,三星的蓋樂世S10、note10等設備出現了指紋安全漏洞。網友發現,只要在手機屏幕上貼上一張比較厚的保護膜,然後進行指紋識別,任意人的指紋都可以識別解鎖成功。消息一出,引來一大堆網友的在線測試,多數人都發現了這個漏洞。
  • 指靜脈識別技術與指紋識別存包櫃的區別
    電子存包櫃多種識別方式指紋識別技術是通過比較不同的指紋的細節特徵點來進行鑑別,由於每個人的指紋不同指紋識別存包櫃指靜脈識別技術是通過紅外對射掃描手指靜脈血管,形成圖像進行比對,識別開門,並利用高精準生物識別技術,基於以上識別方式取精用宏,提高存包櫃安全性。
  • 生物識別:你的身體就是密碼
    但是,直到蘋果公司於2013年發布內置指紋識別功能的iPhone 5S後,生物識別才真正成為應用於大眾市場的主流技術。 37%的歐洲男性可能會換掉那些不提供生物識別支付服務的銀行,而女性似乎更忠誠,這一比例僅為29%。 幾乎三分之一的消費者(31%)因為安全支付流程的繁瑣而放棄了網上購物的最後結算。但是,如果流程採用生物識別技術,他們很可能會完成整個購買流程。 一半的歐洲受訪者(51%)認為,生物驗證可以帶來比傳統方法更快捷、更輕鬆的支付體驗。
  • 生物識別技術的法律邊界
    生物識別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對人體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臉像、虹膜等)和行為特徵(如筆跡、聲音、步態等)進行個人身份的識別和鑑定。指紋識別、面部識別、虹膜識別、聲音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相較於傳統的身份鑑定方法,更加安全、高效和便捷,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多元,因而獲得了迅速發展。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至關重要,但相較於其他個人信息,生物識別信息的洩露也呈現出高危性的特徵。首先,不可變更。
  • 5分鐘內破解OnePlus 7 Pro指紋識別系統
    7 Pro已經到手了吧。然鵝,OnePlus 7 Pro也是帥不過三秒。不久前,Max Tech的YouTube頻道上出現了一段視頻,其中顯示OnePlus 7 Pro指紋識別功能存在安全問題——只需使用熱膠槍,錫箔和一些白色膠水即可解鎖設備。
  • 生物識別技術:歷史、風險和未來
    但在很多年後,德國學者羅伯特·海因德爾(RobertHeindl)偶然看到了這一段文字,頓時大感興奮。他不僅將文字的內容寫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著作《指紋鑑定》,還盛讚賈公彥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闡述指紋性質及其應用的人。於是,賈公彥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個身份——指紋識別第一人。
  • 生物特徵識別下一站:虹膜識別
    根據原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耀提供的數據,與指紋0.8%、人臉識別2%左右的誤識率相比,虹膜識別誤識率可低至百萬分之一。縱觀整個世界發展史,身份鑑別技術一直是人類長期致力研究的重要課題。早期的識別技術主要通過人工比對——基於經驗對檢材和樣本進行比較;而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以指掌紋、足跡、人臉、虹膜、聲紋等為代表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