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從嬰兒時期走到現在的?
圖中所示區域是0.2%的克卜勒全視野,顯示了天琴座中的數百顆恆星。(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能源部Ames實驗室/加州理工噴氣推進實驗室)
既然宇宙空間大多是真空的,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均勻地分散在其中呢?
簡而言之:與電磁力相比,重力是一種遠距離的力,並且它總是有吸引力。
更詳細的答案(更像是一個故事)如下:
宇宙曾如你所述:物質「均勻地分散在其中」(在術語中,我們稱其為「同質的」),我們能看到它。這是宇宙在嬰兒時期的圖像,僅在大爆炸後38萬年(我們現在距大爆炸有138億年):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宇宙形成。圖源:搜狐
這是宇宙微波背景(CMB),這些波動僅是大約其中十萬分之一。
在提出宇宙大爆炸模型之前,就已經預測到宇宙微波背景。圖源:新浪
很同質,對吧?中間的白色部分是我們銀河系的放射源,你可以忽略它們。
到底發生了什麼?宇宙是怎樣變成我們現在觀測到的結構的?
早期宇宙的溫度很高,物質都被電離了。光子不能自由移動,因為它們很快就會被自由電子散射(光子在被散射前平均只能移動一個納米的一小部分)。這意味著早期的宇宙是不透光的,有點類似於當飛機飛入雲層中時,即使你周圍有光線,你也看不到太多東西。因而,我們也看不到比上圖更早的宇宙照片。這也意味著物質和輻射是耦合的。輻射會對物質施加壓力。當物質分布中的超密度以引力吸引物質並開始增長時,輻射壓力將以相反的方向作用,超密度將開始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振蕩。結構無法形成,宇宙仍然相當同質。
當宇宙膨脹時,它冷卻到原子形成的速度快於它們被輻射破壞的速度(當時輻射大約為3,000開)。這被稱為重組時代(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誤解,其實這個時代與「重」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天文學家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命名方式罷了)。當原子形成並捕獲電子時,光子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自由移動了,於是宇宙就形成了138億年後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藝術家的想像:巨大的宇宙結構如何使光子在宇宙微波背景(CMB)中偏轉。圖源:快報
這意味著在重組後不久,物質中的超密度(我們稱之為「密度擾動」)可以通過引力吸引物質而增長。隨著超密度的增加,它們的引力作用也隨之增加,而且增長得越來越快。當然,物質也有一個壓力,這有助於抵消重力,防止所有物質的失控引力坍縮。但在預重組時代,它仍然不如輻射壓力有效。所以結構從下到上逐漸形成(見「層次結構的形成」),產生我們現在看到的現代宇宙星系和星系團。
宇宙尺度的形成過程與「結構形成」是非常相似的,只不過是在一個更小的尺度範圍上,即從星系內分子雲中形成恆星(最終形成行星)。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新坍縮的核心冷卻得足夠快,只有這樣,坍塌才能在分子雲典型生命周期中(大約1,000-2,000萬年)一直持續直到恆星形成。
我本該就此打住,但我實在不想遺漏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暗物質。
宇宙新模型:探索神秘暗物質和萬有引力?圖源:百度知道
如果你運行一個只有正常(重子)的物質和輻射的宇宙模擬,從類似於我們在宇宙微波背景(CMB)中觀察到的初始條件開始,讓它運行138億年(當然這是模擬的時間,這種類型的模擬實際上被廣泛應用於當前的宇宙學研究),結構會形成,但它看起來與我們當前的宇宙完全不同。
從80年代開始出現的觀點是暗物質在層次結構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最近的宇宙微波背景觀測任務,如「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和「普朗克」也證實了這一點)。暗物質從輻射中解耦的時間比重子物質早得多,因此它的坍縮也開始得更早。然後它形成了我們所稱的宇宙網,在節點處有絲狀物和片狀物相交,為星系團的形成作了鋪墊。
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圖源:百度
2009年發射入軌的歐洲空間局普朗克空間天文臺。圖源:化石網
只有在宇宙模擬中加入這一點,我們才能(統計上)重現現代宇宙中所觀察到的星系特徵。
作者: quora
FY: LindaF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