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06 新浪科技

來源:環球科學

Musoke等人發現在宇宙膨脹時期結束時,小幅度的密度波動被放大了幾個數量級。圖片來源:Nathan Musoke

撰文:Mark P.Hertzberg

翻譯:王麟濤

審校:戴晨

現代宇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是,理解宇宙結構從最初到現在的形成過程。其中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宇宙膨脹,它能合適地解釋我們觀測到的許多宇宙特徵,如從宇宙的平坦性到各向同性。膨脹產生了一個極其均勻的宇宙,但量子漲落會使不同的地方出現密度差異。這些密度差異正是當今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開端。

然而,我們很難解釋宇宙初始漲落是如何以數量級的幅度增長,並導致如今的密度差異。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Nathan Musoke等人,利用高精度的數值計算來預測初始較小的量子漲落如何演化。通過只關注一個時間非常早、空間非常小的特定區域,他們能夠通過自洽計算追蹤這些量子漲落的演變。他們預測發展後的複雜結構比初始的密度要大了幾個數量級。研究結果揭示了宇宙在膨脹後的第一階段形成的結構。這或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新觀測信號中那些來自宇宙膨脹最早期的信號。這項研究被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宇宙膨脹的基本假設是早期宇宙中充滿了處於簡併量子態的玻色子。這些被稱為暴脹子的無自旋粒子形成了一個原始的量子場,攜帶有巨大的勢能,驅動宇宙呈指數級膨脹。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如果他們在愛因斯坦場方程中加入暴漲場,他們可以預測一個快速指數膨脹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宇宙的大小會增長30多個數量級。

這種膨脹的擴展將導致暴漲子均勻地充滿宇宙。對於最簡單的宇宙膨脹模型來說,描述指數膨脹階段的暴漲子分布的演變是相當簡單的。由初始量子漲落引起的不均勻性是很小的,局域密度的偏差約為十萬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相應的愛因斯坦方程可以簡化到只考慮線性擾動項。

然而,要理解宇宙膨脹過後會發生什麼,難度要大得多。在宇宙後膨脹時代(由於沒有任何光子,也被稱為原始黑暗時代),雖然宇宙的能量密度主要由暴漲子控制,但各種非線性效應很快變得重要並放大了不均勻性。暴漲子之間可以產生相互作用,這會導致它們聚集起來,在空間中聚合形成明顯的塊狀。暴漲子也可以衰變並耦合到標準模型粒子。

為了深入了解這一時期,Musoke等人遵循先前探索的方法,只關注一個非線性因素:暴漲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近年來,人們對這一時期進行了數值研究,但目前的工作將更進一步,通過改進了數值程序,以儘可能準確地跟蹤宇宙從線性到非線性的演化過程。

Musoke 等人用高精度數值求解與重力耦合的相應的場方程,以研究暴漲子分布的演化。在這個階段中,暴漲子分裂成一個高度不均勻的結構,隨著粒子的波長延長和動量減小,系統進入一個非相對論狀態。研究人員稱之為物質主導階段,通過從傳統物質中觀察到的現象反映這一過程的演化。然而,由於系統仍然是高度簡併的,它不能用經典粒子物理學來描述,而是用經典場論來描述。為了描述這些情況,Musoke等人使用了可以數值求解的薛丁格-泊松方程組。他們依靠被稱為PyUltraLight的數值代碼,對薛丁格-泊松方程進行更精確的數值處理。

在物質主導階段,密度隨時間增長而波動。這是因為引力具有吸引力,所以高密度的區域會吸引周圍的事物,進而變得更加稠密。從非常小的初始波動開始,Musoke 等人觀察到波動被放大了幾個數量級,在一些空間尺度上達到或超過統一性。這個區域正是線性近似(linear approximations)失效的地方。由於高精度三維數值計算,該小組可以處理這一區域,並獲得形成的暴漲子分布的統計結果。

這一研究工作只專注於暴漲子及其自身的相互作用,因此適合於描述一個由這些粒子支配的非常早期的宇宙。下一步的研究將包括暴漲子與標準模型粒子和其他粒子(包括暗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些物質可由暴漲子最終衰變產生。當考慮這種相互作用時,研究人員能夠將膨脹與由重子物質和暗物質組成的後宇宙時代聯繫起來。接下來,研究人員需要擴大計算的時間範圍,以描述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尺度宇宙結構的出現。儘管這些後期形成的區域與原始黑暗時代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一研究中使用的一些計算技術可能有助於這項任務的研究。

最後,重要的是要確定是否有任何可觀察的特徵,可以讓研究人員探索這一早期的後膨脹階段。Musoke等人認為這些特徵是存在的。他們認為早期漲落的增長可能產生足夠強的引力場,從而產生可探測的引力波。這些波會以類似於宇宙微波背景的隨機背景出現。根據膨脹的能量強度,這些引力波的頻率可能在現有探測器(如LIGO和Virgo)或未來的天基探測器(如計劃於2034年發射的雷射幹涉儀空間天線(LISA))可探測的頻率範圍內。

相關焦點

  • 我們本星系群是如何誕生的?宇宙的絲狀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小的星系群,其中也有一些最極端、完全孤立的星系,這些星系與其他星系沒有任何聯繫。這些「場星系」孤獨地存在著,註定要在永恆的孤獨中漫遊宇宙。那麼是什麼決定了星系群、星系團或孤立的星系?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大爆炸之前,追溯到宇宙本身的結構種子是如何產生的。
  • 發現:早期宇宙呈網狀結構的證據
    新華網倫敦電(記者王豔紅)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科學家通過測量一些遙遠星系的距離,首次為早期宇宙結構呈網狀的理論模型提供了觀測依據。  一些現有的理論模型認為,早期宇宙裡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會結合成許多條細線,線條之間通過一些節點相連,整個宇宙像是一堆蜘蛛網。
  • 宇宙早期的銀河系類似物
    當宇宙還很年輕,並且第一個星系只是逐漸形成和成長時,許多天體物理過程比今天動態和強烈得多。許多首批恆星非常龐大,因此在幾百萬年後再次爆炸成為超新星。在年輕的星系中,充足的星際氣體供應確保恆星形成的發生率大大高於當今大多數恆星簇。此外,星系經常發生碰撞和合併,從而使它們成長。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這一發現能夠解釋宇宙最早期階段出現的極端大質量黑洞。西部大學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沙塔努·巴蘇表示:「這是一個間接觀測證據,證明某些黑洞由恆星塌陷直接形成,而不是恆星殘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些引力怪獸據信潛伏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央,例如我們的銀河系。但它們的存在有時「藐視」科學家給出的簡單解釋。
  • 從星系寶寶窺探宇宙早期的奧秘
    ,這個黑洞形成於嬰兒期的宇宙,接近於時間的起點。——的起源,以及宇宙初期超大質量黑洞如何迅速積累質量。沾有露水的蛛網引用自圖行天下來自義大利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馬爾克.米格諾裡博士(Marco Mignoli)告訴大家:「早期宇宙中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系統。
  • 一探究竟——可觀測宇宙浩如煙海,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是如何從嬰兒時期走到現在的?宇宙是怎樣變成我們現在觀測到的結構的? 早期宇宙的溫度很高,物質都被電離了。光子不能自由移動,因為它們很快就會被自由電子散射(光子在被散射前平均只能移動一個納米的一小部分)。這意味著早期的宇宙是不透光的,有點類似於當飛機飛入雲層中時,即使你周圍有光線,你也看不到太多東西。因而,我們也看不到比上圖更早的宇宙照片。這也意味著物質和輻射是耦合的。輻射會對物質施加壓力。
  •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
    迄今質量最大類星體現身 宇宙早期的它或將改寫黑洞形成理論天聞頻道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其中心黑洞瘋狂吞噬周圍物質而發出極強的光芒。通過長期的觀測研究,天文學家確定早期宇宙的類星體中含有超大質量黑洞。
  • 物理學家提出新理論:黑洞形成於宇宙早期,同時還帶來了重元素
    宇宙中最早的黑洞究竟是在大爆炸發生後 1 秒鐘內形成的,還是在大爆炸後的百萬年後早期恆星死亡時形成的,這是一個長期困擾著天體物理學界的問題。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物理學家們對宇宙早期黑洞的形成,以及它們在重元素(Heavy Elements,如金、鉑和鈾)出現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刊登在物理學評論快報上。
  • 宇宙的歷史與結構
    關於整個宇宙的結構和歷史的科學 ——被稱為「宇宙學」,出現了。我們認為,在大爆炸發生後,宇宙急劇擴大,這就是膨脹。我們的地球是在宇宙92億年左右形成的。宇宙的膨脹今天仍在繼續,而且還在加速。在本文中,我們將從越來越大的尺度上觀察宇宙的結構,並了解一些我們理解宇宙的歷史。
  • 黃金是如何在宇宙中形成的?
    他們的分析揭示了所有比鐵重的元素的形成都是在這些巨大的碰撞中形成的。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些碰撞不會產生足夠多的黃金,不足以解釋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黃金的數量。 金元素在恆星中形成,在中子星的碰撞中形成,在一種特定類型的超新星爆發中形成。當原子在大爆炸後第一次形成時,只產生了氫和氦。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據悉,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據悉,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証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宇宙早期宇稱是否守恆?利用星系角動量來檢驗
    既然對稱性在微觀尺度被完全破壞,那麼在宏觀的宇宙呢?宇宙早期微觀尺度的對稱性破缺(parity violation)會不會在今天的天體物理尺度上留下可觀測的印記?為了解答這些令人好奇的問題,研究團隊試圖通過宇宙大尺度結構來重構宇宙早期可能出現的對稱性破缺,如手性(chirality)不對稱、螺旋性(helicity)不對稱。宇宙大尺度結構是觀測到的星系在宇宙空間中的三維分布。
  • 宇宙結構與摺紙藝術
    我們宇宙的結構如同摺紙一樣,引力是把最初平坦的一張紙摺疊起來形成星系,並把光明和生命帶到這個宇宙。通過對摺紙這種直觀的類比,我們就可以研究出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它們會旋轉,以及早期的宇宙如何形成網狀結構以及巨大的空洞,這是不是很神奇?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很難解釋整個黑洞種群是如何持續如此高效地提供食物的。實際上,如果第一個類星體是由第三種群的黑洞種子發育而來,它們的進食速度將不得不超過愛丁頓速率。從理論上講,在密度大、氣體豐富的環境中,在特殊情況下超過這個速率是可能的,這些條件可能在早期宇宙中就存在,但它們不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短暫的。
  • 從大爆炸開始,宇宙是如何「成長」成今天的「宇宙網絡」的
    宇宙生來就有微小的缺陷,引力使它們在宇宙膨脹的同時增長,我們看到這些巨大的星系和星系團,它們被不包含任何東西的區域隔開:宇宙空隙。但是結構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最後形成的。這就是宇宙的原因。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演化,從早期的均勻狀態到我們今天所知的群聚宇宙。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宇宙所擁有的,那麼暗物質的類型和數量將會帶來一個完全不同的宇宙。
  • 早期宇宙的星系大爆發
    另外,ALMA望遠鏡還詳細觀測了星系中的氣體(紅色部分),有助於星系中恆星形成和運動的研究。(Credit: B. Saxton NRAO/AUI/NSF, ALMA (ESO/NAOJ/NRAO), ALPINE team)ALMA望遠鏡對早期宇宙中成長期的星系進行了大量觀測,觀測結果顯示很多星系都含有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
  • 研究顯示宇宙首批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更晚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觀測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 霍金:宇宙中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和地球如何形成的?
    讀完這篇文章的收益:我們了解霍金對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如何誕生的,跟著霍金了解宇宙。霍金早就給出答案: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宇宙大爆炸是如何開始的?黑洞,當我二十多歲的時候 我做過一些黑洞的基本計算,不過很少人和我共享這個令人著迷的結果,如今已經是過時的課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黑洞的行為,我們所知的黑洞本身就令人費解,,但他們在星系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同樣可能是宇宙終結的結果。
  • 日本「昴星」望遠鏡發現多個早期宇宙黑洞,形成過程成謎
    資料圖【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愛媛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3月13日宣布,他們使用位於美國夏威夷島的日本國立天文臺「昴星望遠鏡」觀測,發現了83個存在於約130億年前早期宇宙的巨大黑洞。據稱,這些黑洞各自的質量均有太陽的1億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