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系寶寶窺探宇宙早期的奧秘

2020-10-20 牧夫天文

周一 · 知古通今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太空探索|周四·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索 | 周六·茶餘星話| 周日· 視頻天象

翻譯:王永豐

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群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https://www.nytimes.com/2020/10/01/science/astronomy-galaxies-black-hole.html

哈勃深場下的星系

credit: nasa

九月底,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宇宙深處發現了一個被一群年輕原星系所包圍著的巨大質量黑洞,這個黑洞形成於嬰兒期的宇宙,接近於時間的起點。

這個黑洞在宇宙誕生後9億年的時間裡,長成為質量達到十億個太陽的龐然大物。同時它也是類星體SDSS J1030+0524的能量來源。天文學家推測,這個黑洞及其周圍的原星系群,很有可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覆蓋幾百萬光年,擁有相當於數萬億太陽質量的星系團的初期形態。

SDSS J1030+0524

credit:SIMBAD astronomical database

這一發現將幫助天文學家更深地理解宇宙中的最大物質結構——星系團——的起源,以及宇宙初期超大質量黑洞如何迅速積累質量。這個發現同時讓我們窺視到了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就像清晨佔有露水的蛛網,物質-水分在已經構成的纖維結構上聚集。)

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 credit:universe today

沾有露水的蛛網

引用自圖行天下

來自義大利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馬爾克.米格諾裡博士(Marco Mignoli)告訴大家:「早期宇宙中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系統。但目前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雖然面對挑戰,我們仍然渴望著深入研究它們。」

米格諾裡博士是論文的主要研究人員。藉助那些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比如哈勃空間望遠鏡、位於智利的歐南臺甚大望遠鏡、位於美國夏威夷的凱克天文臺和位於美國亞利桑那的大型雙筒望遠鏡,科學家們對這一目標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持續觀測。

位於夏威夷的凱克天文望遠鏡

credit:planet hunter

天文界近來的主流觀點認為黑洞和大質量星系應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天體,他們在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中形成。由於這些節點聚集著大量物質,黑洞和星系的質量增長極其快速。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諾爾曼(Colin Norman)認為新的發現印證了這個觀點。

宇宙網節點上聚集著大量物質,為星系和黑洞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

credit:earthsky

來自卡耐基天文臺的阿倫.德雷瑟(Alan Dressler)認為:「宇宙纖維結構的概念雖然已經被科學界大體接受,但它的特徵沒有人能詳細描述。我們僅僅可以通過像類星體SDSS J1030+0524所在的目標來進行研究。它點亮了宇宙,為我們畫出了輪廓。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需要用最強大的望遠鏡來長期觀測,才能了解宇宙纖維結構的更多特徵。」

米格諾裡博士和一隊國際天文學家在古老且遙遠的類星體周圍尋找超大密度天體的線索。

天文學家通過計算從宇宙深處觀測到的光的紅移,來推測目標在膨脹中宇宙的時間和距離。紅移與生活中遇到的都卜勒效應原理一致,比如遠離我們駛去的汽笛聲音調變低。

SDSS J1030+0524系統中的黑洞周圍原星系

credit: new york time

類星體SDSS J1030+0524所發出的光呈現出6.31的紅移,這意味著當這一束光從類星體發出到被我們所觀測,這一段時間裡,整個宇宙膨脹了7.31倍。通過計算,這與當時的宇宙年齡相符。這束光在宇宙中穿行了超過一百億年才被我們所觀測到,這意味著SDSS J1030+0524是我們所觀測到的最遙遠的類星體之一。

SDSS J1030+0524 credit:sci-News

從哈勃和其他望遠鏡得到的觀測數據中,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被很多微光天體所包圍。天文學家對他們進行追蹤觀測和光譜測量。團隊成員羅伯託吉利(Roberto Gilli)向大家介紹:「這些物體其實是正在生成恆星的星系」。他們擁有相似的紅移程度和一些光譜特性,天文學家將對這些天體做更深刻的研究。這些天體中,有6個在270億立方光年的空間裡擁有著相似的紅移程度,都在6.129到6.355之間。天文學家推測,在這270億立方光年裡蘊藏著接近於一萬億倍太陽的質量,相當於一個巨大星系團所擁有的質量,密度超出普通星際空間的兩倍。

巨型麥哲倫「超級望遠鏡」

這是早期宇宙(宇宙誕生後十億年)中高密度星系圍繞超大質量黑洞的首個光學光譜依據。同時它也支持了宇宙早期的大質量黑洞在暗物質暈形成並且迅速增長。觀測上的局限性影響了我們早期宇宙的研究。但遲早我們會突破這些限制,更全面的觀測並記錄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是下一代「超級望遠鏡」的主要任務之一。比如,位於智利在建中的巨型麥哲倫望遠鏡和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和美國計劃在夏威夷建設的三十米望遠鏡(TMT)。

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

credit: UCL math & physic science

下一代望遠鏡更強大的集光能力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分辨出年輕暗淡星系的背景光,以便於獲取更精細的宇宙大尺度纖維狀結構。迄今為止,我們對於該理論依然建立在將類星體發出的光作為背景光,但那些只發出微光的早期星系則數量更為龐大。在下一代望遠鏡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大尺度纖維結構。

責任編輯:毛明遠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GN-z11星系,人類所觀測離地球最遠的星系。

credit: nasa deep field

相關焦點

  • 早期宇宙的星系大爆發
    圖為研究團隊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末/亞毫米陣列(ALMA)望遠鏡觀測到的眾多早期宇宙星系中的Saxton NRAO/AUI/NSF, ALMA (ESO/NAOJ/NRAO), ALPINE team)ALMA望遠鏡對早期宇宙中成長期的星系進行了大量觀測,觀測結果顯示很多星系都含有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這一結果與此前的預想相反,說明早期宇宙中星系已經在不斷地成長與演化。科學家希望通過進一步研究,能夠明確早期宇宙中星系快速成長的原因,並對此後星系的演化進行理論解釋。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據悉,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窺探宇宙最古遠的星河
    138億年間宇宙化學組成的演化示意圖。  浩瀚星河中,有類金屬含量極低的恆星——貧金屬星,它們如同宇宙的化石,攜帶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對它們的研究,被稱為恆星考古。  和考古學家通過地質遺蹟探究早期地球文明一樣,恆星考古是通過古老的恆星探索早期宇宙。  一直以來,全世界恆星考古學家們都致力於在銀河系及其鄰居星系裡尋找最古老的恆星,從而沿著時間回溯,窺探最早的銀河系,並嘗試再現大爆炸之後的早期宇宙中,恆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且演化的。
  • 遠古星系是如何照亮宇宙的?包含了太多宇宙奧秘!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宇宙大爆炸後不到10億年(或130多億年前),對宇宙中最早形成的一些星系觀測結果。數據顯示,在幾個特定波長的紅外光中,這些星系比科學家預期的要明亮得多。這項研究首次對這一時期的大量星系樣本證實了這一現象,表明這些並不是亮度過高的特殊情況,但即使是當時存在的普通星系,其波長也比我們今天看到的星系要亮得多。
  • 科學家最新探測到最昏暗的早期宇宙星系
    科學家通過凱克天文臺和引力透鏡方法,最新探測到最昏暗的早期宇宙星系。
  • 宇宙早期宇稱是否守恆?利用星系角動量來檢驗
    既然對稱性在微觀尺度被完全破壞,那麼在宏觀的宇宙呢?宇宙早期微觀尺度的對稱性破缺(parity violation)會不會在今天的天體物理尺度上留下可觀測的印記?為了解答這些令人好奇的問題,研究團隊試圖通過宇宙大尺度結構來重構宇宙早期可能出現的對稱性破缺,如手性(chirality)不對稱、螺旋性(helicity)不對稱。宇宙大尺度結構是觀測到的星系在宇宙空間中的三維分布。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由天文愛好者發現的「綠豌豆」星系,正在幫助專業天文學家揭開宇宙黑暗時期的奧秘。  近日,瑞士天文學家安妮·維漢研究發現,「綠豌豆」星系可能會發射出大量電離光子。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
  • 早期星系打破了低氧記錄
    通過將斯巴魯望遠鏡捕獲的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的力量相結合而獲得的新結果發現,一個星系具有極低的氧豐度,打破了此前最低氧豐度的記錄。測得的氧豐度表明該星系中的大多數恆星是最近才形成的。為了了解星系的演化,天文學家需要研究處於形成和演化各個階段的星系。現代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都是成熟的星系,但是標準宇宙學預測,現代宇宙早期仍會存在一些星系。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宇宙早期星系中,恆星或經歷了在短期內快速生成及死亡的「生死時速」
    大多數星系都形成於宇宙早期,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
  • 一個來自104光年外的星系團,帶著早期宇宙的秘密,來到了地球
    而宇宙的年齡只是138億年,因此,這個遙遠的星系團將成為天文學家的「香餑餑」,用來被一窺早期宇宙。隨後,第一顆恆星和星系出現了,它們就是早期宇宙最亮的光,不過那個時期我們無法準確判定。就像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也相當古老,沒辦法判定它的準確年齡一樣,我們甚至還不知道一個70億年的星系和一個130億年的星繫到底有什麼區別。
  • 宇宙早期理論或將被推翻,全新星系的發現,讓科學家感到困惑
    這個世界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大到人類無法想像,對於這個龐大的宇宙世界來說,地球就是一個極其渺小的星球,地球上的人類就更是微不足道的一種存在了。我們都知道我們所在的星系叫做銀河系,這也是我們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系,當然了這個宇宙如此的龐大,銀河系在這整個宇宙中也是微不足道的存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我們的太空望遠鏡也可以看到越來越遠的地方了,所以我們也就發現了更多的星系。
  • 距離地球最遙遠的星系!來自134億年前,它藏著宇宙早期的秘密
    據報導,通過更加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後,科學家們再次確認發現的GN-z11星系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這個星系距地球134億光年,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它,事實上是它最早期的模樣。過去的4年多時間裡,研究者們一直都在尋找宇宙早期星系的身影,不過一直到今天為止,GN-z11星系仍然是最古老的一個,或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它的頭銜都會被保留,畢竟我們對於早期宇宙的了解太片面了,特別是那些初代星系,更是非常難以尋覓。
  • 對20萬個螺旋星系的研究表明:早期宇宙或許一直在轉!
    堪薩斯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項對20多萬個螺旋星系的分析揭示了星系自旋方向之間出人意料的聯繫,由這些聯繫形成的結構可能表明,早期宇宙可能一直在旋轉。利奧爾·沙米爾(Lior Shamir)是一名計算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他在2020年6月舉行的第236屆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了這一發現。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
    記者從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研究所江林華研究員團隊獲悉,由其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探測到134億光年外星系GN-z11的光譜,證實了該星係為人類迄今發現最遙遠天體。團隊同時還捕捉到來自該星系持續數分鐘的爆發信號,疑似與星系中一個伽馬射線暴有關。
  • 對20萬個螺旋星系的研究表明:早期宇宙或許一直在轉!
    堪薩斯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項對20多萬個螺旋星系的分析揭示了星系自旋方向之間出人意料的聯繫,由這些聯繫形成的結構可能表明,早期宇宙可能一直在旋轉
  • 站在這裡,竟然窺探出四維生物的奧秘?
    可憐的人類是典型的三維生物,禁錮在長度、面積和體積所構成的空間裡,人類歷史的25萬年以來,他們在這個世界裡只能證明三維的存在,甚至連比自己低維度的炭基生物都還沒有見過,雖然偶爾謙卑偶爾狂傲,終究是糊裡糊塗,每隔幾千年,偶爾有幾個人能超脫出來,窺探出四維空間的奧秘,比如現在站在這裡的我。
  • 宇宙早期的銀河系類似物
    現在,天文學家第一次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一個星系,該星系已經具有這三個特徵中的兩個-旋轉和增厚。這個星系距離大爆炸僅14億年,距今已有120億光年遠。因此,它是銀河系最遙遠的圖像-並引起意外。因為按照目前的模型,這樣的早期星系應該更加混亂和湍流。
  • 「星系寶寶」被發現 年僅一千萬歲
    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日本國立天文臺等組成的研究團隊8月1日宣布,在距離地球4億光年處,發現了誕生後僅一千萬年的星系。與地球所處的已存在130億年的銀河系相比,這個新發現的星系在宇宙中就如同新生嬰兒一樣年輕。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星系寶寶」的調查,了解宇宙誕生初期星系的成因。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是如何探索這個終極奧秘的?
    宇宙從何而來?這是我們宇宙的終極奧秘。終極的奧秘激發新想法和新實驗。沒有人知道第一個空間、時間和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自然法則從何而來?宇宙如何「知道」演化運行?為什麼自然法則產生了一個生命如此熱情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