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新年第一天,廣東深圳的陸女士之前在團購平臺上買的紅棗終於到貨了。正當她打開包裹拿紅棗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陸女士說,快遞是當天早上9點送過來的,她取回家後放在了桌子上。過了兩三分鐘,她打開袋子去取裡面的紅棗給朋友吃,手剛伸進袋子裡,突然感到一陣刺痛。抽出來一看,發現手指被咬了一個傷口,當場流了不少血。之後再檢查包裹,發現裡面竟然有一隻大老鼠。
驚魂未定的陸女士馬上去醫院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回到家後的陸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包裝完整的包裹裡會有一隻活生生的老鼠呢?陸女士聯繫了該團購平臺負責打包發貨的「團長」唐女士。
唐女士說,公司送來的包裹在她家放了一個晚上,她發現老鼠把別的包裹咬了就扔掉了,萬萬沒想到老鼠跑到了陸女士的包裹裡。
唐女士表示,團購的貨品她都是存放在家裡,因此家裡的老鼠比較多,跟物業多次交涉也沒有效果。陸女士包裹裡的老鼠的確是她打包貨品時跑進去的,但是陸女士受傷被咬,不完全是她的責任,她只能承擔陸女士的醫藥費,其他費用得讓團購平臺和物業承擔。
隨後,記者聯繫了該團購平臺的客服。客服表示,對於陸女士受傷,他們並沒有責任。
那麼這個責任到底應該怎麼劃分呢?律師表示,如果是由於賣方打包的時候老鼠跑進包裹,導致消費者被老鼠咬傷,那這個責任應該由賣方承擔;至於賣方表示,由於物業管理不當才會有老鼠,這是賣方和物業管理公司之間的糾紛,跟消費者沒有關係。
因此,她建議消費者直接向賣方追究相關的責任。
律師提醒,大家在拆開快遞包裹時,如果發現裡面有不屬於自己的危險物品,要馬上拍照取證,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
目前,陸女士仍在與團購平臺和唐女士協商。
延伸閱讀
動物致傷都得接種狂犬疫苗?《規範》明確這些咬傷不用接種疫苗
被水蛭、螞蟻「咬」傷怎麼辦?被石頭魚致命一「刺」如何處理?
我國動物致傷診治領域的首部專著《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昨天正式發布。該專著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我國的臨床醫學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填補了我國動物致傷領域診治規範的空白。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會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王傳林介紹說,動物致傷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該領域相關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我國動物致傷具有高致傷率、高致病率、高併發症率、高致死率的特點。王傳林在日常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動物致傷案例,他發現基層醫療機構對於動物致傷的預防與診治仍存在諸多誤區,相關臨床實踐需要規範的標準化指導。公眾的科普教育也需要加強。
為此,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2018年起組織全國各地50多家單位的200多名專家,歷經三年時間編撰完成《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收錄了動物致傷診治的30項團體標準。
涉及的常見動物包括犬、蜈蚣、馬陸、水蛭、螞蟻、海蜇、胡蜂、蛇、猴、馬、貓、齧齒動物、蜱、禽類、石頭魚、蠍子、雪貂、蜘蛛、豬、毒隱翅蟲等,既介紹了動物致傷的預防、救治等診療規範,也涉及動物致傷後的併發症,如創傷弧菌感染、血清病、弓蛔蟲病、外傷後破傷風預防、嚴重過敏反應等診斷和早期治療規範。
很多人以為動物致傷後就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王傳林說,不是所有的動物致傷都需要接種狂犬疫苗。
需要按照狂犬病暴露進行處置的動物:
犬、貓、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貓鼬等食肉目動物是狂犬病病毒的儲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為傳染源,接觸以上動物,均要按照狂犬病暴露進行處置。
不需要進行狂犬病暴露後免疫預防的動物:
禽類、魚類、昆蟲、蜥蜴、龜和蛇等非哺乳類動物不會感染和傳播狂犬病,因此這些動物暴露不需要進行狂犬病暴露後免疫預防,不需要接種狂犬病疫苗。
(原標題:女子拆開快遞,剛伸進去的手竟被咬出血)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新聞夜航、惠州熱點、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 :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