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村桑苗鬱鬱蔥蔥。
位於桂西北的巴馬瑤族自治縣興仁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決勝脫貧攻堅重點地區。文化和旅遊部財務司來此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李翔,已經在這裡戰鬥近兩年。
10月10日,參加「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主題宣傳行動」巴馬行採訪活動的本端融媒體記者來到興仁村,在採訪中發現精準扶貧、定點幫扶給興仁村帶來的喜人發展變遷,基層繁重而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歷練著這位文旅幹部,文旅力量使山鄉面貌發生了深刻改變。
李翔向參加「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主題宣傳行動」巴馬行採訪活動的媒體記者介紹脫貧攻堅成效。
興仁村有戶籍人口871戶、3186人,曾有貧困戶316戶、1303人。歷經幾年的脫貧攻堅和持續幫扶,全村已脫貧308戶、127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8%,超額完成2019年脫貧摘帽任務(原計劃7戶30人),實現了11戶45人脫貧。
好成績背後是好角度、好方法和好謀劃。
「一條小蟲大產業興村富民生態美」,進村不久,連片綠油油的桑田中,這條標語十分醒目。村中規模最大、基礎最好的桑蠶產業,已帶動68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由特色產業切入,興仁村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模式推動產業扶貧,探索出「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消費扶貧+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形成種桑養蠶、柑桔紅心柚子、食用菌、山羊、土雞、香豬特色養殖等富民鏈條,拓寬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一系列脫貧攻堅成果得益於文化和旅遊部的大力支持,部內司局和直屬單位和當地文旅部門在文化扶貧、旅遊扶貧、教育扶貧、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積極行動、群策群力。一筆筆實實在在的訂單,一次次高品質文化大餐的配送,一項項鄉村旅遊發展規劃的穩步推進,正助力鄉村脫貧致富,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10月10日,在依託溶洞建立的興仁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專家對村民進行桑蠶產業發展培訓。盧 旭 攝
在興仁村種桑養蠶產業扶貧示範基地,蠶寶寶吐絲生產忙,牆面的18幅農民畫作品,生動形象地描繪著這方水土的喜人變化。
寶寶吐絲「生產」忙。盧 旭 攝
興仁村村民韋建蒙現在已經是養蠶專業戶,不僅自己實現脫貧,還帶動幾十戶貧困鄉親共同致富。蠶房投入3年內可基本回本。盧 旭 攝
興仁村村民在「小蠶共育室」作業。盧 旭 攝
種桑養蠶之樂、秀美的田園風光、原汁原味的農家飯等,都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體驗,也講述著一個偏遠山村的奮鬥故事:堅定不移地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村集體經濟為龍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抓住時機開發民俗、民族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生機勃勃的圖景,是現實,更是向著美好進發的鏗鏘步伐。
幸福的笑容掛在興仁村村民臉上。盧 旭 攝
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的重要指示,鼓舞著興仁村幹部群眾。 王連文 攝
責編:王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