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還沒吃飯或是剛剛大快朵頤的朋友們來說,這是一篇很不友好的文章,但既然你看見題目都點進來了,那應該也沒什麼好怕的了。
人,是要拉屎的。
拉屎,是人類一項重要的生命活動。
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必須面對並接受這兩個事實。這項重要生命活動可能會讓你全身舒暢,忘卻一切煩惱,也可能讓你在馬桶上一坐千年,或是捂著小腹,一天光顧馬桶好幾次。我們都知道,排便時的感受和糞便的形狀,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我們的健康狀態。Synergy Phar maceuticals (協同製藥)之前就推出了不同形態的便便動畫表情,從便秘到腹瀉一應俱全。患者可以一鍵發送自己的便便動畫(而不是真實照片)給醫生,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會跟醫生描述我的屎長啥樣了。
一坨硬屎,很生氣的樣子,看來是主人便秘了
屎與健康的關係很好理解。但屎與機械工程學的關係,或者說,屎與流體動力學的關係,就沒那麼好理解了:別說腸子不懂流體動力學,連我都不懂!拉個屎而已真有這麼複雜嗎?!
嘻嘻,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學博士生Patricia Yang表示,有,真的有,我連論文都寫好了。當然你看不懂的話可不能怪我。
Patricia Yang,非常可愛的一個學霸,不知道為什麼非要跟屎過不去。為了方便閱讀,以下簡稱她小楊。
小楊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了一本名叫《軟物質》(Soft Matter)的期刊上。論文題目非常簡單粗暴:就叫《排便的流體動力學》(Hydrodynamics of defecation)。內容呢給大家簡明扼要概括下重點:
不分體型大小,哺乳動物們的平均排便時間都一樣:大約12秒。
雖然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每天都拉屎,但拉屎這個過程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屎從結腸裡滑出來時,中間是隔著一層粘液的。
拉屎時間雖然都一樣,但屎是有區別的:有些屎能浮在水上,有些屎不能。
隨手放一張論文裡的圖片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小楊科研道路走得有多麼艱辛和坎坷。
(不要噴我,已經告訴過你們這篇文章很不友好了……)
在敬佩小楊卓越的研究成果之餘,你肯定還是對背後的成因更為好奇——為啥?為啥都是十二秒?粘液是幹啥的?潤♂滑的嗎?
小楊表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很無奈——大家都是要拉屎的,但沒辦法,屎太臭了,會吸引捕食者。如果拉屎時間太長就會很危險。所以結腸裡那層粘液能幫助屎順利地滑出,像滑水滑梯一樣輕鬆!這樣就能把拉屎時間降到最低,爭取活命時間。
在當地的動物園裡,小楊和她的小夥伴們拍攝了大象、熊貓、疣豬拉屎的不雅畫面。認真觀察了很多YouTube視頻:很多動物園遊客喜歡拍動物拉屎的視頻再傳上YouTube(不知道為什麼去動物園要拍這個,更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去網上)。除此之外,他們連團隊成員家的狗都沒放過。「媽呀在公園裡拉屎了!快去看到底拉了多久!」
科學家真的是很不容易了......
大象:???
熊貓:???
狗:?????????
他們研究的哺乳動物體重波動範圍從4千克到4000千克,但依然有很多的共同點。比如,屎條的長度一般情況下都是直腸直徑的5倍。再比如,能拉出圓柱形屎條的哺乳動物們,都不是像擠牙膏那樣拉屎的,更像是「一個塞子從滑梯裡滑出去」( 「It’s more like a plug that just goes through a chute」),動物越大,黏液越厚,拉屎時間嘛就會更快一點,能跟上大家的腳步。
不僅如此,小楊的團隊還把屎分成了兩種:飄屎和沉屎(Floaters and sinkers)。顧名思義,所謂飄屎就是能浮在水面上的屎,一般來自食草動物。因為食物裡營養很少,纖維素含量很高,所以拉屎輕飄飄……(喂。沉屎的話就會沉到水底,來自熊啊獅子啊老虎啊這樣很兇猛的肉食動物。它們吃的東西更重更難消化,還老是有皮毛和骨頭,肯定就會沉下去了。
此外,小楊他們還動用了一種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儀器——流變儀——來研究一坨坨屎。流變儀能夠測量在一定的作用力下,液體流動的方式。他們發現握草原來屎具有剪切變稀特性(shear-thinning)!懟它的速度越快,它越經不起懟( which means they have lower resistance the faster they’re deformed.)。所以你踩在狗屎上的時候才會覺得腳感黏膩......而不是「咦好像踩上了小球」。也就是說,狗屎為什麼是「一坨」而不是「一條」、「一顆」、「一粒」的奧秘,今天終於真相大白......
看到這裡,是不是忍不住開始欽佩小楊的腦洞和毅力了?
呵呵,你們真的太年輕。
目光轉向三年前!有一項研究拿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研究成果和之前介紹的這篇文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動物不論體型大小,或是採用何種姿勢,排尿的時長都是一樣的——約為21秒(馬桶圈上的「諾貝爾」:你和大象,尿尿的時間一樣長!)。尿道像一根虹吸管一樣,越長的尿道排水就越快。在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大型動物的尿道變長,幫助他們快點尿完,從而避免在排尿過程中被其他動物攻擊。獲獎人戴著馬桶圈上臺領了獎。
是不是不管從各個方面來看,這兩項研究都非常極其特別地如出一轍?
讓我們看一下當年的獲獎畫面:
等一下......是不是哪裡不對?
眼熟嗎?朋友們?
沒錯!兩篇論文的一作都是小楊!三年前研究尿,三年後研究屎!小楊真的骨骼清奇!
在自己的網站首頁上,小楊寫道:
「我的夢想是以一個職業科學家的身份,繼續和動物們一起工作。」
(My dream is to continue working with animals as a professional scientist.)
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非常樸實可愛而真摯的夢想。而她的優秀和努力,也足以支撐她實現這一切。
這個戴著馬桶圈的獲獎者......
這特麼不是大名鼎鼎的胡立德嗎?!
嘛,既然導師是胡立德,那這一切就都可以說得通了......
胡立德(David Hu),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運動實驗室的副教授,得過菠蘿科學獎,搞笑諾貝爾獎,還曾經兩度登上《自然》雜誌封面。果殼科學人在採訪之後認為他「大概是世界上最逗比的科學家」。
圖片來源:mit.edu
鑑於他的奇葩研究實在是太過罄竹難書(??),我們在這裡把研究內容簡要整理一下:
關於「這都是什麼鬼研究啊到底有什麼卵用?!」這樣的質疑,胡立德本人的回應是......「反正老子已經有終身教職了我才不管!(劃掉)」
但其實,生物力學這個領域還是很有實際意義的。美國軍方就資助了他的很多研究,希望能從螞蟻群的原理中建造出一套裝甲,讓子彈穿過去之後立刻修復傷口,這叫自癒合材料。這個領域上軍方已經投資了數百萬美元。類似的,還有許多經費來自所謂「生命系統的物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給錢,希望能夠對生命現象有一個更加數學和物理的視角。在胡立德的實驗室裡,幾乎每個研究生都在Nature、Science或PNAS這三個頂級期刊上發表過文章。
不過,胡立德並不是想著發論文、拿經費、有應用前景什麼的才來做研究的。在果殼當年採訪他的時候,他說:
「我只是覺得,一個東西只要足夠酷,總是會有什麼應用的吧……事實也的確如此。」
——你可能覺得這很難以置信,但至少,包括小楊的屎尿屁大發現在內,他的實驗室裡那些古靈精怪實驗,確實都印證了他這句話。不論是基礎的還是應用的,哪怕看起來「不正經」,但只要能有所發現,我們遲早會知道它的價值的。
何況……是真的很好玩啊!
參考資料:
Yang, Patricia J., et al. "Duration of urination does not change with body siz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33 (2014): 11932-11937.
Yang, Patricia, et al. "The hydrodynamics of defecation." Soft Matter. 2017.
http://pyang.gatech.edu/
http://www.news.gatech.edu/2015/10/15/david-hu-takes-home-ig-nobel-prize-improbable-research
www.guokr.com/article/440375/
擴展閱讀懶得寫了,都在正文裡,自己翻上去看吧。
……媽蛋胡立德這傢伙每次發研究都能佔我一個頭條。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你就轉發吧~
祝你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