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英國《太陽報》報導了一位勵志母親的故事。9年前,這位母親在孕34周產下她的第一個孩子薩姆,不幸的是,在分娩時,產婦的直腸出現了四度撕裂,
這導致她在產後幾天出現失禁並高度感染現象,之後不得不做了結腸造口手術,外腹部裝有袋子,用來裝體內排洩物。
第一次的生產給這位母親帶來了身體的永久殘障,受到了嚴重打擊。兩年後,這位母親決定和丈夫再要一個孩子,但是很可惜流產了,之後也沒有信心再試一次。回想起過去的經歷,這位母親表示她雖然進行過心理諮詢,但後來發現積極的生活方式更有效,她不斷運動,滴酒不沾,飲食健康,比以前還要強壯了,她甚至還參加了馬拉松比賽。
看到這則新聞,一些孕婦就問我:「小紅姐,這種直腸撕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麼才能避免,我可不想因為生孩子,終身掛糞袋子。」
有關這位英國母親分娩時出現的直腸撕裂,因為不了解當時具體情況,不好多說什麼。但是,從臨床實踐看,很大原因是因為產婦的產道過小,胎兒頭過大,在娩出時,沒有進行側切,出現了產道撕裂,因為直腸距離產道很近,也不幸被波及。
在我們產房,預防這種危險的手段就是側切。
一般說來,如果產婦在順產過程中出現產道狹小,胎兒卡在產道中,無法順利娩出,我們就會根據具體情況,採用會陰側切的方式,以利於胎兒娩出。
側切就是在陰道口側邊剪開一個開口,擴大產道口直徑,有利於寶寶產出。避免產婦的會陰撕裂。有關部門做過統計,第一胎生產中大約90%的產婦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產道撕裂傷。
側切不屬於陰道分娩常規的操作,不是每個產婦生孩子都要側切,只是有必要時才實行側切,是產科的醫護人員權衡利弊、充分考慮母嬰健康而做出的決定。
在婦產科,對於實行側切是有嚴格的手術指徵的,如產婦是初產頭位分娩,會陰較緊、長、組織硬韌或發育不良、炎症、或者會陰未能充分擴張,估計胎頭娩出時將發生Ⅱ度以上裂傷者。
此外,像頭盆不對稱,以前產婦作過會陰切開縫合,或修補後瘢痕大,影響會陰擴展者。 或者要實行產鉗助產或初產臀位經陰道分娩的,都要實行側切以縮短產程,保障胎兒儘早娩出。
在產道口切開時機的把握上,也是有分寸的,接生時,一般是看到胎頭快露出陰道口時,醫護人員會在第一時間判斷寶寶大不大,會不會造成會陰嚴重撕裂,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施行側切,如果醫護人員判斷產程順利,即使不剪會陰,撕裂的傷口也不大時,就不側切。但是,這種側切與否的判斷需要很多的經驗積累,因為如果不側切,產婦雖然免除了一刀之苦,但是,要是加長了產程,或者造成更嚴重的撕裂,那可真是吃不了兜著走了。嚴重的撕裂會波及直腸,真要是出現直腸的四度撕裂,要算醫療事故的。
再說回新聞中的英國產婦,如果當時做了側切,可能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在國內,為了保險,大多數醫院都會採取側切。
很多孕婦擔心,側切用剪子剪開產道口,那還不疼死!其實,在進行側切操作時,醫護人員都是用醫療剪刀迅速的瞬間切開,切開的長度也僅僅是2-5釐米左右,並且,事先進行局部麻醉處理,在分娩陣痛嚴重時,有的產婦都不知道已經被切開了,對於側切的疼痛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在胎兒娩出後,醫護人員也會立刻進行產道側切切口的縫合。因為側切時的局部麻醉還在影響,縫合時的疼痛不會很強,側切傷口在一個星期後就會正常癒合,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