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藍鯨渾水
在網際網路內容消費版圖中,在線音頻是不可缺少的一塊。
2013年後,蜻蜓FM、喜馬拉雅、荔枝等國內移動音頻平臺的競爭格局基本形成,移動音頻行業迎來百萬主播、億兆聲音的盛景。
2016年起,知識付費音頻以另一種形態革新了數字出版業,造富神話之外也有種種質疑。
進入2019年,Apple Podcast 與 Spotify 在播客領域有了直接競爭,國內的網絡音頻受眾也呈現明顯的年輕化、高知化、高質化、白領化趨勢。
另一方面,智能音箱、車聯網、可穿戴硬體......物聯網技術連接到人與機器,會自然地連接到內容,從智能音箱這個案例可以看出,物聯網帶給內容的第一個機會,大概率會在音頻領域。
渾水採訪了在線音頻領域的頭部創作者、平臺方、參與者,報導並探索移動音頻領域的創新力量與發展態勢。
累計超500期節目,全平臺60億總播放量,全網3400萬的粉絲——無論是從播放量還是訂閱數上來看,如今的蕊希電臺都穩居各大音頻平臺情感分類的首位。
「蕊希電臺」創立於2015年,定位在情感、生活、女性領域。目前,在喜馬拉雅、蜻蜓FM、網易雲音樂、企鵝FM等音頻平臺,「蕊希電臺」都有著百萬數量以上的粉絲,平均單集總播放量超過1100萬。
蕊希本名宋思迪,畢業於暨南大學播音系,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早間節目主持人。2016年,她辭去電臺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音頻節目中,創立近5年,「蕊希電臺」在百萬電臺中突出重圍,蕊希成為了情感類電臺的頭部主播。
(蕊希電臺創始人)
2017年5月,蕊希將自己的故事撰寫成冊出版書籍《願你迷路到我身旁》,該書名列2017年當當網青春文學類第一名 &好書榜總榜第二名,當年,蕊希位列2017年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6名;
2018年7月,蕊希出版了第二本書《總要習慣一個人》,預售十分鐘破10萬冊,位列2018年中國90後作家排行榜第4名;
2019年8月,蕊希的最新作品《只能陪你走一程》出版,2019年新書上市後,快速登頂當當網銷量榜第一名。目前蕊希三本書的總銷量已超過100萬冊。
從入耳到入心,蕊希用自己的聲音、文字,俘獲了一批又一批粉絲。
在新書的序言中,蕊希寫道:「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我願用聲音給你一點溫暖,用故事給你一絲勇氣。」
01
從央廣辭職經營「蕊希電臺」,「我需要對自己的聽眾負責」
大學期間,蕊希是廣播臺臺長,同學們的課餘時間,就常有蕊希的聲音相伴。
有段時間,蕊希失戀了,成天處於多愁善感的狀態,於是她試著在電臺裡讀一些張小嫻等人的文章。在播讀文章的過程中,蕊希獲得了一些別人不能給予的力量,就這樣度過了那段失戀的時光。
2015年1月7日起,蕊希開始將自己的情感音頻節目上傳到 iTunes podcast、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網易雲音樂等音頻平臺上去。
從第一期節目、第一個播放量,再到成百上千的播放、關注,蕊希的聲音被越來越多人聽到。
跟最初的節目相比,五年來蕊希從個人音色到節目風格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但用聲音陪伴聽眾、用故事撫慰心靈仍是蕊希節目的出發點。
不少新的聽眾說,自己是從第一期從頭開始聽起的。
「蕊希電臺」的收聽情況,也反映出音頻類節目的一個特點——後面節目的流量增長,會自然地為之前的內容導流,形成非常可觀的長尾流量。
(2015年1月7日,蕊希電臺第一期節目聽眾評論)
2015年蕊希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為一名早間節目的主持人。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通勤路上的上班族,是蕊希節目的主要受眾。
那段時間裡,蕊希一周工作六天,白天在臺裡上班,晚上回家還得經營自己的個人電臺,繁重的工作讓她深感心力憔悴。
「往往在早高峰我需要有一種高昂的、乃至於說「打雞血」的狀態傳達給聽眾,晚上卻需要表現出溫柔細膩、更加感性的夜間節目的狀態。」
早晚兩種狀態的牽扯,讓蕊希感到割裂,她覺得這種狀態下的自己無法對兩種完全不同的聽眾負責。
同時,繁勞的工作也令她沒有時間陪伴父母,工作的第一年,蕊希第一次沒回家過年。
「可能那樣下去的話,我的人生就沒有其他光彩了。」
深思熟慮後,蕊希辭去了央廣主持人的工作,決定賭一把,加入到新媒體內容創業的浪潮之中,專心經營自己的個人電臺。
02
用聲音陪伴每一位聽眾,「在茫茫人海中互為彼此的力量」
今年8月,在廣東的一場籤售活動裡,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專程來到活動現場向蕊希致謝。
這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患有重度抑鬱症,是蕊希的聲音一直陪伴著她的女兒,一起熬過了最難的時光。
一位14歲的小男孩從天津獨自趕到廣州去見蕊希,他說是蕊希把他從情緒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給予了他很多安慰和陪伴,他來見蕊希是為了報恩。
「報恩」這個詞讓蕊希感受沉重,「我怎麼能承受得起呢,我只是很慶幸自己在做的事情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正面的引導力量。」
(蕊希2019年籤售分享會)
目前,「蕊希電臺」的粉絲主要集中在16歲到35歲的年齡段,男女比例為4:6,「在情感類電臺裡,我的男性粉絲比例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蕊希的團隊在粉絲社群的運營上也下了很多功夫。
因為每年要去不同城市舉行線下活動,蕊希團隊會按地區和興趣劃分出不同的粉絲社群,例如電影群、讀書群。
蕊希會定期在群裡發放福利,抽選粉絲送出明信片、籤名物件、各種小禮物。在電影社群中,蕊希會借著和電影製片方的合作機會,挑選五到十個城市進行電影公映,邀請粉絲前往觀看。
「社群運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獲得粉絲的反饋。」
蕊希經常會在社群裡徵求大家對文章題目的意見,大家有什麼觀點都會直接在群裡表達。相比於公眾號後臺留言,這是一種直接與粉絲進行即時互動、溝通的方式。
「蕊希」公眾號目前有近一千萬粉絲,每天都能在後臺收到眾多留言,她也會把這些粉絲的故事作為節目的素材,這種方式一方面保證了節目素材的更新,另一方面,從聽眾中來的故事永遠是真實、真摯的。
「很多人會把他們當下的情感經歷用大段文字向我傾訴,而在電臺裡聽到別人的故事,也是許多聽眾內心的需求。」
目前,蕊希團隊還在研發一套情感類課程,幫助用戶解決自己的情感問題。
蕊希講:「確實有一些人在實際的兩性相處中,是欠缺一些智慧的。」
在聽「蕊希電臺」的過程中,很多粉絲已經通過情感陪伴對蕊希產生了信任和依賴,而蕊希則希望能通過專業的、心理學上的方法去幫助聽眾解決自身的情感問題。
做了五年的音頻節目,講了也聽了太多故事,蕊希說,「情感本身並沒有實質改變,只是形式在不斷變化。」
蕊希覺得,以前自己的內容只是通過聲音、圖片、文字展現,現在的形式會比較豐富一點,也有視頻,漫畫,但自己創作的內核一直是陪伴。
她說,無論什麼年齡段、什麼職業的受眾,都會有情感陪伴的需要。
「我要做的事情不是陪伴聽眾走完一生,而是陪他們走過人生的某個階段,讓他們能去到更好的地方,這就夠了。」
03
商業化探索。「陪伴聽眾更好地成長」
從一個創作者、創業者的角度,蕊希也在思考:聽眾的審美和三觀都在成長,想要留住聽眾,就得陪他繼續成長。
而如何去成長,成長之後怎麼做?
蕊希覺得,陪伴更多年輕人更好地成長,並不僅限於情感上的陪伴,而是融入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變得更好。
「我其實是一個生活特別豐富的人,但因為做情感節目的緣故,大家可能已經習慣了蕊希悲天憫人的形象。我現在想要做的就是讓大家看到我熱愛生活的一面。」
平時喜歡旅遊、劇場演出、熱衷時尚的蕊希,現在也在音頻創作的同時,經營著自己的電商店鋪,蕊希電臺的微信公眾號現在有兩個關聯的小程序店鋪「蕊希藏品館」和「蕊希私物集」,都是和專業的電商服務商合作的。
「之前做電商,倉儲物流、平臺運營的成本都非常高,但是通過這種和電商服務商的合作,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選品上也更有保證。」
2018年年底,蕊希團隊曾做過一款單價79元(蕊希生日在7月9日)的日曆,這是他們第一次去正式做一款周邊產品。
365頁的日曆,每張日曆上的文字,都選自「蕊希」公眾號一年裡原創文章的金句,以及粉絲投稿來的原創句子,在特殊節日裡還插放了二維碼,裡面有很多節目中聽不到的聲音。
(蕊希 · 2019新年日曆)
「當時做了5000個日曆,在十分鐘之內被搶售一空。」
這次銷售活動讓蕊希再一次感受到了認認真真做內容的重要性。
在蕊希看來,其實很多粉絲買的並不是日曆本身,而是日曆背後的內容,是用文字和聲音結合做出來的產品。
隨著蕊希團隊在電商運營上更加成熟,在選品、調性和粉絲需求更加契合,電商售貨的各項數據都在穩步上升。
除做電商、出版書籍、周邊產品外,廣告營收一直是蕊希工作室商業變現的重要來源,「蕊希」公眾號作為情感類的頭部帳號,在廣告營收上是比較可觀的。
但蕊希坦言,音頻本身的廣告潛力目前還沒有被挖掘。
從微信紅利期開始,到現在短視頻風口的興起,企業不斷地在這些領域投放廣告,但似乎忽略了音頻這種載體的價值。
對「蕊希電臺」的節目而言,龐大的年輕聽眾群體、較高的完播率、復播率以及音頻在廣告效力、場景營銷上的優點,還有著很大的商業化空間。
04
聲音之外,「用文字去傳達真誠的力量」
最開始接觸寫作的時候,蕊希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出版成書。
「以前我覺得寫書這件事一定得是有特別豐富的人生閱歷,或者有很厚重的積累,到了三四十歲,已經經歷了、看透了很多東西才能去做。」
最後選擇創作,是因為有段時間「蕊希」公眾號各種數據都呈現好的趨勢,流量高、粉絲多,有幾家出版社都找到蕊希,商量著把公眾號裡閱讀量高的文章集結成冊,出一本書。
但蕊希覺得,單純的集合公眾號文章出版,是對粉絲不負責任的體現,她也認真考慮了寫書這件事。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等到自己足夠成熟、足夠完美才去嘗試的話,我可能也就體會不到嘗試的樂趣了,也不會那麼容易看到自己的成長。」
在第一本書《願你迷路到我身旁》裡,蕊希寫了很多自己二十多年成長經歷的感受、心理狀態。這本書出版後,銷量、粉絲反響都很樂觀,這給了蕊希繼續創作的信心。
蕊希在創作第二本《總要習慣一個人》的時候,有了一些寫書的經驗,但還是常常會感到壓力。「那段時間的寫作是比較痛苦的,很多時候都處在一種文思枯竭的狀態。」
再到寫第三本書的時候,經過前兩次的寫作,蕊希在寫作這件事上的傾訴欲、表達欲變得更強了,文字風格也更加成熟了。
這一年蕊希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舞臺劇、音樂劇、話劇、電影,蕊希講,這也是內在成長的一種方式,生活的豐富能自然地反映在創作中。
通過寫書,蕊希更加留意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捕捉生活裡的一些細節,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很薄弱、匱乏的地方。
「我現在會看大量的電影,然後去找原著的書籍來看,我要知道這個電影拍出來之前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劇本,劇本來源的小說又是什麼樣的,小說是怎麼通過影像的方式改編成電影。」
蕊希講,她會一直堅持寫作,就像做節目一樣,當你願意真誠地去和讀者、聽眾溝通真實的生活狀況時,別人才能夠在你的文字裡找到力量。
(蕊希三本書的讀者評論)
對於寫作,蕊希的長遠目標是能寫出一個完美的小說,有機會最好能夠通過影視將故事呈現出來。
「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進步的,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05
靈感源於生活,「我還是會專注於內容的生產」
「公司的同事經常和我講,蕊希好像是一個永遠精力旺盛的人,生活裡常常連吃飯都不留時間。」
但蕊希覺得,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說的工作狂,她並不贊成「年輕就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拼命努力」的觀點。
無論是做電臺節目還是寫文章,都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蕊希認為,創作是需要靈感的,如果一直裹挾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是沒有辦法獲得靈感的。
「我覺得,自己只有通過不斷旅行、去談戀愛、去和粉絲交流,我才能知道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才會對生活有所感悟。」
工作之外,蕊希會留時間去旅行,看電影、話劇、音樂劇,在放鬆之餘也能獲得創作上的靈感。
未來,蕊希想要保持一年出一本書的狀態。
蕊希說,電臺節目、公眾號的部分,是蕊希團隊最早經營,也是最重要的內核,不會因為時間久了,工作繁重了,就去影響這一部分的創作;現在正在嘗試的電商、時尚、短視頻的部分,也在一點點完善。
蕊希說自己從不預設過於長遠的目標,就像最初公眾號紅利期剛剛到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抱著掙錢的目的去做公眾號,但最後堅持下來的屈指可數。
「我的目的也不是要在新媒體的洪流裡去撈多少錢出來,我只是覺得我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沒有去考慮它的結果是什麼樣子。」
蕊希說,真正做好內容,收穫聽眾、讀者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
「自媒體給了我非常開闊的空間,能讓我去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專注於內容生產本身,我希望以後能一直擁有這種自由生活的狀態。」
06
對話蕊希
渾水:你覺得錄製電臺節目和創作書籍之間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蕊希:無論是讀者也好,還是聽眾也好,這個過程中都涉及溝通,以及你想傳達的東西。
我做節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不想讓聽眾覺得「他們是聽眾,我是主播」,我想讓他們感覺我跟你一樣,是在生活洪流裡面的人。
其實我們都有相同的經歷,只是你不會通過聲音把你的那些經歷講出來,而我剛好是一個聲音好聽的人,我能夠通過聲音和文字把這些經歷展現出來。
這是我覺得最有力量的東西,也是為什麼這個節目能做到現在的原因。
最終我還是想讓大家知道,也許你身邊沒有人懂你,但是你聽到的聲音和你看到的文字後面的蕊希,是一個懂你的人,在跟你經歷一樣的生活。
渾水:現在做這些節目通常會去什麼渠道和途徑上傳播,有什麼差別嗎?
蕊希:我們基本覆蓋了所有的音頻平臺,喜馬拉雅,蜻蜓FM,網易雲音樂、QQ音樂等音頻平臺,我其實在音頻平臺上面的流量會比公眾號大很多。「蕊希」不只是一個情感大號,主要的流量都是在音頻平臺的,「蕊希電臺」目前所有音頻平臺的播放量累計快有60個億了。
在公眾號上,用戶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文字、圖文上,音頻不是主要的部分。
而在喜馬拉雅這些音頻平臺上,用戶對聲音的依賴性是更強的。
渾水:蕊希工作室在短視頻領域的情況如何?
蕊希:現在主要在做時尚種草,好物分享這些內容,還有自己日常的vlog。但其實這一部分是比較有瓶頸的地方,因為進場太晚了。市場上同質化的內容太多,類似的時尚博主有很多,這個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了,所以現在也在探索方法。
渾水:你是做情感類節目出身,你怎麼看待別人給蕊希貼標籤的事情?
蕊希:標籤是無法塑造一個真實的人的。
如果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基於人設的,那就意味著會有人設崩掉的一天。
我只有做到我本來的樣子,我產出的內容才會是我自己認可的內容,也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我是什麼樣子,我就會把我那個樣子呈現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