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號颱風12日08時生成,趨向海南到雷州半島沿海,13日凌晨與我市最近450-500公裡。13-14日我市(含深汕)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和8級左右陣風,風雨最強時段為13日下午至14日早晨。颱風白色預警已生效……」這是深圳市氣象臺10月12日10時30分發布的一條氣象預報信息,而為氣象信息預報提供支撐的便是高懸天際的風雲氣象衛星。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廣大氣象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踐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宗旨,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加快建設氣象強國,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保護生命安全、服務生產發展、促進生活富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支撐!
深圳市氣象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和胡春華副總理在出席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在中國氣象局和廣東省氣象局的業務指導下,進一步加強風雲氣象衛星的科技應用,為城市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氣象支撐。
深圳毗鄰南海,面對遼闊的海洋海域,常規的地基、岸基觀測難以對南海海洋大範圍內對流層中多種尺度的天氣系統結構和各種災害天氣過程進行三維實地觀測和遙感觀測,存在大量觀測空白區。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對深圳氣象觀測和氣象預警預報服務可謂是如虎添翼。
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的關鍵。特別是在颱風監測中,風雲衛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預報業務中,深圳市氣象局通過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在華南、南海以及西太平洋地區1公裡解析度,逐10分鐘的大範圍空間觀測衛星圖像,位於南海及西太平洋的熱帶擾動的初生、發展、加強,移動路徑的變化都逃不過預報員的實時監控。當有重大的颱風即將影響我國華南沿海地區時,可以應用高分四號衛星進行高清雲圖的觀測,兼具高空間解析度和高時間解析度,清晰觀測到颱風眼區結構及其變化情況,更精準的評估颱風風雨影響區域。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城市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變化,這其中便離不開深圳氣象人在風雲氣象衛星助力下的日夜兼程地服務與陪伴。
近年來,深圳市氣象部門在現有的地面觀測基礎上,逐步建立天基、地基和空基相融合的超大城市陸海一體觀測體系。下一階段,將深入開展衛星資料在城市強對流天氣發展、發生過程的應用,提升城市小尺度氣象災害天氣監測與預警能力。
同時,深圳市氣象局將加強衛星資料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的運用,綜合利用歷史地面長序列觀測資料與衛星資料,對深圳交通、水務、能源、通訊等氣候敏感行業的氣候風險和脆弱性的定量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
此外,深圳市氣象局還將利用遙感資料和地面氣象觀測數據,對城市生態系統生態狀況進行監測與評價,為全市掌握生態環境狀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利用地面觀測與衛星觀測建立大氣汙染立體觀測體系,開展區域大氣汙染成因與形成機制研究,為大氣汙染防治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