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形特徵:雄性身長8.0米、肩高4.0~4.5米,雌性身長6.5~7.0米、肩高3.5米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更新世
食性:植食性
生物學分類:長鼻目
主要化石產地:非洲、歐洲、西南亞
釋義:恐怖的野獸
烈日炙烤著地面,地中海北岸的這個旱季似乎格外長久。伴隨著沉重的響鼻聲,一頭12噸重的雄性碩恐象跋涉而來,搖晃著腦袋闖進林中。它比2個籃球運動員加起來還要高,鼻子卻短得只能勉強夠到膝蓋。更古怪的是,它的一對大象牙不是指向前方,卻像倒鉤一樣向下彎曲。它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進食,而現在已連續5小時沒吃東西,著實是餓壞了。
這頭碩恐象吃完了低處的嫩枝葉後,又用下鉤牙鉤住了一棵樹幹,然後猛地一甩頭,把近2米長的一大條樹皮硬是扯了下來,幾下就吃 了個乾淨。等把這棵樹下面的一圈外皮都吃掉後,仍不滿足的碩恐象乾脆用力往樹上一撞,頓時將其攔腰截倒,原先高高在上的樹冠枝葉也成了它觸鼻可即的美味。等它終於暫時吃飽喝足之後,小樹林已是一片狼藉。碩恐象不再逗留,邁開大步又上路了,不知前方迎接它的會是怎樣的命運,它和它同樣巨大的同類們能否熬過這次微小的氣候變化……
恐象是象類進化早期就分出的一個特化旁支,與現生大象的親緣關係非常遠。其早期祖先出現在漸新世時期的衣索比亞,估計體形介於豬和半大河馬之間。進入中新世,原恐象開始出現在早中新世的肯亞、烏幹達,此後逐漸擴散到非洲其他地區和亞歐大陸。也正在這一時期,象類進入迅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也就是說恐象和象類主流的演化是基本同步的。雖然恐象種類不多,但卻是繁衍最久的長鼻目類群之一,在與象類演化主流分家後延續了2000多萬年,和象族歷史上最繁盛的乳齒象亞目差不多少。
恐象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長鼻類動物,也是當時最大的陸生哺乳類。雄性碩恐象的肩高可達4~4.5米,體重超過10噸(有的估計達14噸),足以令帝王猛獁象、哥倫比亞猛獁象和師氏劍齒象都相形見絀,在史前陸生獸類中僅次於幾種巨犀。不過,由於恐象的頭部窄而平,顯示其腦容量較小,智商應該不如現生象類。此外,根據對其鼻腔的分析,它們的長鼻也比現生象類短些。
當然,最與眾不同的地方還是其下頜上那對彎鉤狀的長牙。學界對恐象下鉤牙的作用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觀點認為它能用來撕下樹皮、樹枝,或是用於從土中挖出樹根和塊莖,甚至還有人認為下鉤牙可以在恐象喝水或睡覺時固定住身體。相比之下,第一種解釋更合理些,而後兩種對巨大的恐象來說太不可思議了。畢竟,人們曾多次觀察到非洲象用象牙剝樹皮,而較短且後彎的下鉤牙比前伸的長牙更適合此類工作,已發現的象牙磨損痕跡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雖然很多人認為恐象是森林動物,牙齒也適合咀嚼樹葉,但它們身高腿長的體形卻適合開闊地帶長途跋涉,分布廣、擴散快也印證了它們的遷移性。與其同時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可能也說明它們屬於較邊緣的生態區位,而且不會結成大規模的象群。
700萬年前,隨著中新世的結束,體形和結構已發展到極致的恐象終於沒落。歐洲的碩恐象在上新世凋零,而在所有象類的老家非洲,博氏恐象仍然頑強生息著,一直延續到1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甚至在我們的老祖宗進入直立人階段時還與它們打過交道。不過,在人類發展出能殺戮一切大型動物的智慧之前,這些長鼻怪物就徹底消失在了生命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