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象 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動物綱 Mammalia
目: 長鼻目 Proboscidea
科: 恐象科 Deinotheriidae
屬: 恐象屬 Deinotherium
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動物之一,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次於巨犀類。
恐象肩高約為3-4.5米,估測最大巨恐象的可達5米。估計體重超過12噸。
恐象屬下已知有三個物種
都是體型巨大的
巨恐象(D. giganteum)是恐象屬的模式種。它主要是生存於中新世晚期的歐洲,並且是地中海附近地區唯一的物種。它最後生存於上新世中期的羅馬尼亞。
於1836年,在黑森-達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層發現了巨恐象的整個頭顱骨。頭顱骨長約1.2米,闊0.9米,比現今的象要大很多。
印度恐象(D. indicum)是亞洲的物種,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它的特徵是那巨大的齒列,及其谷內結節。印度恐象出現於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為普遍。它於7百萬年前消失。
博氏恐象(D. bozasi)是非洲的物種。特徵是狹窄的吻槽、細小但較高的鼻腔、顱骨較高及窄。相比其他兩種恐象,它下頜骨頦部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現,在其他物種消失後仍然生存。最近代的化石是在肯亞發現,約有1百萬年。
恐象有兩組雙脊齒型及三脊齒型的牙齒。臼齒及後前臼齒是垂直撕開食物的牙齒,顯示恐象在很早期的演化分支中已經獨立了出來。其他的前臼齒是用來壓碎食物。
顱骨短及低,頂部扁平,有很大及高的枕骨髁。鼻孔向內縮及很大,應該有很大的象鼻。吻突長,吻溝闊。
下頜骨頦部非常長及向下彎曲,象牙向後彎,是恐象的特徵。它沒有上象牙。恐象如何使用它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
它有可能用來插入土壤中尋找植物的根部及塊莖,或是推倒樹枝來吃樹葉,又或是挖出樹皮來吃等。
雖然很多人認為恐象是森林動物,牙齒也很適合咀嚼樹葉,但它們身高腿長的體型卻很適合開闊地帶長途跋涉,分布廣、擴散快也證明了它們的遷徙性。
同其他同時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說明他們屬於較邊緣的生態區位,而且不會結成大規模的象群。
依據其化石產地分布,恐象主要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西南等地。在克裡特島淺沉積巖中發現的恐象牙齒卻令人質疑,究竟恐象是生活在大陸上,或是像現今的象般被人低估了其遊泳的能力。
克裡特島(Crete)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中間,是希臘的第一大島。
恐象與神秘生物學
霍伊維爾曼(Bernard Heuvelmans)認為恐象仍然在中非生存,且是20世紀早期非洲幾宗神秘河馬被殺事件的元兇。
伯納德·霍伊維爾曼這位世界級法國神秘動物學研究之父認為南方猿人時代的恐象仍生活在中部非洲國家中非到20世紀,那為何科技發達的今天,在中非卻沒有能發現孑遺存活至今的恐象?當然,可能存在別的原因,讓今天無法證實恐象還活在非洲中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_tg@sina.com
動物世界-QQ群:21168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