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象
【生存年代】: 中中新世-早更新世, 分布於非洲、歐洲、西南亞等地
【演化譜系】:哺乳綱-真獸下綱-長鼻目-恐象科
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動物之一,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次於巨犀和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達5米。估計體重超過12噸。
上顎沒有獠牙,下顎有一對很大向下彎的獠牙。白齒的特徵是有2-3道簡單的橫向脊骨(齒脊),這是用來切割杆物的,而與這相對應的咬碎動作則是其它大多數更原始的長鼻目所共有的。
在長鼻類進化歷史的早期,分化出一類形態很特殊的旁支,這就是恐象。和其他長鼻類一樣,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開始出現便已相當特化,而且自此以後直至更新世期間它完全消失,形態上除體軀增高增大外,幾乎沒有變化。
依據其化石產地分布,恐象主要分布於非洲、歐洲、西南亞等地。
很多人認為恐象是森林動物,牙齒也很適合咀嚼樹葉,但他們身高腿長的體型卻很適合開闊地帶長途跋涉,分布廣、擴散快也證明了它們的遷徙性。同其他同時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說明他們屬於較邊緣的生態區位,而且不會結成大規模的象群。
恐象屬下已知有三個物種,都是體型很巨大的。
巨恐象(碩恐象)是恐象屬的模式種。它主要是生存於中新世晚期的歐洲,最後生存於上新世中期的羅馬尼亞。於1836年,在黑森-達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層發現了巨恐象的整個頭顱骨。頭顱骨長約1.2米,闊0.9米。
印度恐象是亞洲的體形不大的一類恐象,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特徵是那巨大的齒列,及其谷內結節。出現於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為普遍。於700萬年前消失。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種。特徵是狹窄的吻槽、細小但較高的鼻腔、顱骨較高及窄。相比其他兩種恐象,它下頜骨頦部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現,在其他物種消失後仍然生存。化石是在肯亞發現,約有1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