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是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82年,他成為菲爾茲獎的首位華人得主。他還設立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面向全球華人中學生。6月18日,丘成桐教授在雅禮中學為千餘名師生開講,從「為學」與「做人」層面與在座師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中國科技進入重大轉變期
丘教授從歷史的變革講起,再放眼現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我們的工業仍然未能有足夠創新的能力,來應付全球化的需求。他提到最近美國打擊我國幾個大型科技公司,使它們受到損害,從中可以知道我們的科技還未完善。
要持續發展,提高生產力,就要朝高科技化的目標前進,否則中國只會永遠為全世界的先進國家服務,從中拾取微小的利潤。
他認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在這幾年內將有巨大的轉變,這是年輕人做一番事業的大好時機,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寶貴時刻。他所說的崛起不是經濟或軍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
現在中國科技的創新不如歐美,但在經濟比較充裕和國家比較穩定的客觀環境中,十年內將會見到重要的成果。當然,這些進展將要靠年輕一代,同心協力來完成。「你們把基本科學學好,技術熟練後,很快就可以海闊天空地去闖、去創新了。回顧歷史,大部分科學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學家三十歲以前完成的。」
做學問應該勇往直前
關於數學的學習,丘教授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題,只有多做題才能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除了自己做題糾錯以外,他提到善於聽課、發問和與同學交流也非常重要。而且丘教授一直都主張年輕人多讀人物傳記,了解學者們如何學習,如何成功。
丘教授特別提到了做學問的態度。「做學問,尤其是有深度的學問,不是靠一時的衝動就可以完成的。」他提到三點:年輕人要有充實的基礎知識。一但碰到重要問題時,能有足夠的工具來解決它。即使工具不夠,也懂得找合適的學者合作;做學問要有熱情,有了熱情才能夠專注。重要的成果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夠完成;找到正確的方向,做重要的問題。決定後便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他指出,同學們年輕時務必踏實,將基本學科學好。同時也應研習應用科學,因為這些知識能增長見聞,使自己對學問有更寬廣的認識,一方面了解基本科學的真諦,一方面在應用基本科學的原理時,能夠得心應手。進修理工科的同學,必須學好微積分。至於語文訓練,則是所有同學都應該熟習的。
現場問答
問:您在數學工作生涯中最為遺憾的是什麼地方?
答:我從來沒有遺憾過。我不是所有事情都成功,但不成功也不遺憾。
問:您有沒有失敗的時候,你是怎麼克服的?
答:我父親去世給了我最大的打擊,但從那時候開始我曉得怎麼處理失敗。當時家境不好,都沒有錢讀書。所以之後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比那個時候更難了。
問:有很多創新和發展都是建立在務實的基礎上的,您對我們年輕一代的發展和創新有什麼建議嗎?
答:首先,偉大的發現不一定是務實的。我們需要的是了解一些規律和結構,發現這些很多時候不是務實的。但是很奇妙的是,很短的時間之後就會大量運用在工業上。就像量子力學當時產生的時候,不夠十幾二十年就大量運用到通訊等領域。所以說不用太注重務實,而是要把目標搞清楚。
人物背景:丘成桐為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獎、馬塞爾·格羅斯曼獎得主。發展了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技巧,使得微分幾何學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解決了卡拉比(Calabi)猜想、正質量猜想等眾多難題,影響遍及理論物理和幾乎所有核心數學分支。
相關新聞
長沙伢子曾獲「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金獎
2014年,在第七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全球總決賽上,湖南師大附中國際課程中心1323班的譚澤睿獲得金獎及15萬元人民幣獎金,並獲得申請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大學的優先權。
譚澤睿當時參賽的是一篇全英文論文,論文題目是《在平移素數數列中的無平方因子數》,他在論文中全面闡述了通過對整數的觀察發現問題並論證與探索的過程。2014年5月,譚澤睿無意之中發現了一個數學理論,卻沒有查到有人對此作出研究。於是,譚澤睿著力完成了這個數學問題的論文,作為「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的參賽論文。
後來,譚澤睿參加了清華大學自主招生,最終被清華大學錄取,現在就讀於清華大學。
瀟湘晨報記者沈顥 通訊員鍾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