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19世紀的科學家,試圖通過電擊屍體大腦,創造科學怪人

2020-08-15 好看歷史君

1818年,一個名叫安德魯·尤爾的人進行了一個真實的科學怪人實驗。巧合的是,同年,瑪麗·雪萊出版了她的關於一具被電擊活的屍體的故事《弗蘭肯斯坦》。然而,在這個奇怪的選題中,雪萊和尤爾並不孤單。在19世紀早期,許多科學家對電有可能使人起死回生的想法著迷。

蘇格蘭教授安德魯·尤爾就是這些科學家之一。儘管他是一名化學教授(而且對電幾乎一無所知),他還是在一個人身上做了一個實驗。

尤爾的復活實驗令普通大眾既驚駭又著迷。那麼他想要復活的人是誰呢?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電可能是生命的本質,這促使科學家們在屍體上使用它

電曾被認為是「生命的本質」。幾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生命的「火花」,最初是比喻意義上的,後來是字面意義上的。一些科學家認為電包含了生命的起源——電本身是一種可以被激活的生物液體——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疾病。對生命的探索導致了許多涉及電的實驗,特別是當宗教開始變得更容易接受通過科學的鏡頭來看待世界。電不再被認為是上帝對人類的憤怒,反而成為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起點。

起初,科學家們在包括青蛙和小貓在內的動物身上,使用電流療法

起初,19世紀的科學家試圖通過電擊屍體大腦,來創造現實生活中的弗蘭肯斯坦。

利用電流使生物產生似乎運動的過程,以第一個演示這一做法的人路易吉·伽伐尼命名。許多科學家用電用小動物來做實驗。卡爾·奧古斯特·溫弗爾德選擇用小貓來做實驗,將健康的小貓斬首,並利用電流使其身體抽搐和移動。其他科學家使用更大的動物,比如被斬首的牛。

《謀殺法》向科學家提供了人體標本

1751年,英國通過了《謀殺法》。這項法律意味著,所有被判謀殺罪後被處決的人,都可以將他們的屍體用於科學研究,這項法律有多種好處。首先,當時的解剖學家非常需要屍體,他們需要有更多的屍體進行研究,而罪犯的屍體觸手可及。其次,它被視為對罪犯的額外懲罰,因為解剖你的身體被視為褻瀆,會降低你死後轉生的機會。

馬修·克萊德斯代爾,《尤爾》中的弗蘭肯斯坦,是個殺人犯

1818年8月,35歲的馬修·克萊德斯代爾(Matthew Clydesdale)醉酒殺害了一位80歲的礦工同伴。兇器是一把煤炭鎬子。正是因為這一罪行,克萊德斯代爾被處以絞刑。克萊德斯代爾被絞死後,身體裡的血液被排乾後,放在實驗桌上,開始試圖讓他復活。

安德魯·尤爾沒有電的經驗,但你不能貶低一個優秀的科學家

尤爾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是安德森學院的化學教授,作為一名實用的化學家,他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對電沒有實際經驗。不過他似乎對各種各樣的話題都感興趣,在這個實驗中,他擔任了解剖學教授詹姆斯·傑弗裡的助理。尤爾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一個相對次要的人物,他在克萊德斯代爾的實驗,是他最著名的努力之一。

這個實驗產生了一個小時的恐怖,一些觀眾被嚇暈

尤爾通過電流在克萊德斯代爾的指尖、臀部、脖子和腳跟的切口上進行實驗。尤爾注意到如何能使隔膜上升和下降,仿佛身體正在呼吸,還能將手指鬆開,指向房間裡不同的人。這使他的許多觀察者都嚇壞了,其中一個竟然暈倒了。

尤爾後來描述了馬修·克萊德斯代爾將電流射穿身體時的表情:「他臉上的每一塊肌肉都同時產生了可怕的動作。憤怒、恐懼、絕望、痛苦和可怕的微笑,把它們醜惡的表情統一在了臉上……」

成功會被視為一件壞事

安德魯·尤爾(Andrew Ure)的主要目標是讓死去的軀體復活。然而,這可能不是完成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如果他成功地讓馬修·克萊德斯代爾起死回生,他就等於讓一個殺人犯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考慮到當時的「好公民」不會把自己的身體捐獻給科學研究,也不會同意接受實驗,他對此無能為力。

看來,尤爾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失敗而失眠——至少在批評他的方法時是這樣的。他認為,使用電作為復活技術肯定會失敗,因為克萊德斯代爾已經死於暴力傷害。

儘管失敗了,尤爾還是從這次活動中獲利

儘管失敗了,也沒有從他的實驗中收集到可用或有用的數據,但尤爾還是利用了他試圖達到的奇特目標。他把他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一本小冊子上(他自己編寫並出售)。與他同時代的醫學工作者將尤爾的行為描述為「最粗俗的宣傳……以這樣文體報導,無疑使尤爾的名字更廣為人知。」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同年出版,捕獲了那個時代的科學熱情

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出版於1818年,也就是尤爾進行實驗的同一年。這與真實的弗蘭肯斯坦出現的時間似乎是個巧合,這本書可能增加了一些生動的文學元素,但它非常符合當時科學界正在發生的事情。

雖然尤爾的實驗與雪萊的小說出版時間一致,但雪萊的小說在實際出版之前,已經起草了兩年。

用人類屍體做電子實驗,很快就過時了

儘管一開始被這些激勵人心的實驗所吸引,但公眾很快就改變了關注點。在人類身上進行這種性質的實驗已經過時了,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些實驗本質上是邪惡的。1818年,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尤爾繼續述說著他的經驗。


公眾號:Like歷史,求關注

相關焦點

  • 19世紀科學家曾實驗電擊復活屍體,而聞名世界,內容臭名昭著
    正是因為人們追求這些,成就了如今先進的醫學技術……   19世界很多科學家開始就開始探索用脈衝電流刺激肌肉那時候醫學的科學家對電流治療很有興趣,當時蘇格蘭人Andrew Ure就思考電流可以讓人死而復生嗎?   那個時候大家對科學實驗就有了初步的認識,而陰陽算命慢慢的都不相信了,生命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何會死去?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 電影史上科學怪人「顏值」大比拼
    「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是歐美電影中常常出現的元素,故事源自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講述科學家弗蘭肯斯坦通過組裝人類的屍體部件創造了一個怪物,兩者因對彼此的恐懼而相殺。從此瘋狂科學家和他創造的怪物就成了科幻、恐怖電影最喜愛的題材之一,改編版本層出不窮,「弗蘭肯斯坦」一詞所指也漸漸從科學家變成了科學家所創造的怪物,怪物的形態也是五花八門,快一起來看看他們都長什麼樣吧!20.
  • 嬌俏的「科學怪人」!FGO人物誌:弗蘭肯斯坦(BERSERKER)
    如果說《化身博士》是讓大眾對「人格分裂」從此有了認知,那麼《科學怪人》則是顛覆了人類對於人體的想像力,將文學的尺度再拔高了一個檔次,同時讓人們意識到,人造人的存在。也許,《科學怪人》,也像《化身博士》那樣,是人類對於「人造人」概念的啟蒙書。
  • 電擊人類大腦的震撼景象:太驚悚
    有些事情好像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習慣,比如對大腦進行電擊。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人這麼幹了,那時有醫師用電鰻來治療頭疼和其他疾病。今天,我們延續了這種療法。神經科學家運用電流刺激患者的大腦,來激發大腦功能,或治療抑鬱症等疾病。外部的電流之所以會對大腦功能產生影響,是因為我們的神經細胞之間的交流便是通過電信號和化學物質完成的。
  • 電影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弗蘭肯斯坦的懺悔
    弗蘭肯斯坦創造出來的科學怪人在內心吶喊:「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然而這套說辭無論是在文學作品《科學怪人》還是在同名電影中都得不到人們的原諒和接納!人們見到他不是尖叫著飛也似的逃跑就是人人喊打……瑪麗·雪萊創作於1818年的歐洲文學史第一部科幻長篇小說《科學怪人》曾數次被拍成電影,然而最忠實原著的還是1994年的這部《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又名《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這部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由羅伯特·德尼羅,肯尼思·布拉納,海倫娜·伯翰·卡特主演。
  • 《科學怪人》為什麼這麼醜?
    瑪麗·雪萊在《科學怪人》中塑造了一個非常醜陋的怪人形象。他是由科學家法蘭根斯坦用各種屍體拼接而成的,最後被賦予了生命。
  • 5分鐘讀完《科學怪人》人類真的會被科學反噬嗎?看西瓜視頻解析
    《科學怪人》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可能,讓我們跟著有書快看一起思考這個問題。技術走向了自主與邪惡在《科學怪人》中,主角作為一個科學家,致力於探究生命的奧秘,他去藏屍間偷取屍體的部分,組裝出了一個醜陋的、具有生命的怪物。主角被怪物的相貌嚇的魂飛魄散,轉身逃跑。無家可歸的怪物流落森林,生活困難。
  • 電影《弗蘭肯斯坦》:創造怪物的人就是怪物
    本片在宣傳時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廣告就是「在創造怪物的同時,也創造了你自己」,很明顯地就是要說「創造出怪物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怪物」,所以電影中創造出「怪物」的維克.弗蘭肯斯坦其實才是臺灣片名中所指的怪物,而並不是指「科學怪人」本身。
  • 《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怪人」假想過時了嗎?
    在陰沉、晦澀的背景音樂中,一具被白布覆蓋的屍體突然坐起,露出恐怖至極的面容。這大概是深深烙印在《弗蘭肯斯坦》讀者腦海中的經典場景。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同丈夫雪萊、拜倫等人常常在日內瓦郊外聚會。眾人提議,每人寫一篇恐怖故事。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文學,就在這位不滿二十歲的少女的腦袋中成了型。1818年,《弗蘭肯斯坦》出版。
  • 【膽小慎入】科學怪人長毛了~~
    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      這個故事從激進的研究計劃談起,1790年8月1日一名智慧超群的醫生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希望通過收集大量的人體死屍的肢體並且把它們組裝在一起,讓人「死而復生」。擁有善良內心的科學怪人
  • 《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悲痛欲絕的維克多利用妻子的屍體創造出一個新的女人……編導這次重拍「科學怪人」的故事,一方面借重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另一方面試圖在主人公身上增加幾分莎翁筆下悲劇人物的色彩。三字經第一句說:「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大概是這樣一回事。但是三字經卻沒有關於美與醜的定義,這個等我把最近看的一本關於美學的書看完了以後可能才會有答案,人們總是把醜陋的事物與邪惡歸在一起,不願意接近醜陋邪惡的事物。
  • 科學怪人
    電影《科學怪人的新娘》劇照(1935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或曰科學怪人
  • 辛普森一家:不追求完美的「科學怪人」,不是個好「怪人」
    市長打著「流浪者之家」的幌子,將流浪漢全都餵給了變成怪物的侯默,100,第二個故事「科學怪人_弗林克」,這天侯默接到一通電話,對方很榮幸的通知他獲得了諾貝爾獎,是什麼讓自己拿了獎,吃自己!聽弗林克講,他父親是一個純硬漢型的科學家,白天研究原子彈,晚上和瑪麗蓮夢露鬼混,午飯還抽時間賣情報給蘇聯,可身為他的兒子卻總讓他失望,自己見的最後一面,還是他出海研究鯊魚,只因自己暈船所以沒能一同前去,等再次見到父親,他已經成為了一具屍體,身體左側還被鯊魚咬掉一塊,不過他現在已經研製出復活父親的方法,就是利用雷電的強大電流電擊屍體,果然這個方法真的起了作用,弗林克的父親又生龍活虎的站在他面前
  • 《科學怪人》:如果你被告知你是人造人
    如果看過美國電影《科學怪人》或者諸如喪屍片《生化危機》,也許你會有自己的思考。《科學怪人》是一部美國1931年11月21日上映的科幻恐怖片,該影片由詹姆斯·懷勒執導。它改編自英國作家瑪麗·雪萊所撰寫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醉心於創造新生命的亨利·弗蘭肯斯坦博士用屍塊創造了一個怪物,結果怪物漸漸不可控並開始殺人的故事。
  • 在18世紀,人們用這14種方法,來確定屍體是否真的死亡
    在18、19世紀,生與死的界限突然變得模糊起來。新的科學知識,如用電來操縱生命,聞鹽來使失去知覺的人復活,似乎預示著死者可能並不是真的死了。因此,18世紀的死亡測試方法得以發展,從可怕的,如切掉一根手指,到怪誕的,如拉舌頭三個小時。
  • 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
    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出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被奉為近代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的形象成為暗黑故事主體人物的代表,數百年來不斷繁衍。在弗蘭肯斯坦家族與科學怪人的鬥爭史裡,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人物,那就是科學家的助手。一開始這個人叫弗裡茨,是亨利弗蘭肯斯坦的正牌助手,卻總是幫倒忙,先是偷了一個畸形的大腦給亨利,後來又虐待裝了畸形大腦的科學怪人,讓他從一開始就仇恨人類,最後被科學怪人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