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來,資本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機構投資者抱團的現象,並且形成了一種正向循環。這種正向循環平時不太容易見到,分析起來也非常有意思。這裡,就讓我們仔細看一看。
抱團的正向循環
簡單來說,這個正向循環的路徑是這樣的:一些機構投資者集中買入一些優質公司的股票,這些公司的股票因為大量的買入而大幅上漲,估值則達到六七十倍PE(市盈率),甚至幾百倍PE的水平。由於這種買入導致股票價格上漲,機構投資者的業績也就因此大幅跑贏市場。而隨著業績的上升,新發行的基金等產品也受到市場熱捧。因此,有更多的新資金流入市場,這些資金再次被投向同一批優質公司的股票,導致這些公司的股票價格繼續上揚。同時,由於市場上的流通盤已經慢慢被之前的持倉鎖定,因此每一次新的上漲所需要的資金,變得越來越少。
由是,資本市場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正向循環:抱團的機構投資者不停地賺錢、跑贏市場上其他絕大多數沒有被抱團持有的股票,買入這些基金的投資者賺了很多錢,上市公司也樂見其成地看著股價上漲。
其實,正如物理世界沒有永動機一樣,資本市場上的盈利模式,除了通過創造真正實體經濟的價值實現,也不會永遠保持利潤的增長。而如果一種形成了正向循環的盈利模式,看起來可以一直持續下去,那麼一定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這個循環周期的全部。
要知道,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任何一個不以創造價值為根基的正向循環過程,最終一定會被一個逆向循環過程所取代。
比如說,歷史上的工業革命,就是一個以創造真正價值為基礎的正向循環過程。工業革命增加了人類的資本,改善了科技,讓人們從此過上了和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相同的、無比富足的生活。由於這個變化是以真實的價值創造為依託的,因此從工業革命開始至今,幾百年的時間過去,我們也絲毫沒有看到這個循環周期結束的跡象。相反,全世界的人均GDP仍然在年復一年地提高。
但是,在另一個歷史案例中,不創造價值的正向循環,雖然看似完美,卻最終走到了盡頭。
在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時,驍勇善戰的蒙古勇士們,就曾經創造了一個完美的正循環。蒙古軍隊通過武力徵服的地方越多,獲得的戰爭物資和戰利品就越多;戰爭物資和戰利品越多,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就越強大、鬥志就越高昂;戰鬥力越強大、鬥志越高昂,成吉思汗的領土就越廣大。
但是,這個以武力徵服為主要體現形式的正循環,終究沒有給統治區的人民帶來太多的價值。據《中國歷代戰爭史》記載,蒙古滅金國以後,金國原統治區的人口下降了大約90%。在滅南宋以後,蒙古貴族甚至提出殺光百姓、把農田拿來放牧的荒唐打算。
即使沒有產生價值,這個由蒙古騎兵以武力創造的正循環,在當時看來仍然完美無缺。正循環從公元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開始,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公元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才終於開始走向衰弱。而直到162年以後的公元1368年,蒙古帝國的政權之一元朝,才被朱元璋逐出漢地,逃往漠北,史稱「北元」,並終於亡於公元1402年,也就是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以後近200年。
市場沒有永動機
在資本市場,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循環周期的時間要比歷史事件短得多,讓觀察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循環過程。
在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循環周期,往往長達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久。而資本市場的循環周期,往往只有幾年、最多一二十年的時間。它讓我們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裡,看到在歷史上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循環過程。
在前述的機構投資者抱團的正循環中,儘管這個正循環看似完美無缺,但是它並不會像永動機一樣持續下去。一個當前看起來完美的正向循環過程,可能會因為許多因素被打破: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達不到投資者的預期,導致人們不再買入;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覺得股價太貴,因此減持套現,或者增發,導致股票供應量大增,超出資金購買能力;有可能是一些機構投資者覺得股價實在太貴,於是開始先於同行減持,最後導致牢固的抱團持股格局崩塌;有可能是一些負面市場新聞導致市場短暫下跌,盈利豐厚的投資者開始爭先恐後地出逃;也可能是監管層擔心市場出問題,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等等。
在以上種種可能裡,我們很難預測其中會是哪一種因素,最後導致一個讓賺錢看似很輕鬆、機構投資者跑贏市場看似很輕鬆的格局,回歸於正常的市場規律。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資本市場無法從社會生產的實際價值之外,像永動機一樣,創造出源源不斷的財富來。當財富脫離了價值,似乎像永動機一般噴湧而出時,投資者更應該看到的,是正向循環逆轉以後可能產生的風險。
其實,在資本市場的歷史上,永動機式的財富故事,早已發生過許多次。比如說,在2008年破裂的美國房地產和衍生品泡沫中,一個看似永動機的財富故事,就曾經上演過。
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許多年的時間裡,美國的房地產和衍生品市場,產生了一個完美的正向循環過程:購房者向金融機構貸款買入房子,個人貸款被打包成衍生品出售,金融機構賣掉貸款包以後,有更多的錢貸款給購房者,購房者繼續買入房子,持續地買入行為導致房價上漲、導致購房者受益,從而產生更多的購房行為,而衍生品持續的膨脹和複雜化,也讓金融機構也能一直在帳面獲益,從而有更多的動力和資金貸款給購房者。
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正向循環裡,財富像永動機一樣被創造出來。購房者在累積了巨大債務的同時,帳面上賺的越來越多,而金融機構也在累積了巨大衍生品槓桿的同時,在帳面上獲得了巨額的收益。在2007年,花旗銀行時任CEO Chuck Prince,說了一句也許可以流傳百年的經典名句:音樂只要不停,你就得一直跳下去。
永動機看似毫無破綻,但是最終,美國房地產的貸款償還需求,超過了貸款者的還款能力。永動機裡終於開始出現了故障,而當房價由於美聯儲加息周期開始下滑、貸款違約率上升時,超級複雜的衍生品們那看似完美的信用評級,就開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崩塌。最後,2008年金融危機橫掃全球,成為人類金融史上深刻的教訓。
正如真實的物理世界裡沒有永動機一樣,資本市場上也不存在超出實體經濟價值創造以外的、真正的永動機。那些看似永動機的市場現象,最後往往被證明只不過是周期循環的一個階段而已。但是,投資者們的心裡,卻常常對「永動機式」的資本市場故事如此嚮往,最終常常迷失在虛假的永動機中無法自拔。
如此說來,這些看似可以永遠盈利的「永動機」,到底是由資本市場創造出來,還是由投資者的內心所憧憬出來的呢?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