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坊間傳聞再起,都是和公募基金有關的。
一是各家基金公司的主力產品陸續限制大額申購,二是暫停消費類基金的審批,但此則被闢謠,或者說是欲蓋彌彰?
另外,證券時報也發了一篇文章《資本市場沒有永動機》,說的就是基金經理拿著基民的錢無限抱團的故事。
這個證券時報,是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全國性財經證券類日報,某種意義上,是國內資本市場的主流發聲渠道。
不知道諸位看下來是什麼感受,反正我覺得是跟去年7月的主動降溫並無二致,就又是一次人工降雨,原因也很樸素,就是上漲沒問題,但漲速過快就要幹預。
講白了,就還是在上壓下託,人為營造慢牛的局面,但是效果如何,股民心裡也清楚,7月以來,白酒、新能源汽車等板塊都是在加速的,你要說這算慢,那恐怕是很難服眾的。
總之,監管層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就看資本市場自己如何消化這些東西,我個人認為慢牛這種預判,本身就有邏輯漏洞。
因為既然大夥都認同慢牛了,當下一定是越早滿倉越好,如果所有人都滿倉往裡衝,這頭牛其實就慢不了,估值一定是會被瞬間推高的。
和前幾個交易日的CATL一樣,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成長性很好,都知道機構在裡面抱團會一直漲,那為何不現在就買入?
結果就是,CATL一天漲了個15%,比之前的任何一天都要迅速。
帶著慢的預判去玩,最終一定會快,當下最大的反人性莫過於此。
本周復盤:新年的第一周三大指數便是連續的逼空,上證指數更是突破2018年的最高點3587點,但是這次真的不一樣,沒有人像去年7月那樣喊牛市了,因為7月那次,賺錢效應是能夠從局部擴散到整體的。
而這次,至少到目前為止,賺錢效應一直只在局部發酵,甚至這個局部也越來越小。
本質上,是因為增量資金,從以前的直接開戶入金,變成現在購買基金入市。而基金經理這兩年的風格也是傾向於抱團龍頭的,所以拿到錢,無非就是抬抬自家老產品的重倉票,只要場外基民的熱情不減,這在當下就是永動機。
直到某一天,基民的錢差不多都投進來之後,增量的已經抬不動存量的,就開始土崩瓦解,結局就跟以往的牛市一樣一樣的。
也別說這次是慢牛,能學美股一直漲上天,這周漲得好的股票,那可跟慢沒有半毛錢關係,結構上看就是瘋牛。
所以,且不論追高的下場最終會如何,但這會兒去買,就該知道當下自己要賺的是什麼錢,是業績改善的錢嗎?
不是,是估值提升,是情緒的錢。如果玩不好,這在未來可是要還債的。
關注板塊:有色、券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