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龍涎香
別名:龍漦、龍腹香、抹香鯨、真甲鯨、巨頭鯨
採收加工:捕殺後,收集腸內分泌物,經乾燥後即成蠟狀的硬塊。剛從動物體內取出時有惡臭,但到一定時間卻了出一種特殊的土香氣。其腸中分泌物也能排出體外,漂浮於海面,可從海面上撈取。
藥用部位:腸內異物如烏賊口器和其他食物殘渣等刺激腸道而成的分泌物
產地:黃海、東海、南海、尤以臺灣海域
科:抹香鯨科
原植物:抹香鯨(巨頭鯨)
植物情況:哺乳動物
為齒鯨中最大的一種,一般雌性體長12-17m;雄體長達20-23m,重30000-40000kg。頭大,箱形,可佔體長的1/1/3,前端截形。
吻向前突出於下頜1.5m。額部巨大,內有特殊脂肪體,或稱鯨蠟器管。外鼻孔1個,位於頭頂左側前緣,谷稱噴水孔。眼小,位於口角後上方。外耳孔極小。上頜具無功能性痕跡齒;下頜狹窄,每側具20-25枚圓錐形的功能齒。
鰭肢短圓形,成年鯨的鰭肢長約1m。無背鰭,僅在體後1/3的背部有1列駝峰狀突起。尾鰭近三角形,後緣有缺刻,寬可達4m以上。體背暗黑稍帶紅(宛如供佛的抹香顏色)及藍灰色或瓦灰色,體側略淡。口角處近淡白色,體最前端有旋渦狀密布的白斑。皮膚裸露,有的於體側及喉胸部具褐爭或淺溝。皮下脂肪厚。鰭肢及尾鰭全黑色,腹面銀灰色或白色。
龍涎香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黑棕色,常附著白色點狀或片狀斑。體輕,不透明,似蠟,手觸之有油膩感,易破碎。斷面有顏色深淺相間的不規則的弧形層紋和白色點狀或片狀班。少數呈灰褐色的可見黑魚嘴樣角物質嵌於其中遇熱軟化,加溫熔融成黑色粘性油膏狀,微具特異的香氣,微腥,味帶甘酸。
龍涎香藥性:
【炮製】 即收集其腸中分泌物(龍涎香),經乾燥後即成蠟狀的硬塊。
【性味】 味甘;酸;澀;性溫
【歸經】 心;肝;肺;腎經
【功能主治】 化痰平喘;行氣散結;利水通淋。主喘咳氣逆;胸悶氣結;症瘕積聚;心腹疼痛;神昏;淋證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0.3-1g。
【注意】 孕婦忌用。
【各家論述】 1.範鹹《臺灣府志》:止心痛,助精氣。
2《綱目拾遺》: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癥結,消氣結,逐勞蟲。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乾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頰。
3.《藥材學》:治咳喘氣逆,神昏氣悶,心腹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