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臺灣「臭嘴」的嘴下,大陸永遠是趕不上臺灣的末流,如今這些「臭嘴」們再爆驚奇言論:隨著大陸各地的氣溫大幅度下跌,寒流正在摧垮大陸,老百姓們在缺電缺糧的窘迫環境中掙扎,甚至都過不好年。在1月2日-4日的政論節目中,臺灣媒體人均提及了大陸的「寒流困境」。一位嘉賓表示:現在中國北方諸如山西省已經是零下五度,限制天然氣使用,甚至山西的百姓們開始拆家裡的木頭來燒。而在另一檔節目中,有「臭嘴」還直言,大陸百姓已經「快活不下去」。
在兩岸交流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後,對大陸的唱衰性言論仍然大有市場值得我們反思。部分臺灣媒體盡全力塑造大陸「落後」、「吃不飽」、「穿不暖」、「天寒地凍」等負面形象。每次大陸在科技、經濟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的成就,必有「臭嘴」們的奇談怪論出爐。當大陸航天人剛剛順利完成嫦娥五號任務的時候,臺灣「臭嘴」黃創夏就坐不住了,他表示大陸航天是「坐井觀天」,因為「早在50年前美國就已經實施了數次載人登月」。臭嘴們的邏輯的惡毒之處就在於:他試圖將大陸人民對於自己成就的慶祝曲解為對他國強大科技的無視和否認,實屬小人之舉。
有趣的現象是,雖然臺灣「臭嘴」們試圖唱衰大陸並且塑造「臺灣NO.1」的形象,但是臺灣年輕人卻不買他們的帳。在12月18日播出的一檔臺灣爭論節目中,著名時政評論員黎建南談到,年輕人們在碰到「如果大陸開始武力統一,你怎麼辦」的問題時,都回答說「馬上投降」。可見,「臭嘴」們的鼓吹雖然讓部分臺灣人獲得了一時的精神勝利的感覺,但是絕大多數臺灣人對於臺灣和大陸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是有著清醒認識的。
臺灣的「名嘴文化」正在高速發展,從長遠看,此類現象的頻發並不利於兩岸之間民眾的互相深入了解。早年間,就「茶葉蛋」、「榨菜」等話題就已經引發了兩岸網友的熱議,而現在類似的有意撩動兩岸對立的政論節目正在迅速增多——除了「榨菜哥」之外,對於黃創夏、劉寶潔、「田鼠哥」等「名嘴」已被大陸網友所熟知。原本「吃不起茶葉蛋」這樣的偶發案例不會對兩岸民間交流造成大的影響,而在偶發性事件變為頻發性常態時,這些帶有偏見的言論正在迅速的加深兩岸民間的交流裂痕。
在四十餘年的兩岸合作交流中,大陸已經遍地是臺商,大量臺灣畢業生也供職於大陸的知名企業之中。即便如此,依然還有很多臺灣人限於條件沒有到過大陸,而當他們的認知途徑被「臭嘴」們所堵塞時,他們又會對大陸有怎樣的判斷呢?答案不言而喻。
為何經歷了四十餘年的兩岸交流,「臭嘴」們依然在臺灣大有市場甚至能夠賺的盆滿缽滿?臺灣作家陳映真早就有所解答:臺灣絕大多數的報社編輯等「文化人」,都對大陸社會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在這些文人的眼中,臺灣一時的對於大陸的經濟優勢被解讀為全面性的優勢。當大陸經歷數十年的高速發展將臺灣遠遠甩在身後時,這些「文化人」又「自覺地」成為了阻塞兩岸正常文化信息交流的絆腳石。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擁有尖端的軍事技術,已經具備實現統一的全部物理條件,這樣的大陸可能在自己的人民都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和臺灣交流嗎?臺灣的資金和技術又去和大陸交流什麼呢?顯然,這些奇葩言論大有市場也在側面反映出部分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刻板印象,一個巴掌拍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