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徹底搞懂「量子力學」所有知識

2021-01-13 小彭來給您解惑

最近幾期我都是圍繞量子力學來講解,其中介紹了微觀世界的:疊加性、不確定性和非定域性,如果沒看前面的文章,可以先去看看,本篇我再對之前所說的各個量子力學的「奇葩效應」做一次梳理和總結。

首先我再次講解下疊加性,說的是一個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的「疊加態」,也可以同時擁有多個速度的「疊加態」,這是一個非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是我們通過大量實驗發現「疊加態」真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只能被迫接受,一個粒子同時處於多個位置的「疊加態」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其中動態圖最後會形成一個藍色的圖像,這個圖像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講解過了,其實就是這個粒子的「位置波函數」。其中這個圖像的肥厚程度,就代表了這個粒子出現在該位置的概率值,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波函數圖像中間比較肥兩端比較瘦,這說明微觀粒子在波函數中間部位出現的概率最大,兩端出現的概率最小,至於其餘沒有波函數的地方,粒子出現的概率是0。由於前面幾期文章我重點講解了薛丁格方程中的波函數,如果沒看可以再去看看,那麼這個「位置波函數」就比較好理解了。這個「位置波函數」的x是粒子的位置,函數值y是粒子的概率值,所以這個函數圖其實就是描述了一個粒子在某個局部範圍內任意位置出現的概率值。

下面我再來講解下微觀粒子的「速度疊加態」,說的就是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速度,每個速度都對應了一個概率值,如下圖所示。其中綠色箭頭越長表示速度越大,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微觀粒子可以同時擁有多個速度,但是速度的大小總是再某一個範圍內,最後我們依然可以用一個綠色的圖像肥厚程度來表示微觀粒子在某個速度對應的概率值,所以「速度波函數」其實就是x是粒子的速度,y是粒子的概率值。

所以通過上面兩個圖可以看出,微觀粒子一直擁有多個位置和多個速度,微觀粒子就好像有多個分身似的,每個分身具有的速度和位置都不同,且每個分身分到的概率值也不同,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每個分身的概率值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或者說用一種更恰當的說法來表達是:微觀粒子每個分身的速度和位置的概率值是會隨著時間波動。而這個波其實就是微觀粒子的波動性,這個波是概率波,不是我們見過的水波、聲波、機械波和傳統波。我們常見的波都是有介質的,比如水波的介質是水,水上下震動將水的震動量傳遞開來。但是微觀粒子的波是概率波,概率波傳遞不需要介質,傳遞的是概率本身,震動的也是概率,所以大家一定要區分開微觀粒子的波動性與我們見過的常見波的區別,千萬別把微觀粒子的運動軌跡認為是波行,其實微觀粒子一直同時處於多個位置,並沒有軌跡。

同時我們也知道微觀世界有一個原理:不確定性,用官方語言表達就是:你永遠無法同時精確測量一個電子的「速度」和「位置」,重點在於「同時」,換言之你可以先測速度等測準了,再去測位置也能測準。我們也知道當微觀粒子速度很確定,位置就很不確定,反之亦然。而「速度很確定」反映在波函數圖上的直觀效果就是波函數很瘦,因為只有波函數很瘦,才能使得函數只在某個很小的局部範圍內有概率值,其餘地方概率值為0。那麼反映在波函數上的直觀效果就是如下圖所示,藍色的「位置波函數」變廋,綠色的「速度波函數」就變胖,綠色波函數變胖就表示這個粒子速度非常不確定,因為綠色波函數是「速度波函數」。

以上就是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很多人認為我們之所以不能同時確定一個微觀粒子的狀態,是因為我們觀測技術落後造成,如果我們提升觀測技術就可以進一步精確測量微觀粒子狀態。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愛因斯坦所歡迎的,因為愛因斯坦也認為目前的量子力學理論「不完備」,所以才導致我們不能精確測量一個微觀粒子狀態,不過前面文章我講解「貝爾不等式」已經說明了愛因斯坦這次的確錯了,貝爾不等式在微觀世界的不成立,非常強有力的證明了微觀粒子本身就是不確定的,並非我們人類測量技術落後造成,如果沒看「貝爾不等式」這篇文章,建議大家可以先去看下。

既然已經證明微觀粒子的確具有「不確定性」,這個性質就是微觀世界的本性,和我們測量技術無關,那麼這種「不確定度」能否量化表達出來?當然可以,而且這種不確定度有一個最小值,如何表達呢?其實就是把剛剛的「綠色速度波函數」立起來,然後算兩個波函數的公共區域,具體就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藍色位置波函數越瘦,綠色速度波函數就越胖,也就是位置越確定,速度就不確定,但是兩個不確定度的乘積基本是固定的,也就是中間區域白色的面積的固定的。這個白色面積是多大:其實就是h/4π,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其實準確說法應該是:位置不確定度*動量不確定度>=h/4π)。但是要注意,微觀粒子的這個白色區域並不是定值,只是說這個值有一個最小值,也就是說白色區域可以比這個面積更大,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藍色的位置波函數在變胖,但是綠色的速度波函數依然沒變,這意味著說微觀粒子位置越來越不確定,但是速度「不確定度」沒變化,總體的不確定度就在增加,所以白色面積也在增加。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更直觀的圖來表達這種現象,假設剛開始微觀粒子的「速度波函數」和「位置波函數」是下圖這樣,下面微觀粒子開始運動,由於微觀粒子擁有多個速度,我們假設有100個速度,速度從1m/s到100m/s各擁有一個,相當於微觀粒子一下子擁有100個分身,每個分身都分到一個速度,效果就是下圖這樣。

由於每個分身速度不一樣,隨著時間流逝,大家慢慢就會拉開距離,所以微觀粒子的「位置不確定度」會越來越大,原來藍色波函數剛開始還比較瘦,意味著位置只在某個布局範圍內有出現的概率,但是時間一久,藍色的波函數就越來越胖了,位置不確定度越來越大,波函數也被拉長了,所以位置不確定度增加了,但是速度不確定度沒變化,所以總體的不確定度再增加。

由於微觀粒子不確定度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這個現象並非我們觀察技術落後導致,而是微觀世界的內在屬性,那麼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宏觀世界也是由無數微觀世界組成,為啥我們感覺不到這種不確定度?

其實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找到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一個差別,那就是質量。微觀世界物體的質量特別小而宏觀世界質量特別大,質量的巨大差異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假設一個宏觀物體和一個微觀物體具有相同的「速度不確定度」,我請問這兩個物體「動量不確定度」一樣嗎?

答案很簡單:動量不確度度=速度不確定度*質量,由於宏觀物體質量大,所以「動量不確度」就很大,也就是說一個很小的「速度不確定度」,乘以質量,也會把這個不確定度給「放大」了,所以宏觀世界物體的「動量不確定度」通常都比較大,根據一胖一瘦理論,宏觀物體的「位置不確定度」必然很小,所以宏觀物體位置顯得非常確定。

你也許會有疑問,雖然宏觀物體「位置」很確定,但是宏觀物體「動量不確定度」不是很大嗎(因為質量放大了這個效應),為啥我們日常看見宏觀物體的「動量不確定度」都很小呢?因為很簡單,我們人就是宏觀物體,這種「動量不確定度」雖然很大,不過對我們人來說看起來還是很小,但是對微觀粒子來說,我們的「動量不確定度」是非常大的,因為這個公式始終不變:位置不確定度*動量不確定度>=h/4π,而h是多大呢?h=6.62607015×10-34 J·s。這個數對我們宏觀世界來說,小的不能再小了,小的讓人懷疑人生。

也許看了這篇文章,你依然還是覺得我們之所以測不準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是因為我們技術不夠高明,等到若干年後技術更發展,我們終將把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同時精確。可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一次我們人類測不準微觀粒子,不是我們技術問題,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微觀世界本來就是不確定的。

你也許又會質疑,你怎麼知道微觀粒子本來就不確定?其實前面的文章我也做了講解,我們可以做大量實驗把微觀粒子的「速度概率圖」和「位置概率圖」(準確來說應該是動量概率圖)畫出來後,最後你會發現無論怎樣去做實驗,這兩個函數圖畫出來都是一胖一瘦,不可能出現兩個函數圖都很瘦的情況,而且更為搞笑的是,這兩個函數圖居然滿足「傅立葉變換」,這是多麼的巧合和神奇。而傅立葉變換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很胖的函數經過變換就變瘦,一個很瘦的函數經過變換就很胖。也就是說除非某一天你能證明:一個很瘦的函數圖經過傅立葉變換依然很瘦,否則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就是其本質屬性,和我們的技術發展無關。

本篇算是對最近寫的20多篇量子力學文章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如果想對每個知識點做細化理解,可以去看看最近寫的文章,我是百家號《小彭來給您解惑》,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如果對文章有異議可以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三),量子史話:原子結構的波爾理論
    之前寫了兩節課的五分鐘量子力學系列科普短文,其實說這麼多都一直是在鋪墊,為量子力學的誕生提供一個物理學發展的背景。這些背景知識一直都是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比較缺乏的,雖然也有提及,但都是草草帶過。這導致了我們很多的學生對物理學的發展歷史一知半解,進一步導致我們的很多科研工作者失去了對物理學發展脈絡的把握能力,有甚者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產生了質疑,走向了循環論證的歧途。這是嚴重的思想混亂,很多否定量子力學的人都是從這裡出發。這裡面甚至包括一直讓我尊敬的量子力學老師,題外話,不浪費筆墨了。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量子力學誕生前夜,經典物理遭遇的又一個困境:原子結構。
  • 什麼是量子力學?什麼是量子糾纏?為什麼說量子力學很詭異?
    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 。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撞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通過一條單一路逕到達點B 。根據量子理論,粒子的行為常常像波,用於描述粒子行為的「波函數」預測一個粒子可能的特性,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確定的特性。
  •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
    今天我挑選了一個自認為很重要的量子力學話題來討論——自旋與全同粒子。在很多科普文章中,有人對自旋持有否定的態度,也有些人認為電子自旋跟經典物理中的自旋概念去理解。其實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在切入這個知識點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小編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量子力學內容的列表,以下內容都是小編故意PASS的部分,(說明一下,這些內容僅僅是量子力學的入門部分)請各位小夥伴諒解:一、量子力學中的力學量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七),量子史話:偉大的薛丁格方程
    所以不存在意識影響了物質,再一次駁斥了朱清時的量子佛學。嘿嘿,跟朱院士槓上了。說實話,這就是是故意的。因為這涉及到物質跟意識的關係問題,這個實驗從根本上說,既證明不了有意識地參與,也證明不了意識能決定物質。只能證明物質波的粒子狀態存在一個統計的概率解釋,這,就是真相。也許這個概率解釋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亞量子力學的秘密,但是不是現在能解決的問題。
  • 五分鐘徹底搞懂「薛丁格方程」
    可以這麼說,牛頓定律在宏觀世界裡幾乎是無所不能,那麼「薛丁格方程」就是微觀世界的「牛頓力學」,只不過微觀世界一般人不會直接觀看到,所以對薛丁格這個人感覺沒有牛頓名氣大,下面我正式給出薛丁格方程的形式。所以要完整的表達波函數,相當於要把每一個時刻的波函數圖像畫出來,然後把所有函數圖串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波函數圖像,如下圖所示。有了波函數我們能幹啥呢?毫無疑問就是為了預測粒子的將來,就好像牛頓力學一樣,我們可以根據平拋一個小球的初始信息,計算出將來任意一時刻小球的狀態。
  • 量子力學誕生120年了,它究竟說的什麼,五分鐘帶你搞懂
    而這一天,也將註定被載入史冊,當普朗克在發表這一偉大成果的時候,就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量子力學在今天被定義為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
  • 五分鐘量子力學、(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今天小編帶著各位小夥伴一起來學習一下五分鐘量子力學的第二章光的波粒二象性。我們今天不去探討波粒二象性帶來的哲學問題,這玩意一旦談起來不光是沒頭沒腦,更重要的是科學和神學各說各話無法得出爭論的結果,以後我會在專門的文章裡來跟大家探討。
  • 一篇文章徹底搞懂「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前面一期文章中我講解了「貝爾不等式」是如何證明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觀點的正確性,但是這個似乎還是很違背我們的常識,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下量子力學的三個特點:不確定性、疊加性和非定域性。
  • 五分鐘量子力學(四),量子史話: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7年Davsso和Germer首次實驗驗證了 De Broglie 關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假說,奠定了現代量子物理學的實驗基礎。本實驗主要用於多晶體的電子衍射現象,測量運動電子的波長;驗證德布羅意關係。在這個實驗中,戴維孫和革末把電子注正入射到鎳單晶上,觀察散射電子束的強度和散射角之間的關係。
  • 敬告《量子力學無基礎入門》潛在用戶
    幾周前《量子力學無基礎入門》在B站上線。這是之前發的課程介紹:吳金閃的《零基礎量子力學入門》課程推出。目前,已經有大約一萬的學習者。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是一門令人感到深奧、違反直覺的理論,但這個理論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不可思議。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 關於「量子力學」的十六句話,難懂而有趣
    一,玻爾:「誰不對量子物理感到困惑,他肯定不懂它。」1,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二,《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2,你可以同一時間段,在空間可以分離。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 |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量子力學的發現實際是發現了宇宙萬物,所有物質的基本構成,這個構成的最小單位,就稱之為「量子」。也就是說我們能看見的看不見的一切都是量子構成的,並且可以用量子力學理論解釋除了廣義相對論引力以外所有物質間相互作用的關係。這以為著,量子力學揭開了宇宙萬物的構成和相互之間聯繫的基本原理。
  • 薛丁格的量子力學永遠是不存在的,而且量子力學從來就不是門科學
    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基本物理原理,其產生的原因既無法直接解釋,也很難嚴格證明。但現在已經可以人工合成薛丁格方程中的一個方程,既二維薛丁格方程。量子力學裡面薛丁格方程就是二維的矩陣。對於你提出的薛丁格方程對應的薛丁格方程解,不可能!我能給你兩個思路。
  • 讀懂量子力學的知識,方能夠與時俱進
    對於量子力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或者是讀懂這方面的知識,方能夠與時俱進。目前大眾對於量子力學、光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但是量子力學又跟化學相關性比較強,相當於我們是一種假設性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真的學懂量子力學,能夠推演出來電子也有三六九等的話,我們會驚嘆量子力學是如此的牛逼,一個人的一生該往哪一方面發展?這就如同是科學家,當別人說到論文是給誰看的?大部分人都會想到ta那位論文發表在哪一期上的第一篇文章,是哪一個地方發表的,這樣的意識,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的。
  • 謠言: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
    咱們先搞懂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說的是什麼,再看看這篇論文做了什麼。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它的結果就是隨機在其中一個本徵態上(概率為疊加態中每個本徵態的係數模平方),這就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測量問題。
  • 謠言: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
    刷屏的新聞報導|圖片來源:百度搜索截什麼是量子力學隨機性?咱們先搞懂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說的是什麼,再看看這篇論文做了什麼。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核心方程,它是確定性的,跟隨機性無關。那麼量子力學的隨機性只來自於後者,也就是來自於測量。
  • 一分鐘看懂量子力學丨當心理學遇到量子力學,就解釋一切心理問題
    轉發自李嘉琪公眾號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6-29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
  • 【科學素質】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部分,涉及從炮彈到網球、汽車、火箭和行星等移動的東西。
  • 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
    導讀: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講了什麼?《見微知著》 為獨立學者,詩人,科普作家靈遁者的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是作者續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之後的又一力作。旨在通過量子世界來看世界,科普量子物理知識,並作出新的推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