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轉移配體的配位點調節孔尺寸以及引入不配位氮原子改變孔道極性的策略,顯著地提高了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對二氧化碳的選擇性
在298 K溫度下,SYSU, NJU-Bai7和NJU-Bai8對二氧化碳,氮氣和甲烷的吸附曲線。a)0-1 bar;b)0-20 bar。
中國江蘇網1月23日訊(記者 王靜)日前,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白俊峰教授課題組在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選擇性吸附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13年1月出版的期刊《美國化學學會志》上。
近年來,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作為一類具有超高比表面和結構可調控的新型孔性材料,其在戰略性氣體(如甲烷,氫氣及二氧化碳)的吸附分離及催化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得到了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對溫室氣體排放的關注,使得越來越多的化學工作者致力於對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選擇性捕獲二氧化碳的研究。相比於傳統的採用液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吸附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屬於物理吸附,具有很好的吸附-脫附可逆性,因此在二氧化碳吸附後的釋放上所需的能量更低。對於如何提高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的二氧化碳選擇性,以著名化學家Yaghi為代表的課題組提出了較為可行的策略。然而,這些策略在提高二氧化碳選擇性的同時,基本都會存在比表面積及孔體積下降的情況。怎樣能在提高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對二氧化碳的選擇性的同時,保持比表面積及孔體積不發生變化?對此,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白俊峰教授課題組先後在《美國化學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發表了一些解決此問題的方案。
據了解,他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通過轉移配體的配位點來精細調控孔尺寸以及引入不配位氮原子來改變孔道極性的策略,這一策略在保證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比表面和孔體積不變的情況下,顯著提高了它對二氧化碳的親和力及選擇性,使其成為了工業排放氣體中二氧化碳的選擇性捕獲以及天然氣純化方面極佳的備選材料。
他們提出的策略以及主要的實驗結果顯示在圖1和圖2中。如圖1所示,基於一個不含有金屬開放位點的具有(3,6)網絡的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SYSU,通過改變配體吡啶基團上氮原子的位置,設計合成得到了NJU-Bai7。繼而基於NJU-Bai7,通過引入不配位氮原子設計了NJU-Bai8。由於不存在原子數目的增多與減少,通過此策略得到的NJU-Bai7和NJU-Bai8兩個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具有與SYSU大致相同的比表面和孔體積。然而,由於配位點轉移導致的孔道變窄以及不配位氮原子引入引起的孔道內極性變化,使得NJU-Bai7和NJU-Bai8在低壓區(約0.15 bar)具有很高的二氧化碳吸附量以及CO2/N2選擇性(圖2a),並且,NJU-Bai8在高壓區也具有更好的CO2/CH4選擇性(圖2b)。此策略的提出,將可能為以後設計合成具有二氧化碳高選擇性的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該工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學會志》上。這是白俊峰教授課題組近十年來同其他課題組包括遊效曾院士、潘毅教授、黎書華教授,德國Manfred和美國Zaworotko教授在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方面協同創新和深入研究基礎上取得的最新進展。這一工作同時得到了基金委重點基金、創新群體基金和科技部973項目的經費支持。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