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Angew. Chem.:「舉足輕重」的化學吸附態

2021-01-20 X-MOL資訊


過渡金屬表面上催化的一氧化碳(CO)氧化反應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例如應用於汙染物控制和燃料電池等領域,這一過程也是理解表面動力學和多相催化反應的經典案例。人們很早以前就知道,CO在珀金(Pt)表面上通過Langmuir-Hinshelwood機理發生氧化反應,即吸附的CO與氧氣(O2)吸附解離產生的氧原子發生反應。儘管已經有大量的相關文獻,這一反應的基本微觀機理直到最近才被揭示出來,由德國馬普所Alec M. Wodtke課題組(Nature, 2018, 558, 280–283)利用速度分辨的動力學方法研究了Pt表面平臺區和階梯邊緣的CO氧化速率,發現脫附的二氧化碳(CO2)產物速度和角度分布的存在著雙峰,其中主反應通道發生階梯邊緣,產生的CO2具有寬的角度分布和慢的速度分布;相反,次反應通道在平臺區得到產物CO2具窄的角度分布和快的速度分布。這一結論表明了產物的雙峰分布分別來自不同的活性位點,推翻了之前的主流觀點,即認為二氧化碳的雙峰分布是由單一反應過渡態控制的結果。但是,平臺區和階梯邊緣這些不同活性位點的微觀反應機制仍未完全清楚。


近期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郭華課題組和德國馬普所Alec M. Wodtke課題組合作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了CO在Pt(111)表面平臺區和Pt(332)表面臺階邊緣發生氧化反應,嘗試從理論角度來揭示這一反應的詳細機理。相關結果發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周琳森博士。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計算CO和O在Pt(111)和Pt(332)表面不同位置的吸附能量,臺階邊緣的吸附比那些平臺區要強一些,這顯然是由於臺階邊緣Pt原子低配位相關,這與之前的理論研究一致。

圖1. CO和O在不同位置的結構和吸附能


確定吸附位置以後,研究人員計算了CO和O在具有代表性的吸附位置上發生氧化反應的最小能量路徑。這些反應路徑都存在兩個過渡態,即TS1是吸附CO和吸附O相結合的能壘,TS2是化學吸附彎曲CO2態轉變到物理吸附線型CO2態的能壘。其中TS1的能壘高,是反應路徑決速步。在這些反應路徑中,SR1發生在臺階邊緣,具有最小相對能量的TS1過渡態,而TR1發生在平臺區,具有最大相對能量的TS1過渡態。故臺階邊緣最容易發生氧化反應,是主要的反應通道,這符合實驗的結論。此外,更有趣的是,化學吸附CO2態是彎曲構型,是電荷從金屬表面轉移到分子的反鍵軌道造成的,並且該態只在臺階邊緣位置是穩定的(吸附能為-0.20 eV),而在其他位置都是不穩定的(吸附能為正值)

圖2. 一些活性位的反應路徑


上述都是通過靜態計算得到的結果,而實驗觀察到的雙峰分布需要通過分子動力學方法來驗證。由於Langmuir-Hinshelwood反應過程比較緩慢,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該反應過程需要的時間尺度長且計算量非常大。為了克服這一困難,研究人員直接從TS1過渡態構型出發,模擬該構型在實驗溫度(593 K)下到產生脫附CO2的動態過程。發現在TR1平臺區的反應過程中,CO和O結合後可以快速通過化學吸附態CO2併到達物理吸附態,然後直接脫附,這一過程時間短、產物保留了大部分過渡態的能量;相反,在SR1臺階邊緣的反應,CO和O結合後被化學吸附態CO2的勢阱束縛了較長時間,才翻越了TS2到物理吸附態並脫附,這一過程中產物分子的動能很容易馳豫到金屬表面,引起產物分子的能量損失。因此,平臺區的產物速度快和角度分布窄,而臺階邊緣的產物速度慢和角度分布寬,這一結果很好地驗證了實驗的雙峰分布來源。

圖3. 在平臺區和臺階邊緣反應的產物CO2動能分布和角度分布


為了進一步理解產物CO2是如何被束縛在化學吸附態,研究人員採用Sudden Vector Projection (SVP)方法(Acc. Chem. Res., 2014, 47, 3679–3685),該方法是通將產物的振動和平動模投影到TS1構型的反應路徑來預測反應的能量分布情況。可以推斷出反應的大部分能量都在集中振動模式上,而垂直於表面的平動模式(tz)只獲得很少的能量。在SR1路徑中,由於產物CO2在具有較小的動能tz,很容易被暫時束縛化學勢阱中。

圖4. 產物CO2的振動和平動模投影到TS1構型的反應路徑中


該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證實了實驗產物的雙峰分布分別來自Pt表面的平臺區和臺階邊緣,其中臺階邊緣上穩定的CO2化學吸附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Origin of Thermal and Hyperthermal CO2 from CO Oxidation on Pt Surfaces: The Role of Post-Transition-State Dynamics, Active Sites, and Chemisorbed CO2

Linsen Zhou, Alexander Kandratsenka, Charles T. Campbell, Alec M. Wodtke*, Hua Guo*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6916-6920, DOI: 10.1002/anie.201900565


導師簡介


郭華,是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化學系和物理系傑出教授,1988年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分子光譜學、單分子和雙分子反應的量子動力學、表面反應和多相催化等;在國際期刊發表500多篇學術論文,包括Science、Sci. Adv.、Nat. Chem.、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roc. Natl. Acad. Sci. USA 和Phys. Rev. Lett.等, H指數為62;2013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6年被選為J. Phys. Chem.副編輯。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762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催化周報:JACS、Angew.、AM、Chem、Joule等大合集!
    h-In2O3/Pd催化劑中Pd2+的摩爾分數達到67.6%,是In2O3@Pd催化劑(21.3%)的3.2倍,這是因為In2O3的表面化學不同。密度函數理論結果表明,Pd向彎曲的In2O3(222)表面貢獻的電子比原始表面多,Pd2+對於促進H2吸附和形成表面氧空位至關重要。這項工作表明,控制In2O3的形態可以同時改變Pd和In2O3之間的Pd電子性能和SMSI,這是高催化性能的起源。
  • 吸附研究,一篇《Science》!為多相催化發展奠定基礎
    儘管吸附是表面化學動力學的核心,但是預測和探測吸附途徑相當困難。電子結構理論不僅對共價和非共價相互作用的精確、同步描述提出了挑戰,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實驗報導通過化學吸附和物理吸附孔直接追蹤微觀的吸附途徑。
  • 吸附研究,一篇《Science》!為多相催化發展奠定基礎
    吸附是所有多相化學過程中重要的初始步驟,分子在金屬表面的吸附會引發許多化學反應。但是,它發生的確切方式難以研究。吸附涉及分子在固體表面碰撞,並通過一個動態的途徑達到平衡而失去其入射能。造成能量損失的相互作用通常包括化學鍵形成(化學吸附)和非鍵相互作用(物理吸附)。儘管吸附是表面化學動力學的核心,但是預測和探測吸附途徑相當困難。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該光反應由三重態光敏劑觸發,吸收可見光光子,並通過三重態-三重態能量轉移(TT-EnT)將能量轉移到基底或助催化劑。最常用的三重態光敏劑,金屬配合物和有機生色團,已經被證明在一系列的周環反應、鍵離解和異構化中是有用的,但是它們有一些與其化學和電子結構相關的特性,限制了它們的選擇性、能量效率和可持續性。
  • 張兵組Angew:揭示硫屬離子吸附對電催化析氧反應的促進作用
    背景介紹電化學析氧反應(OER)是許多可再生能源轉換和儲存技術中至關重要的半反應,如析氫反應(HER)、固氮、二氧化碳還原和金屬-空氣電池。然而,OER的效率常常由於其固有的緩慢的四電子轉移過程而受到限制。
  • 【解讀】祝豔課題組:Au25團簇一個價電子的得失對其催化性能的影響
    Au25(SR)18團簇是研究團簇催化性能的先行者,Au25團簇有三種價態(Au25−,Au250,Au25+),類似超原子的價電子構型(1S21P6, 1S21P5,1S21P4),為研究Au 6s軌道的價電子如何影響其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機會。圖1.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Angew.、AM等大合集
    NiO@C/CC的出色催化性能主要歸因於NiO@C NP的氧空位,高濃度,高價態Ni,和有助於調節表面性能和電子結構,增強電荷轉移並提供豐富的活性位點的碳層,從而提高了反應物分子在其表面上的吸附能力。可以擴展簡便而有希望的空氣輔助瞬態熱衝擊策略,以指導合理設計和快速合成過渡金屬化合物,作為鹼性直接醇燃料電池的先進催化劑。
  • 北京化工大學宋宇飛教授、趙宇飛教授Green Chem.: NiFe-NS 納米片長波長可見光催化苯酚羥基化制苯二酚
    開發綠色、可持續的苯酚羥基化一步合成苯二酚是目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近日,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學院宋宇飛教授和趙宇飛教授團隊利用超薄鎳鐵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納米片(NiFe-NS)實現了在最高 550 nm 波長下苯酚羥基化製備苯二酚的高效高選擇性催化轉化。通過多種表徵手段和理論計算,豐富的表面缺陷被認為是 NiFe-NS 催化能力的關鍵。
  • CCS Chemistry | 硫空位促進硝基芳烴電催化轉移氫化,脆弱基團芳胺...
    以下文章來源於CCSChemistry ,作者CCS Chemistry CCSChemistryCCS Chemistry是由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面向全球科學家,收錄化學各領域高質量原創科技論文。
  • 杜希文團隊Angew:金屬納米孔內的鉗形催化機制
    研究的出發點通過過改變金屬的幾何結構,可以有效提高催化性能,例如具有凸表面的納米顆粒可以降低表面原子的配位數,從而提高吸附能力。多孔結構也被發現可以提升催化活性,但關於納米孔的催化行為仍缺乏深入的研究,並且尚不清楚金屬納米孔的凹面如何提高活性和選擇性。
  • 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的模型構建,基本性質、吸附性質、催化性質計算
    本課程旨在通過講授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的模型構建,基本性質、吸附性質、催化性質計算,幫助科研人員系統了解二維材料計算的思路,掌握基本的和先進的計算方法,將計算應用於日常實驗、科研思路的分析之中。培訓堅持理論和實操結合,配合線上課程,課後設置在線答疑。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目前報導的OMCs包括非晶態棒狀、管狀或石墨態棒狀框架,在電導率和表面積之間進行權衡。在這裡,我們報導了通過雙模板,分別使用介孔氧化矽和碳化鉬作為外模板和內模板,由石墨態管狀框架(OMGCs)組成的有序介孔碳,其孔徑和介孔結構可調。OMGCs同時實現了高導電性和大的表面積和孔容。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Chemical Reviews在化學相關研究領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能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綜述是很多相關領域科研人員的夢想。2020年上半年,Chemical Reviews上一共發表了133篇文章,其中有24篇文章來自中國本土學者。這個數據彰顯了中國本土學者在化學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 湖南大學王雙印教授Chem:親核試劑電催化氧化活性起源
    而發生NOR反應時,電催化劑的形貌與化學態保持不變。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原位電化學阻抗譜追蹤OER和NOR。根據界面反應的電位一致性,研究人員發現在OER體系中,低頻和高頻反應分別代表著材料電化學氧化反應和OER,而在NOR體系中,低頻和高頻反應分別代表著NOR反應和毒化反應。
  • 【催化】Angew. Chem.:精確原子數氧化鈦納米顆粒氧化一氧化碳
    凝聚相催化科學研究在控制納米顆粒的尺寸精度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特定尺度的納米顆粒通常具有結構多樣性的特點,實驗表徵獲得的催化性能和結構性質來源於統計平均,較難準確建立催化劑的構-效關係。如何在原子精度上獲得納米顆粒的反應性能隨元素組成、配比以及尺度「連續變化」的衍變規律,是納米催化領域極具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之一,尤其是二元或多元納米顆粒體系。
  • 【催化】Angew. Chem. 壓電催化產氫—利用機械振動驅動水分解產氫
    光催化和電催化是目前國際上研究產氫的熱點。但各自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氣對可見光範圍的光利用率低,對黑暗條件無響應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氣則需要消耗電能,以及優異的電催化材料通常含有貴金屬,而貴金屬材料比較昂貴。
  • 有機廢氣處理之活性炭吸附與催化燃燒淺談
    結合以往的實際工作經驗和案例,此次淺談就活性炭處理工藝與催化燃燒處理工藝,在設計與實際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注意點進行探討。1有機廢氣處理工藝比選要素常見的有機廢氣處理工藝有:活性炭/棉吸附、生物洗滌吸收、等離子、光催化氧化、冷凝回收、催化燃燒、熱力焚燒等。但選擇哪種合適有效的處理工藝,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工藝比選。
  • CCS Chemistry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寧國宏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逐步合成的策略,通過環三核金屬團簇和氨基有機連接體的亞胺縮合反應製備了基於動態共價鍵的銅(I)基框架材料,該材料在無鈀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穩定性、催化活性和廣泛的底物範圍。
  • 嘉特維德推薦:吸附催化燃燒原理
    吸附催化燃燒的獨特優勢,使其具有以下特點: (1)、可再生使用。吸附劑飽和後通過脫附,催化劑可通過活化長期使用。(2)、起燃溫度低。目前我司在治理某一苯類有機廢氣項目時,採用的是活性炭纖維和蜂窩狀活性炭共裝,以減少系統阻力,增大吸附容量。2、催化劑的選擇 元素周期表中過渡族元素及第Ⅷ族元素中的貴金屬具有催化氧化的性能,它們及其氧化物常被用作催化燃燒催化劑的活性成分,例如鈦、釩、錳、鐵、鈷、鎳、銅、鋅的氧化物及鉑、鈀、釕等。
  • CCS Chem.福建物構所曹榮課題組在離子型框架高效催化串聯反應取得...
    然而由於在一個反應系統中多個活性位點的協同以及不同反應條件的不相容性,對於構建高效串聯催化體系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跳轉閱讀→  近年來,多孔共價三嗪骨架材料(CTFs)以其優秀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高比表面積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之前CTFs材料催化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使用其催化單步反應而利用其催化多步串聯的反應體系卻鮮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