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開發出超疏水吸附材料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1T4組鄧偉僑研究員與蘭州理工大學李安副教授合作,開發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共軛微孔高分子吸附材料,能用於水體中非極性有機溶劑和油的選擇性吸附與分離。該成果發表在《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4, 2062–2065)上。此項進展是鄧偉僑研究員與其合作者在前期共軛微孔高分子吸附材料研究(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330-3333)基礎之上的又一次突破。

 

超疏水表面一般是指與水的接觸角大於150度的表面,由於其具有良好的疏水特性,因此在製備防霧、防水以及自清潔塗層方面具有較高的商業應用價值,近年來此項研究也引起了國際學者濃厚的學術研究興趣。

 

雖然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較為廣泛,但是不用進行任何表面改性而通過簡單合成得到超疏水材料的相關進展很少。在這項工作中,研究者首次報導了該類材料優異的表面超疏水性,結合其大的比表面積和良好的孔性能,此類材料對水體中的非極性(弱極性)有機溶劑和油顯示出優異的選擇性吸附和分離能力;由於其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該類材料對極性溶劑也表現出良好的吸附能力。而且,通過簡單的手段,摻雜超疏水的微孔共軛高分子到多孔材料(如海綿等)就可以製備具有選擇性吸附能力的疏水性吸附材料。

 

目前,全球範圍內對於大規模、突然性的油體汙染還沒有特別有效的處理辦法。因而該成果將在大規模的水處理、原油洩露以及有機汙染物分離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來源: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超疏水高分子吸附材料研究有進展
    次閱讀 作者:仲科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1年08月04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偉僑研究員與蘭州理工大學李安副教授合作,開發出具有超疏水特性的共軛微孔高分子吸附材料
  • 曾志翔:親油疏水材料與溢油應急裝備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些方法存在諸多缺點:吸附材料吸油的同時也吸水,油的回收較為困難;對油汙處理速度較慢,效率較低;殘留的薄油層分散到水裡,形成乳化油,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  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快速的溢油應急處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薛群基院士於2012年開始布局「選擇性吸附與透過材料及在溢油應急中的應用」研究方向。
  • 寧波材料所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實現產業化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研製的高性能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已實現產業化。  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快速的溢油應急處理,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曾志翔、王剛等研究人員,研製了系列親油疏水材料,並基於這些材料開發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通過對材料的孔徑控制、結構設計及表面能調控(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24): p. 2424-2426.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超疏油/超親水塗層材料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超疏油/超親水塗層材料 發表時間:2018/4/3
  • 永不溼潤:全民超疏水時代
    圖:超疏水材料曾幾何時你是否為冰箱急凍層厚厚的冰塊如何去除而煩惱不已?或者掀開熱鍋蓋時滴落的蒸汽水滴將你的手臂燙傷等等不便而苦惱?人類最早研究荷葉構造的年代在1964年,到了1977年成功開發出超疏水納米結構塗層材料,開啟了不沾塗層的新時代,譬如全弗烷基、全弗聚醚、全氟辛酸以及大家熟知的特氟龍等塗層材料。以上塗層基本適用於工業,不僅如此塗層的價格高昂、塗層脫落等問題存在使其無法大規模安全性使用。
  • 科研人員開發出既「親水」又「疏水」的高效集水材料
    新華社華盛頓3月30日電(記者周舟)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科研人員從大自然中的水稻葉子和豬籠草獲得啟發,開發出一種既能夠快速收集空氣中水分、又能使水分快速脫落便於收集的材料。
  • 疏水性自清潔塗料的原理及研究進展
    因此,針對目前外牆塗料耐汙能力不足的問題,具有自清潔功能的塗料成為研究開發的熱點。     清潔被汙染的建築外牆等不僅需要較高的投入,而且表面活性劑的使用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因此具有自清潔效果的功能塗料應運而生。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及其應用
    為此研究者提出了多種構建疏水MOFs材料的合成策略, 其中合成後修飾是一種重要的實現方法.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韓寶航課題組和中國礦業大學袁寧課題組將MOFs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分為四類, 即配體功能化修飾、金屬位點功能化修飾、顆粒外表面修飾與其他方法等, 綜述了合成後修飾構築疏水MOFs材料的研究進展, 並對疏水MOFs材料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物理所研究獲得長壽命疏水材料和密度最小的冰
    具有超疏水功能的表面在物理、材料、工程、流體、控制等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因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既有超疏水又有其他功能的新型材料更值得關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從材料表面的微納結構和包覆物質兩個角度闡明了超疏水性能的內在機理,並設計製備了多種超疏水材料。然而,常見的多數超疏水材料普遍存在著壽命短、功能單一等問題,理想的材料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少見。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一種超疏水/超親水多功能雙面紙
    兩面材料是通過不同的特性進行開發,從而實現理想的功能複合,近年來備受關注。荷葉是一種典型的雙面性界面行為材料,即荷葉的上表面具有超疏水特性,而下表面具有超親水特性。近年來,相關學者研究了許多具有仿生結構的疏水/親水兩面材料。然而,大多數實驗材料是不可降解的,且會涉及到有害的有機溶劑,製備過程也比較複雜。
  •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正如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張杰鵬教授所說,削減工業耗能、減少工業汙染始終是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尋找低耗能、清潔環保的生產方式也一直是研究人員探索的方向。多年來, 張杰鵬教授從事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設計合成與功能研究,在吸附存儲、分離、催化等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曾在 Science、Nature Materials 等發表論文 140 餘篇。
  • 星邁科技高速攝像機在超疏水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用肉眼觀測或者低速相機拍攝超疏水材料研究試驗,客觀存在過程短,精度低等痛點。瀋陽星邁科技有限公司的高速攝像監測分析系統,可觀測疏水材料固體表面與水之間的界面反應及氣膜的產生過程,可對疏水材料在水滴滴落的不同角度和速度下水滴的形態變化和動力學進行研究,同時藉助千眼狼專業運動分析軟體,可獲取水滴的速度、彈跳高度和彈跳次數及接觸角度、分布情況等動力學數據。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潤溼性是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引發學界關注。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較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出超疏油性質;油滴在空氣中則會在乾燥表面快速鋪展,失去防汙功能。此外,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
  • 【材料】ACS AMI┃Janus納米纖維膜用於PM過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吸附以及定向水轉移
    為了減少空氣汙染對人的危害,優質的個人防護材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氣中的主要汙染物包括顆粒物(PM)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因此,研究同時過濾PM和VOC的多功能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大多數商業口罩由疏水材料製成,當溫度較低時,呼出氣體中的水蒸氣會在口罩內側凝結成小水滴。親水性材料可以快速吸收水滴,但水仍保留在材料上。因此,疏水性和親水性材料都會引起令人不舒服的潮溼感。
  • 新型物理超疏水材料油水不粘
    原標題:新型物理超疏水材料油水不粘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小龍)不粘油也不粘水,液體落在上面會像小球一樣快速散開……美國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神奇的疏水材料,將其噴塗在玻璃、金屬、塑料等材料的表面就能讓其排斥幾乎所有液體。經過處理的材料具有耐紫外線、耐高溫、耐腐蝕的特徵。
  • 納米新材料實現超疏水/超親水可逆轉
    中科院化學所功能界面材料研究組以江雷研究員為首的科學家,最近成功地通過調節「光」和「溫度」,實現了納米結構表面材料超疏水與超親水之間的可逆轉變,研製出超疏水/超親水「開關」材料,在功能納米界面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兩項研究成果在基因傳輸、無損失液體輸送、微流體、生物晶片、藥物緩釋等領域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 為超疏水材料披上「鎧甲」
    其實,這些都與動植物「身體」表面的超疏水性有關係。受上述自然現象的啟發,人們逐漸掌握了材料疏水的秘密——其對水具有極好的排斥性,水滴在其表面保持球狀極易滾動,且水珠滾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帶走材料表面的塵埃,達到清潔效果。但是,以往人們製備出的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十分脆弱,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如何給超疏水材料表面披上堅固「鎧甲」且不影響其疏水性能,成為該領域研究學者努力的方向。
  • 中國林科院發明吸附水面溢油新材料
    本報訊  記者宋平 通訊員張宜生 高瑞清報導  近日,《ACS Nano》刊物在線發表了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王小青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彈木材海綿材料製備及其油水分離應用方面取得的新進展(Highly Compressible Wood Sponges with a Spring-like Lamellar Structure as Effective
  • 想摸透環境材料吸附機理,這4種手段必不可少
    常見的吸附作用力包括範德華力、疏水作用、靜電作用(離子交換)、絡合作用、氫鍵作用、π-π作用等。    吸附機理是吸附研究的難點,多數吸附作用力還只能定性分析,目前還做不到定量分析。上述的一些吸附作用力可以通過吸附特性研究、吸附劑和吸附質的性質分析以及各種儀器分析進行分析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