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及其應用

2020-11-22 騰訊網

作為晶態雜化多孔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積與孔體積等優點在諸多應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然而, 此類材料所存在的水穩定性差等問題, 嚴重限制了其實際工業應用. 為此研究者提出了多種構建疏水MOFs材料的合成策略, 其中合成後修飾是一種重要的實現方法.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韓寶航課題組和中國礦業大學袁寧課題組將MOFs材料的合成後疏水修飾分為四類, 即配體功能化修飾、金屬位點功能化修飾、顆粒外表面修飾與其他方法等, 綜述了合成後修飾構築疏水MOFs材料的研究進展, 並對疏水MOFs材料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是一類晶態有機-無機雜化多孔材料,由金屬離子或團簇與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以及分子間超分子相互作用力組裝而成.通過對金屬與有機配體種類以及製備條件進行精細調控,可獲得拓撲結構與孔道特徵多樣化的MOFs材料.在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之後,已有大量MOFs晶體結構被合成與報導.相比傳統的無機多孔材料,如沸石、介孔二氧化矽、活性炭等, MOFs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與孔體積、可調節的孔徑以及易於進行表面物理化學修飾,迄今已被廣泛用於多個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包括吸附與分離、異相催化、螢光與傳感以及質子導體等.作為一類熱點納米多孔材料, MOFs領域的相關研究業已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

任何材料研究的終極目標是走向實際應用.然而,多數MOFs材料對溼氣非常敏感,該缺陷使其水穩定性較差而導致結構易於坍塌,因而嚴重製約了其實際應用.鑑於此,研究者試圖通過合成疏水性MOFs材料以解決此類問題.通常以接觸角(contact angle, CA)來衡量材料表面的潤溼程度,當水滴與材料表面的接觸角大於90°時稱為疏水,接觸角大於150°時稱作超疏水,也有文獻將接觸角接近於180°的情況定義為過疏水.疏水性MOFs材料已經被研究與報導過,並在烴類存儲與分離、醇類吸附、油/水分離以及催化等領域展示出潛在的應用價值.

目前,存在多種構建疏水MOFs材料的策略.可以採用含全氟或烷基的疏水性有機配體直接合成目標材料,但是由於在合成過程中引入位阻較大的疏水基團將有可能改變材料的拓撲與孔道結構,這種方法的合成條件往往難以控制,因而增加了獲取預期材料的難度.另一種常採用的方法是合成後修飾(postsynthetic modification, PSM),通過對預先合成的MOFs材料進行疏水改性,調節材料表面的潤溼程度.採用該方法實現疏水性時,材料的拓撲結構可以較好地保持.此外,改變MOFs表面的粗糙程度也可以調控材料的疏水性.

最近, Jayaramulu等從MOFs表面的潤溼程度、疏水MOFs的合成與潛在應用等方面對疏水MOFs材料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綜述; Antwi-Baah等綜述了疏水MOFs材料的應用進展.然而,目前尚無主要關注MOFs的合成後疏水修飾的綜述文獻.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韓寶航課題組和中國礦業大學袁寧課題組主要從合成後修飾的角度總結疏水MOFs材料的製備及應用;從配體功能化修飾、金屬位點功能化修飾、顆粒外表面修飾與其他方法等方面較為全面地評述此類材料的研究進展(圖1);最後,對當前疏水MOFs材料領域的研究情況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圖1對MOFs進行合成後修飾的方法. (a)對配體進行修飾; (b)對金屬位點進行修飾; (c)對表面進行修飾

獲得疏水MOFs的合成後修飾方法有多種,主要可分為有機配體、金屬位點以及表面修飾.藉助含氨基、醛基等官能團的有機配體,可通過共價修飾實現MOFs的疏水改性.對含配位不飽和中心的金屬位點,可直接或在溶劑作用下選擇性地功能化金屬位點.此外,使用某些疏水物質包覆在MOFs表面同樣也可賦予其疏水性.本文主要綜述對配體、金屬位點、表面進行合成後修飾賦予MOFs疏水性.

合成後疏水修飾的方法避免了複雜的有機配體合成與MOFs合成條件的探索,因而在合成上具有一定優勢.然而,這種方法要求用於疏水修飾的MOFs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能夠耐受後修飾的反應條件.同時,由於修飾的烷基或全氟烴基團懸掛在孔道中,使得MOFs的比表面積與孔隙度降低.引入大體積官能團時,由於空間位阻效應取代率較低,但大分子體積會使取代基優先在表面反應,小分子官能團的高取代率也說明其充分進入材料內部而佔據一定的孔道空間.這兩個方面都會造成MOFs的多孔性和比表面積降低.在MOFs顆粒外包覆其他材料也可以提高材料的疏水性,此類方法比上述配位與共價修飾的方法具有優勢:包覆的方式對MOFs進行疏水修飾比較簡單,尤其是採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可以避免原本材料的比表面積的大幅下降,較好地保持了材料的多孔性,將其用於催化反應中可使底物聚集到疏水表面,與活性位點充分接觸增加反應活性.然而目前報導的例子尚不多見,有待進一步的拓展與研究.另外,構築疏水MOFs與其他類型材料的複合材料,集多種功能於一身,可以作為今後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作為MOFs材料的重要拓展,疏水MOFs材料的發展遠未完善,目前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分離與催化領域,而其他領域的應用大多還未探索.在今後的研究中,應充分對疏水MOFs材料的其他潛在應用領域進行開拓性工作.此外,就實用方面而言,目前疏水MOFs材料還處於初級階段.合成穩定性優異與成本低廉的此類材料是實現其工業應用的前提,無疑還需研究者長時間的探索與努力.儘管如此,合成後疏水修飾的方法為MOFs材料的應用提供了靈活多變的可能性,期待通過不同專業背景研究者的協作,使疏水MOFs材料展現出更誘人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綜述:共價有機框架材料的後合成功能化
    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結構的功能化對於定向合成具有特定性質功能的目標材料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後合成修飾的方法將新功能引入到COFs中,從而獲得具有多種性質且可廣泛應用的功能化COFs。 近日,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一篇新綜述中,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方千榮教授及其合作者總結了COFs後合成功能化的最新進展。
  • 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PCP)作為新的導電固體材料家族展現了廣泛的應用潛力,並已經在燃料電池、電池、超級電容器、催化、傳感、電學器件、熱電器件和自旋閥等應用領域展現了誘人的潛力。
  • 【材料】Angew. Chem.:二維半導體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製備及其在有機自旋閥中的應用
    金屬有機框架 (MOFs) 材料是由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共同連接的晶態多孔聚合物,該材料在催化、氣體存儲與分離、化學傳感等領域展現出了獨特的優異性質
  • 過渡金屬(Fe,Co,Ni)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能量存儲中的應用
    此外,組成這些能量存儲器件的電極材料決定了儲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因此,尋找下一代具有高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儲能設備電極材料具有重要意義。金屬有機框架(簡稱MOFs)是由有機配體和金屬離子或團簇通過配位鍵自組裝形成的具有分子內孔隙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其孔隙度高、比表面積大、結構和功能性可調等優點使其成為了極具發展潛力的儲能材料。
  • 華科:基於後修飾的COF多孔材料負載金納米顆粒的高效催化應用
    金屬納米粒子作為一種重要的多相催化劑,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般來說,金屬納米粒子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對許多有機和無機反應在溫和的條件下由於其高表面能,同時使金屬NPs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成較大的顆粒在長期催化操作,導致催化活性降低,而且限制了它們的應用範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採用了多種多孔材料作為金屬NPs的支撐宿主,如多孔矽、沸石、多孔碳、金屬有機骨架等。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一個新型非線性光學的材料寶庫
    石墨烯(graphene)作為二維晶體材料的代表已在光電領域展示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如光電調製器,超快光子學,等離子激元器件,超寬帶光譜等等。然而,由於其本徵的零帶隙結構,以及高的線性吸收度(2.3%每原子層),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 有了這層疏水保護,水中催化穩定又高效
    金屬有機框架(MOFs)是一類由金屬離子或金屬簇與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自組裝形成的晶態多孔材料。MOF材料超高的比表面積,豐富可設計的結構類型以及可調節的化學功能性使其在氣體吸附與分離,多相催化以及傳感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在水環境中,MOF材料的有機配體易被水分子逐步取代,最終導致骨架的崩塌。水穩定性仍然是阻礙大多數MOF材料實際應用的一大挑戰。
  • 傅若農:珠聯璧合功能盡顯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s)吸附劑
    由於MOFs具有優異的性質,如比表面高、熱穩定性好、納米級孔道結構均一、內孔具有功能性、外表面可修飾等,在分析化學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20世紀前,多孔材料一般有兩種類型:無機材料和碳質材料。無機材料中以沸石分子篩為代表,而活性炭是在1900年之後才發現的,因其優良的吸附功能,在20世紀後半葉廣泛用於各個領域。但是在多種多樣的要求下。
  • 華東師大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後劉超與導師萬晶晶、餘承忠教授合作,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MOF是一類由金屬離子或團簇和有機配體連接而成的多孔晶體材料,具有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吸附分離、傳感、異相催化、能源轉化及藥物傳遞等眾多領域備受矚目。然而,具有單一結構與組分的MOF材料,由於其功能受到較大限制,無法滿足實際應用領域多元化與功能集成化的需求。
  • 4篇頂刊:華東師大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後劉超與導師萬晶晶、餘承忠教授合作,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 2020, DOI : 10.1038/s41467-020-18776-z),《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超疏水紙張的製備及其應用
    通過研究得知,經過疏水改性後紙張表面具有一種類似於玫瑰花瓣的結構,水滴在其表面雖然具有氣—液—固三相接觸界面,但液—固接觸面積較大,使得水滴與紙張表面之間有很強的粘附力。因此,超疏水紙張的製備不僅需要對紙張表面進行疏水改性,同時也需要在紙張表面構建微納米的分級結構。
  • 可導電的新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是可能的下一代半導體
    蘇拉夫·薩哈的金屬有機框架研究於2020年3月18日登上ACS圖片:Sourav Saha 金屬有機框架(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是新興的多功能材料,它們正逐漸退出實驗室並進入無數實際應用中。例如,MOF可以存儲危險氣體、催化化學反應、以受控方式遞送藥物,甚至可以用於可充電電池和太陽能電池。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納米材料在有機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與展望
    1納米材料在有機汙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1.1金屬類納米材料及其改性技術1.1.1納米零價鐵(Nanoscalezero-valentiron由於土壤顆粒一般帶有負電荷,當整體環境pH值為中性時,土壤內含水物質表面會帶有負電荷,經過修飾後帶有正電荷的nZVI會受到靜電引力的影響吸附在土壤顆粒或者含水物質表面,降低了nZVI的遷移能力,因此只有經過帶負電荷聚合物或聚合電解質修飾的nZVI才能應用到實際修復過程中。通常來說,nZVI表面添加的修飾劑越多,與環境間的電斥力就越大,材料也就越穩定。
  • 可產生多色、寬頻帶雷射的金屬-有機框架微晶體
    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Huajun He和一支由新加坡、中國和美國的物理、材料和化學專業人士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由多組分構成、並且能夠產生可控單模近紅外(NIR)雷射的單晶。構成單晶的多種組分均生長在一種混合了能夠產生紅、綠及近紅外雷射的染料分子的金屬-有機框架(MOF)上。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插入過渡金屬的卟啉金屬有機框架作為π-反鍵吸附劑去除二氧化氮
    並且利用固體吸附劑進行NO2室溫去除的研究非常有限,只有少數的材料,如碳材料,分子篩和金屬有機框架(MOF)及其複合物被探索研究,而這其中的MOF材料則被視為最有前景的吸附劑,由於其具有可調的孔結構和功能化特性。
  • 新型金屬有機框架納米片,可用於防腐塗層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NIMTE)Wang Liping教授領導的海洋功能材料課題組,通過表面活性劑輔助自下而上的方法,成功製備了超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片。開發的二維MOF納米片增強了複合塗層的防腐性能。研究成果發表在《Corrosion Science》上。
  • 新一代半導體:雙螺旋有機金屬框架材料
    (Sourav Saha,Clemson College of Science)研究人員利用近年來熱門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結構造出一種雙螺旋結構材料,是下一代半導體可用的新材料,其導電性能更好,而且生產過程無需現代半導體所需的高溫技術,室溫下可以生產。
  • 「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南開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馬超 通訊員 王菲 攝影 吳軍輝)11月19日,「2019自然學術會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物理性質」開幕式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西樓報告廳舉行。副校長王磊,大會組委會主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負責人,Nature出版集團代表、《通訊化學》主編維多利亞·理察博士出席開幕式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