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新聞訊(嶽金鳳 王海嬌)夏季屬於腦血管疾病相對低發的季節,因為在這個季節,人的血管處於舒張的狀態。但是,近日哈醫大四院神經內科馬學玲教授在出門診時,卻發現新發急性期的腦血管病的患者較往年同期有所增多,而且大半患者以頭暈、噁心嘔吐、走路不穩為主要表現的腦後循環缺血症狀。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夏季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不降反升?首先我們不難想到近日的伏天高溫狀態,人們出汗量增加,水分流失增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受阻,對氧氣需要量增加,腦血液供應減少,會增加缺血缺氧,從而誘發腦血管疾病;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天氣炎熱,運動量減少,再加上夏季新鮮水果的誘惑,這「管住嘴邁開腿」口號就拋之腦後,而引起血糖升高;對高血壓患者而言,夏天溫度增高,血管會一定程度的擴張,引起血壓不穩定,再加上炎熱的夜晚睡眠不佳,也會引起血壓的波動。
由於今年疫情限制,好多人在冬春兩季外出戶外活動明顯減少,而隨著近期疫情有所控制,市民戶外活動逐步增加,外出活動後大量出汗,但是由於佩戴口罩,喝水時有些人覺得脫摘口罩很麻煩,因而好多人在活動時飲水量較前減少,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血管收縮使血液變粘稠,容易形成血栓。血粘度增高勢必導致血流速度減慢,若再合併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就會導致腦血栓形成。此外,由於腦血栓患者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的汗腺萎縮、不能很好的通過排汗來降溫,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能力減弱,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調節自身的體溫。夏季食物容易腐敗變質,吃了不潔食物後腹瀉,也會誘發腦血栓的形成,這些都會引起體內液體流失,電解質離子失衡,造成血液粘稠,加重了腦血栓的風險。腦內後循環對缺血缺氧耐受能力差,一旦出現腦部供血不足時率先表現出相應的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噁心嘔吐、走路不穩,甚至出現視物雙影,飲水嗆咳。
那麼問題來了,夏季如何預防腦血管病呢?首先我們應該避免暴曬中暑,外出時儘量選擇早上或傍晚相對涼爽時候,當長期在高溫環境下工作運動時,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最重要的就是得多喝水,至少每天保證液體量1500ml,這樣才有助於腦血管系統的有效循環;同時要注意維持好原有的基礎疾病的藥物治療,例如控制好血壓、血糖等;此外應該避免溫差過大,室外過熱,室內吹空調比較涼爽,吃冷飲比較多,這種冷熱的變化對腦血管是不利的,合理降溫解暑,避免過激;高血壓、糖尿病人群都得按時吃藥,避免血壓大幅波動及血液粘稠;最後還要注意起居有節,保證足夠睡眠,清淡飲食,調整好心態,生活規律。
【來源:生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