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十二五」規劃制定七大任務

2020-12-04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編者說明: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發布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總結了「十一五」期間取得的成就和存在問題,分析了十二五期間國內外食品工業發展變化趨勢,提出了未來食品工業發展目標。針對當前我國食品工業現狀,《規劃》制定未來5年食品行業七大任務,具體如下:
 

  (一)強化食品質量安全

  
    提高重點行業準入門檻。加快制定和完善糧食、油脂、肉類、飲料、水產品、果蔬加工等重點食品行業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條件, 明確食品加工企業在原料基地、生產規程、產品標準、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備條件。

  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按照《「十二五」期間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規劃(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明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堵塞監管漏洞,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全程監管和無縫銜接。落實地方政府責任, 加強部門間、地方間的協調聯動,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整合資源, 提高監管能力。

  完善食品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相關標準, 健全食品加工技術標準體系,重點制修訂食品添加劑、方便食品、肉製品、乳製品、飲料等行業標準,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基礎通用標準、重點產品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加強對國際標準的參與程度及對相關國家標準的追蹤研究。

  加強檢(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實現關鍵檢測設備國產化,著力推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和實驗室的建設。督促企業增加原料檢驗、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產品出廠檢測等先進檢驗設備配置,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和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加強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能力,嚴格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提升國家及省、市、縣各級食品監測機構的檢驗設備水平,加強隊伍能力建設。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主動召回、責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確食品召回範圍、召回級別、召回處置等具體規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實可行。健全食品質量安全申訴投訴處理制度,加強申訴投訴處理管理。

  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監測系統,重點加強農藥殘留、重金屬、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項目檢測, 建立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投訴管理制度、不合格產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與應急處理制度。開展質量安全誠信對標達標活動,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業企業誠信管理體系,持續推進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進;建立健全食品工業企業誠信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完善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監督機制,尊重消費者監督權利,保障監督渠道暢通,促進社會監督。
 

專欄3 食品安全檢(監)測能力建設重點

重點領域

主要內容

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產業鏈安全動態資料庫、流通領域主要食品監測資料庫、標準資料庫和風險資料庫建設; 監控系統和溯源系統建設; 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真菌毒素、致病微生物、重金屬離子、非法添加物等快速、高通量檢測技術研究開發。

食品加工企業主要

檢測儀器

設備及系

統建設

( 氣相、液相)色譜儀、色— 質聯用儀、原子螢光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胺基酸分析儀、全自動定氮儀、蛋白質測定儀、纖維測定儀、脂肪測定儀、紫外光譜儀、近紅外光譜儀、生化儀器、樣品前處理設備、實驗室通用儀器(離心機、電子天平、顯微鏡、電泳儀等)、光譜類速測產品、生化類速測產品、工業質譜、工業pH 計、流程參數(溫度、壓力、流量等)測量控制等儀器設備研製;食品企業檢測中心、過程檢測、誠信信息管理平臺系統、對標達標等方面的建設。

關鍵檢測設備國產化

( 氣相、液相)色譜儀、色— 質聯用儀、光譜儀(原子螢光、原子吸收、紫外、近紅外等)、生化儀器、實驗室通用儀器(離心機、電子天平、顯微鏡、電泳儀等)、樣品前處理設備、光譜類、生化類速測產品、工業質譜、工業pH 計、流程參數(溫度、壓力、流量等)測量控制儀表。


  (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完善企業組織結構。支持骨幹企業做強、中型企業做大、小型企業做精,規範小企業、小作坊經營,形成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中型企業為支撐、小(微)型企業為基礎的共同發展新格局。堅持市場化運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礙,引導和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併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培育新興食品產業。積極適應食品消費需求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經濟增長點,加快推動傳統主食品工業化,培育壯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產業,增強品牌企業實力,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食品工業企業群體。

  淘汰落後產能。建立健全產業退出機制,明確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標和規模,分年度逐級分解落實到各地和具體企業。重點在糧食加工、肉類屠宰加工、發酵、釀酒、乳製品等產能嚴重過剩領域,依法淘汰一批技術裝備落後、資源能源消耗高、環保不達標的落後產能。嚴格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年本)》要求, 淘汰生產能力12000 瓶/時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裝生產線,150 瓶/分鐘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飲料生產線,日處理原料乳能力(兩班)20 噸以下濃縮、噴霧乾燥等設施,200 千克/小時以下的手動及半自動液體乳灌裝設備,3 萬噸/年以下酒精生產線(廢糖蜜製酒精除外),3 萬噸/年以下味精生產裝置,2 萬噸/年及以下檸檬酸生產裝置和年處理10 萬噸以下、總乾物收率97%以下的溼法玉米澱粉生產線等。
 

  (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完善自主創新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 建立以企業為應用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託的創新戰略聯盟,逐步解決大企業技術和市場需求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研發脫節、中小企業缺乏科技支撐的問題,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有機銜接。完善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增加食品科技領域的投入。建立基礎理論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開發相融合的投資格局。

  加快建設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整合資源,提高基礎研究能力;健全以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龍頭、以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和分中心為基礎的工程化研究和應用體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國家級各類實驗室全面向社會開放, 提供科學技術研究、儀器設備使用、人才培養等服務。

  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營造有利環境,依託食品領域的國家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點科研基地,培養領軍人才,積極引進海外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食品科技創新團隊。鼓勵高等院校加強基礎教育,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夯實創新人才基礎。

  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化。以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自主創新為重點,加強食品原料質量控制、食品品質與營養、有害物遷移規律等基礎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飾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推進食品非熱加工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農產品、特色傳統食品加工等工業化、現代化重大關鍵技術。
 

專欄4「十二五」時期食品工業科技發展重點

重點領域

主要內容

基礎研究

積極開展食品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研究, 加強食品品質形成及變化規律, 食品營養與健康, 有害物形成、遷移及控制, 食用農產品產後生理生化機制等重大基礎理論研究。

前沿技術研究

支持食品物性修飾技術、食品生物技術、非熱殺菌技術、新型食品製造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乾預技術、現代冷鏈與物流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

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攻克適應工業化生產的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型分離技術、現代包裝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物聯網技術、節能幹燥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

傳統食品工業化關鍵技術研究

開展傳統米麵製品、雜糧、中餐菜餚、豆製品、肉製品、水產製品等風味保持技術、貨架期延長技術、工藝流程標準化等研究和專用設備研發。

食品質量與安全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開展食品安全乾預技術、食品真偽鑑別技術、食品追蹤與溯源技術、食品加工質量標準、在線檢測及相關設備研發, 實現食品加工和質量檢驗檢測標準化、智能化、方便化、快速化和系統化。


  (四)提高裝備研製水平


  以提高食品裝備製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撐食品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目標,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裝備數位化設計與先進位造、智能控制與過程檢測、節能減排、質量控制、監測與檢測、安全衛生共性技術與標準等關鍵裝備與配套技術,加快裝備自主化進程,滿足食品工業發展的需求。

  在通用裝備方面,選擇一批具有良好技術與產業基礎的企業, 重點支持發展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的關鍵與成套設備,建成一批國產化、智能化、成套化裝備生產基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殺菌方面,重點開發大型智能化連續超高溫瞬時滅菌、膜除菌、粉類膠體物料殺菌、微波殺菌等裝備;食品節能幹燥方面,重點開發熱風高效節能幹燥、太陽能幹燥、熱泵乾燥以及真空微波組合新型乾燥裝備;食品高效分離與濃縮方面,重點開發大型高速碟片離心、臥螺離心、膜分離、芳香物質分離提純、膜式錯流過濾及高效蒸發濃縮等裝備;食品冷凍冷藏方面, 重點發展真空冷卻、流態化速凍、雙螺旋速凍、鋼帶速凍以及高效製冰等裝備;包裝裝備方面,重點開發高速無菌灌裝設備、高速吹瓶設備等。

  在行業專用裝備方面,重點發展糧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製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裝備和飲料製造、食品包裝及食品檢測與控制等裝備。
 

專欄5「十二五」時期食品工業主要行業專用裝備自主化發展重點

重點行業

發展重點

糧食加工

營養早餐、雜糧主食、全穀物製品和和薯類主食加工, 傳統主食品工業化生產裝備以及大型化雙螺杆擠壓食品加工裝備等。

油料加工

高壓蒸汽爐、高溫輸送泵、低溫脫溶裝備、節能脫臭設備和大型油料加工裝備,以及木本油料加工關鍵裝備等。

畜禽屠宰加工

隧道式蒸汽燙毛機、連續自動去毛、多工位扒皮裝備, 家禽自動化掏膛和稱量分級裝備, 全自動低壓高頻三點式致昏裝備, 畜禽胴體分級裝備, 畜禽肉冷卻排酸、低溫分割裝備, 畜禽胴體雷射打碼裝備, 病害畜禽及其產品無害

化處理裝備,大型真空斬拌、滾揉、全自動定量灌裝裝備等。

乳製品加工

大型機械化擠奶系統及牛奶預處理、長貨架期酸奶包裝、牛奶高速紙包裝、大型低溫制粉、大型牛奶加工成套(5000~10000 包/ 小時)以及大型乾酪生產關鍵裝備等。

水產品加工

遠洋捕撈船載超低溫急凍冷藏、魚類加工、貝類的淨化與加工、海藻加工及綜合利用、優質名貴水產品的保鮮保活運輸裝備等。

果蔬加工

果蔬高速商品化處理、果蔬節能幹燥、淨菜加工、傳統菜製品加工、果蔬預冷和冷鏈配送以及柑橘汁加工裝備等。

飲料製造

高速磚型包裝和高速自立袋灌裝封口裝備、超輕PET 制瓶灌裝一體化成套裝備、20000 瓶/ 小時以上的無菌或超潔淨灌裝生產線、飲料後包裝生產線,大型節能糖化裝備以及75000 瓶/ 小時高速貼標裝備等。

方便食品

大宗傳統食品加工專用裝備和中餐菜餚的成套專用加工裝備。

食品包裝

高速連續真空( 充氣) 包裝、較高黏度食品物料快速灌裝、高速模塑環保包裝、紙塑料薄膜裹包、高速高精度稱重填充、多層複合共擠膜生產和高阻隔、耐熱、耐壓性包裝材料成型裝備等。

其他

食品加工高效節能幹燥, 高效分離、高效殺菌和高效冷卻裝備, 以及農產品品質檢測與在線監控裝備的產業化開發。


  (五)加快企業技術進步


  加快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和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對現有生產設施、工藝裝備進行技術改造,優化生產流程、淘汰落後工藝和裝備,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重點加強糧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推進專用裝備和檢測儀器設備自主化和公共服務平臺、食品安全檢(監)測能力建設等,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支持小企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技術水平,開發「專、特、新」產品。圍繞產品研發、生產過程控制、市場營銷等環節, 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加快中華特色名優食品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大力振興「中華老字號」。

  推進節能減排。全面落實《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重點在發酵、釀酒、製糖、澱粉、速凍食品、肉類屠宰加工等行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加快推廣高效節能、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食品工業副產品的開發利用水平,加大「三廢」治理和廢水循環利用力度,減少汙染物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經濟示範工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專欄6「十二五」時期食品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重點

重點行業

發展重點(部分行業)

糧食加工

營養健康型大米、小麥粉及製品的開發生產;傳統主食品、雜糧(豆)及中餐菜餚的工業化生產。

植物油加工

採用膨化、負壓蒸發、熱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統等技術,油菜籽主產區日處理油菜籽400 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1.5 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區日處理油菜籽200 噸以上、噸料溶劑消耗2 公斤以下)的菜籽油生產線;花生主產區日處理花生200 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2 公斤以下的花生油生產線;棉籽產區日處理棉籽300 噸及以上、噸料溶劑消耗2 公斤以下的棉籽油生產線; 採用分散快速膨化, 集中制油、精煉技術的米糠油生產線; 玉米胚芽油生產線; 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種油料加工生產線。

肉類加工

畜禽動物福利和宰前質量安全預警技術、冷卻肉加工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開發與應用,調理肉製品和發酵肉製品加工技術開發與應用,畜禽屠宰加工生產線和冷庫改造。

飲料製造

熱帶果汁( 漿)、蔬菜漿果汁( 漿)、濃縮橙汁、小品種濃縮果蔬汁、穀物飲料、本草飲料、茶濃縮液、茶粉、植物蛋白飲料等高附加值植物飲料的開發生產與加工。

製糖工業

低碳低硫製糖新工藝、全自動連續煮糖技術、製糖生化助劑開發與應用、製糖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糖廠熱能集中優化及控制;高附加值特種糖生產及糖品深加工。

發酵工業

新型菌種選育和改造技術、發酵工程優化技術、現代分離提取技術以及新型酶製劑的開發、非糧原料高效利用技術。

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工業

天然食品添加劑、天然香料、新型食品添加劑開發與生產新技術;薯類變性澱粉加工技術。

副產物

綜合利用

果渣、茶渣、糧油加工副產物( 稻殼、米糠、麩皮、胚芽、餅粕等)、畜禽和水產品骨血及內臟、皮、鱗、鰭等副產物的綜合開發與利用。

  

    (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加快發展食品產業集群。推廣產業集群示範,在具有資源優勢、物流和消費集中的地區,依託經濟實力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食品骨幹企業,增強配套功能,加強專業分工協作,整合品牌、市場、技術等資源,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現代食品工業園區, 培育形成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專、精、特」中小企業為支撐,配套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物流建設、融資平臺等多項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食品工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特色突出的現代食品產業集群。

  促進全產業鏈的有效銜接。鼓勵食品工業企業積極向上、下遊產業延伸和相互協作,建立從原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各環節在內的全產業鏈,促進各環節有效銜接,加快產業鏈間的集成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協調發展。

專欄7「十二五」時期食品加工園區(基地)建設重點

重點方向

發展重點

產業集聚發展

加大對食品加工園區(基地)和產業集群產業升級、節能減排等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大力支持一批信息、研發、檢測、培訓、物流等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集群骨幹企業的研發、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等,發揮在輻射帶動、技術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中的龍頭作用,全面帶動和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特色、有競爭力的食品產業集群。


(七)大力推進兩化融合

    提升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食品工業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引導企業運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經營管理和質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豐富市場營銷方式。

  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支持食品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合作,開發應用可追溯信息技術,建立集信息、標識、數據共享、網絡管理等功能於一體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統。重點推進乳製品、肉類、酒類等行業食品可追溯體系建設。

  推進物聯網技術的示範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施食品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技術在種養殖、收購、加工、儲運、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應用,逐步實現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關鍵信息的採集、管理和監控。

  完善食品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綜合服務機構、信息化服務提供商等的積極作用, 推動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公共應用平臺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務網點為載體、以培訓服務為重點、以公共信息服務為支撐」的食品工業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信息化應用服務,促進食品工業企業的「兩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業監測分析與預警體系。

相關焦點

  • 上汽依維柯紅巖制定「十二五」技術能級提升規劃
    在7月20日召開的公司首次技術創新大會上,技術中心總監Coscia公布了企業「十二五」技術能級提升規劃的主要內容,明確了在今後5年內,公司在完善研發體系,建設高水準重卡研發基地方面的目標和具體要求。該規劃的制定,體現了公司對技術研發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加快研發隊伍建設、提升研發水平方面的堅定決心。
  • 《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派出機構、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我部組織編制了《全國生態保護「十二五」規劃》。
  • 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為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 《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十二五規劃》發布
    為貫徹落實《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和《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促進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電子信息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 湖南省「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快林業發展和推進「綠色湖南」建設的關鍵時期,為實現我省林業「生態優質、產業高效、文化繁榮、文明和諧、富有活力」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 追趕國際水平 中國推出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
    中新社北京五月八日電(記者王永志)由中國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農業部聯合制定的《全國食品工業「十五」發展規劃》(二00一年--二00五年)公開向全社會發布實施。《規劃》確定了大豆加工業、玉米加工業、馬鈴薯加工業、乳品加工業、肉類加工業、製糖工業、果蔬採後貯運加工業、飲料工業、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水產加工業、食品加工與包裝機械業為這一期間的發展重點。  國家計委官員今天對記者稱,中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大國,食品工業作為農產品面向市場的主要後續加工產業,在農產品加工業中佔有最大比重,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 機械領域「三基」產業十二五規劃發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機械基礎件 基礎製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該規劃貫徹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精神,在總結分析機械基礎件、基礎製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了「十二五」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確定了產業發展重點及主要任務,並提出了相關保障措施。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優良食品微生物高通量...
    5月29日,「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優良食品微生物高通量篩選與細胞選育技術」主題項目工作交流會在無錫順利召開。項目牽頭單位江南大學、各課題承擔單位負責人及主要研究人員共計50餘人參加此次啟動會。
  •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為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關精神,編制《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作為「十二五」時期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
  • 釩鈦產業「十二五」規劃出爐 將嚴控釩鋼產量__上海有色網
    SMM網訊:發改委網站前日公布了《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和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主要內容。《規劃》提出了七項任務,包括嚴格控制提釩鋼產量、推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培育高端市場等內容,還提出嚴格市場準入、實施有保有壓的融資政策、推進直購電交易試點等七項實施保障措施。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我部組織編制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
  •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門戶網站 發展規劃 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節能...
    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完成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節能減排目標,特制定本規劃。
  • 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_2013年第4號...
    為加快我國頁巖氣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和國家能源局於2012年3月聯合頒布了《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主要任務是攻克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為「十三五」頁巖氣大規模開發奠定基礎。
  • "十二五"為什麼要控制氨氮? 如何有效減少排放?
    」環保規劃的關鍵一年。「十二五」期間,在繼續推進COD汙染減排工作的同時,考慮到環境質量特徵、階段重點、現有基礎和技術經濟等因素,有必要將氨氮納入全國主要水汙染物排放約束性控制指標,通過汙水處理廠協同效應並升級改造,提高生活源氨氮去除效率,同時抓住化工、造紙、食品加工、紡織、黑色冶金、石化等重點行業,輔以農業源汙染防治,可以有效控制氨氮排放總量,較大程度地改善目前水質氨氮超標現象,並減輕湖庫氨氮和總氮的負荷。
  • 部分代表、委員:「十二五」規劃打造首都經濟圈
    這進一步明確了北京在「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方向。    打造首都經濟圈,這是一個新的目標。如何理解和打造首都經濟圈,我們要與國家有關部門深入研究。我們要堅決落實好規劃,把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進一步細化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更加關注民生,把打造首都經濟圈、把中關村建成科技創新中心這些內容補充進來。
  • 德陽市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德陽市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德陽市要以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為主線,推動工業增長由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落實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進清潔低碳綠色製造、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發揮重大項目引領、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和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平臺六大任務
  • 國務院關於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實際制定落實方案,切實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效。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儘快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和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要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中期評估結果和總體實施情況要向國務院報告。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制定和實施的主要歷程、重要...
    因此,五年規劃(計劃)的制定,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工業化規律、城鎮化規律等經濟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客觀認識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條件,科學把握髮展大勢,做到順勢而為,才能確保規劃(計劃)任務目標如期實現。
  • 《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印發(附全文)
    在全國1784個控制單元的基礎上,《規劃》篩選了580個優先控制單元,進一步細分為283個水質改善型和297個防止退化型單元,提出了優先控制單元主要防治任務,實施分級分類精細化管理。《規劃》提出了工業汙染防治、城鎮生活汙染防治、農業農村汙染防治、流域水生態保護、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保障等五項重點任務,確定飲用水水源地汙染防治、工業汙染防治、城鎮汙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農業農村汙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等五大類項目,採用中央和省級項目儲備庫相互銜接、動態管理的方式推進實施。
  • 四川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和《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年至2015年。   一、面臨形勢和發展基礎   (一)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全球正在孕育新的技術和產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