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人才集聚產業升級 俞夢孫院士工作站在古鎮口核心區揭牌
9月20日,俞夢孫院士工作站籤約揭牌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融合大廈舉行。該工作站落戶古鎮口核心區,將結合核心區優勢資源,聯合軍地校企研開展航空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新興領域發展的戰略諮詢,科研成果導入、轉移轉化,打造協同創新發展新高地,推動古鎮口核心區人才集聚、產業升級。
-
俞夢孫院士工作站籤約揭牌儀式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核心區舉行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1日訊 9月20日上午,俞夢孫院士工作站籤約揭牌儀式在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融合大廈隆重舉行。該工作站落戶古鎮口核心區,將結合核心區優勢資源,聯合軍地校企研開展航空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新興領域發展的戰略諮詢、科研成果導入、轉移轉化,打造協同創新發展新高地,推動古鎮口核心區人才集聚、產業升級。「我們的工作站將依靠常壓式低氧艙、全科急救箱、睡眠呼吸床墊以及海洋生物快速止血材料等科研成果,依託孝德智能科技、融智匯海洋生物科技等公司在古鎮口核心區實現產業化。」
-
為了雄鷹自由飛翔——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
巡航歸來,李衛國感慨地說:「多虧有俞夢孫院士這個堅強的靠山!」 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某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夢孫,恪守「緊盯作戰需求、服務一線部隊」的科研方向,年近八旬依然8上雪域高原開展軍事航空醫學科研試驗,破解多項航衛保障世界性難題。 「平時不畏艱險,戰時少擔風險!」
-
冬運中心邀請中國工程院俞夢孫院士作專題講座
5月12日下午,冬運中心邀請中國工程院俞夢孫院士,就「如何提高體育極限訓練能力」進行專題講座。
-
俞夢孫:得病了,別只怪基因
俞夢孫 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整體失調前提下,究竟會發生哪一種病?這由生活方式、性格、體質、遺傳基因等因素決定。 7月8日,在第二屆全國健康科技高層論壇暨新特藥博覽會大會學術報告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回答了上述問題。 他說,臨床實踐已經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共識:身心整體失調是造成各類非傳染性慢病(例如癌症)的根本原因。在這個前提下,飲食、性格、習慣、體質、基因都是致病因素。
-
俞夢孫院士工作站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蔣煒寧)昨天,俞夢孫院士工作站暨易中禾健康工程中心奠基儀式在寧波東錢湖易中禾仙草園舉行。這是寧波市第一個與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合作開展的人體系統健康工程研究機構。 俞夢孫院士是中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致力於航空醫學工程研究50餘年,攻克了幾大世界航空醫學界的難題,還長期關注中醫文化和系統健康研究。
-
健博會同期聲|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實現人民健康的原理與道路
渾厚與緩慢的聲音從會場傳出……6月30日上午11:40,2020大健康產業(重慶)博覽會暨第五屆雙品匯「正解變局」主論壇上,8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圍繞《全名文明健康系統工程體系建設》為話題進行演講,內容落地,有理有據。
-
俞夢孫院士人民健康系統工程工作委員會常委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高...
7月4日下午,俞夢孫院士人民健康系統工程工作委員會常委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和馬來西亞國際智庫中方主席高民一行蒞臨渭南海成皮膚專科醫院參觀考察工作,並為該院成為「俞夢孫院士人民健康系統工程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進行授牌。
-
張伯禮院士: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
【專家點評】 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 武漢「封城」為全球抗疫提供了經驗1月23日,春節來臨前夕,離漢通道關閉。「隔離」一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在人類歷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大年初三,72歲的張伯禮院士逆向而行、直奔武漢。
-
喬傑院士:女性醫者在抗疫和科研中發揮獨特作用
今年年初作為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帶隊馳援武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9日舉辦的女科學家論壇上說,女性醫者的溫柔和堅強、感性和思辨正在抗疫和科研中發揮獨特作用。 喬傑說,這次抗擊新冠疫情,在全國4.26萬援鄂醫護人員中,女性醫務人員2.8萬,佔整個醫療隊約2/3。她帶領的406人北京大學醫療團隊中,女性有306人。
-
兩度失眠 俞夢孫院士話健康:整體穩態即是健康—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 俞夢孫 說起健康理念,我認為,人的疾病其實是一種狀態的偏離,如果進行狀態調控,就能夠從根本上治療,但僅僅是治病,而不改善狀態,則難以見效。切斷超負荷應激原,將心身失調狀態轉換為協調狀態,重建自組織功能,就是應對慢性病的有效途徑。 身體力行 改善睡眠 我曾經歷過兩次嚴重的失眠。第一次是在「文革」中曾因「白專道路」而受到衝擊,加上長期繁重的科研工作,30歲時我一度患上了失眠症。另一次是在2003年,我開始研究睡眠問題的時候,滿腦子琢磨著項目的核心難點,睡不著了。
-
「小團隊」做出「大科研」!青島科技大學為「天問一號」技術護航
在這次任務中,青島科技大學作為山東省唯一一所參與火星探測任務的單位,為「天問一號」探測器精準、安全地著陸提供技術護航。其中由邵巍、於鐳、曹夢龍、姚文龍等老師組成的團隊,從2012年起,用了近5年的時間,參與完成了我國首個專注於深空探測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
網友心中的共和國勳章人選,李蘭娟捐300萬獎金,院士不容詆毀
李蘭娟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計劃把獎金的1/3獎勵團隊,2/3捐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和培養人才。今年疫情爆發,李蘭娟院士不辭辛苦,仍帶隊前往武漢,堅守抗疫一線,為國家疫情防控積極建言獻策,為我國成功阻擊疫情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和鍾南山一起,成為這次疫情的定海神針。
-
何滿潮院士團隊NPR新材料項目加快成為「產業航母」
隨著何滿潮院士團隊NPR(負泊松比效應)新材料一期3條生產線在青島耐火材料廠全部啟用,一個全自動化無人操作的智慧工廠誕生。日前,何滿潮院士團隊到青島地鐵6號線海港路站1號風道進行了NPR錨杆的現場試驗。
-
鋼鐵院士捐款超千萬,格局宏大,參透人生
在今年上半年的抗疫鬥爭中,老兩口以特殊黨費的形式捐出了100萬元,用以支持武漢抗疫。迄今為止,老院士夫婦捐款總額已超過了1000萬。他們的願望是希望受資助的學生將來也願意幫助別人,只要有條件也要做公益事業,傳遞人間的大愛。老院士視金錢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希望在他們走的時候把錢都用出去,用到有用的地方,那樣他們走的時候就會很快樂。如果臨走前還有一大堆錢放在銀行裡,就是遺憾。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小小錨杆從此「頂天立地」何滿潮院士團隊NPR新材料項目加快成為...
日前,何滿潮院士團隊到青島地鐵6號線海港路站1號風道進行了NPR錨杆的現場試驗。 能源與環境(青島)國際聯合實驗室辦公室主任張瑾說,從現場試驗結果來看,採用NPR錨杆後,樹脂錨固劑平均凝固時間只需20秒,大大縮短了水泥砂漿錨杆施工後等待凝固的時間,為錨杆施加預緊力、及時支護圍巖,贏得了寶貴時間,可大大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
從李院士捐獎金到中科院集體辭職事件看科技人員的待遇
最近,關於合肥中科院90名科研人員辭職和浙大李蘭娟院士捐出她應的科研獎金的事,引起大家熱議。對此,對這兩起事件,因為不知道具體內情,也沒有資格進行評論。但突然想到古代有個故事,孔子是進行過講評的。這就是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事。
-
——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點——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來源:新華網 2013-04-12 李江濤 吳晶晶 初春時節,北京傳出喜訊: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
-
院士回家,為他們刷屏
這是我作為軍人分內的事情,也是盡了工程院院士的本分。在這次的抗疫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短板和不足,也使我們有了更深的危機感和更重的責任感。他們是所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驕傲,更是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所有院士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何建行院士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鍾院士亦師亦父,像航向標一樣深刻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人。